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教师培训 >

浅论“很听话就一定是好孩子吗?”

发布时间:2016-11-16 18:57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浅论“很听话就一定是好孩子吗?”
杨彩霞:
方老师、您好!教育百言堂“家教指导”有家长参与活动吗?
方宗廷:
有。第一位是银城一小的家长:

浅论“很听话就一定是好孩子吗?”
银城一小学生家长:谢卫勇
2012.8.30

中国的传统教育有一个特点:希望孩子很听话。
在家里,孩子哭或小发脾气就会说:“乖,听话,好孩子是很听话的。”
在学校里,也一样:上课了,老师要求学生两手摆在桌上或放在背后,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哪个学生好动,好说话(包括喜欢提太多问题),老师就会告诉家长,你孩子的缺点和毛病是上课好动、好说话,要教育孩子克服缺点、纠正毛病。
因为从事教师培训的职业习惯,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很听话就一定是好孩子吗?
普京,应该是不算很听话的孩子,他从上小学开始就有一个坏习惯,经常迟到。学生时代迟到、谈恋爱与女朋友约会迟到,即是当上了总统,参加国际活动演讲,接见外宾,都一直保留迟到这个“毛病”。由此,我又想起了央视主持人康辉说的话:“孩子的天性就爱胡思乱想,想去打破规矩,可当你被套上很听话的好孩子的标签以后,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必要的束缚。”
回想起我自己接受教育的过程以及同学们毕业后走进社会的不同发展经历,有了一些感悟:
很听话的孩子常常是人们夸奖的好孩子,这样的孩子很容易陷入过分追求完美的心理泥潭难以自拨。只要有一次考试成绩下降,或者老师的严励批评,得不到赞美,就会把对老师和家长的不满压在心里,甚至拒绝承认自己的不满情绪,对学习、对生活、对老师、对家长总是表现得“过份顺从”。这样的孩子,心理压力很大,从童年进入少年,渐渐只能定格在墨守成规的人生道路上难以突破。长大后总会显得有几分天真幼稚而缺乏创新能力,最大特点就是“人云亦云”,严重的还有可能缺乏健康人格。比如,缺乏自信、意志消沉、脾气暴躁。为求学习上的成功,过度透支体力和脑力,加重心理压力,很有可能引发“头痛、肚痛、疲乏、消化不良、血压升高、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症状的病痛。”据心理学家分析,还有可能出现“神经官能症”和心理疾患。特别是孩子进入了初中,本来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发展自己独立个性的最佳时期,理论上称为“青春叛逆期”。但是,由于孩子太听话,刻意压抑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同时压抑了正常的心理发育。这样的孩子在性格脾气上、行为准则上,很可能与小伙伴“格格不入”,明显不合群,朋友也很少,早早就有了成年人才有的世故或孤傲的心态。而这些现象背后,极可能隐藏着“自己不被别人理解”的“苦衷”。时间久了,容易导致性格怪诞或扭曲。一些“懂事”的女孩子,还容易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早熟,而早熟的少女更易遭到抑郁、沮丧、孤独等负面情绪的袭击,更容易遭到性引诱,从而发生不该发生的“怀孕”之类的悲剧。[Yao_page]
过去,由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生存方式处于子承父业,读书毕业包分配,一个岗位干一辈子,很听话或许能成为好孩子。现在,面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不断更新的教育新环境,很听话的孩子可能在离开父母、离开家庭、离开老师、离开学校之后,一筹莫展。一部份孩子以高分考入名牌大学,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埋怨父母、埋怨社会,甚至自杀,就是小时候“很听话”酿的一杯苦酒。我想,教育要创新,首先家长和老师的“好孩子”理念要改变:
一是切莫将“很听话”视为难能可贵的优点,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常常将“很听话就是好孩子”一词挂在嘴上加以推崇,或者拿别的“很听话的孩子”做为榜样。因为教育的效益不是考试与高分,而是看十年、二十年后孩子的生存方式、生活质量、发展前景。
二是已经形成“很听话”倾向的孩子要引导孩子多交朋友,学会跟大多数同龄孩子和谐相处,千万不要让孩子在童年时代就成了孤家寡人。
三是鼓励和引导“很听话”的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有条件的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避免整日看电视、上网络、看书、学习、做习题。
四是家长和老师要允许孩子犯错误,让孩子能从犯错误中获得自我教育。如果每一次孩子犯错误就遭到严励惩罚,孩子很容易形成谨小慎微的性格,不利于培养创造性孩子。
五是要培育家庭中的民主气氛。一个家庭缺乏民主气氛,尤其是“语言暴力”行为,孩子往往容易被动地“很听话”。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家长应格外重视与孩子的平等交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思考、提问、容错、改错的家庭教育环境。
如何不让孩子输在家庭教育上,是需要家庭教育研究者、教师、家长共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上述一些浅显的学习感悟,权当引玉之砖。
an>

上一篇:重温《为人民服务》
下一篇:善于发现 主动学习 热情宣传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