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教师培训 >

与中小学教师谈——爱

发布时间:2013-11-12 18:52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杨彩霞:
    方老师,您好!现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您能就“以人为本”与老师们做个交流吗?
方宗廷:
    好的。我把《与中小学教师谈——爱》奉献给老师:


前     言


《与中小学教师谈——爱》酝酿了有一年。
每当我看到报纸杂志上出现学生被体罚而产生恨老师的情绪,做出违背学生道德的错误行为,我就思考,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一点什么呢?
有个学生作业做错了,老师罚抄十遍,抄了十遍还是不能全对,再罚抄100遍。
可以肯定,这个学生即是抄一千遍也还是有错。
为什么?学生在和老师赌气呢!
老师和学生之间已经不能融合了,我就思考:是不是缺少爱?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开始调查,老师能不能给学生多些爱。
有的老师说:爱是什么?我罚学生做作业,难道不是爱吗?如果不是爱,我可以不管学生,反正也不影响自己的孩子。
这真是令我伤脑筋的问题:爱是什么?
于是,我不停的问学生,问老师,问朋友,问自己,以求得一个“标准”答案。结果是人人都对爱有不同的理解,也不知道有没有“标准”答案。比如:
爱是纽带,使人们相互亲近……
爱是火种,能带来温暖和光明……
爱是美德,能规范行为……
爱是情感,是生理上的自然过程,使人感到美好……
爱是燃烧的火,能带来温暖和光明……
爱是伟大的力量……等等,似乎都有道理,又似乎都不“标准”。于是,我把大家的“答案”编成集子,就形成了《与中小学教师谈——爱》。
其实,要回答“爱是什么?”首先要知道爱是怎么产生的。
我从南昌到哈尔滨,火车往返要在路上停靠80个站,走80个小时,象我这样从起点到终点直达的人不多,多的是中途上下车的旅客。
到了一个小站,有人上来和我在一节车厢。他带的东西特别多,一上来,就把我本来放得安稳的行李左移右移,他要让空间首先保证他的行李能放好。
我一下就火了:“喂,你干嘛要搬我的东西,给我放到原地方去!”
那个人火气也大:“你的东西干嘛不能搬?我搬了你怎么样?”我们俩就吵了起来。
列车员、旅客都来劝我们,几乎是一个声音:“算了,算了,都是出门,相互让让。”
硬卧,两个人面对面睡。一路上,不说话,他看我别扭,我看他不顺眼。本来一个人出差,旅途就寂寞,再加上这一“吵”,一路上心里更不顺畅。
到下一站,有两个人下车,把行李拿走了,位置空出来了,我主动地把自己的行李放到对面去,并对那个人说,现在空了,你把行李放放好吧。脸上还带着笑意。
他也站起来说,谢谢了,一边把东西分好放好。
车子又开动了,车厢广播里播出一首歌《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不知道是不是放给我们俩个人听的,因为广播室就在我们这节车厢的头上,那个年轻的女播音员也看到了我们俩在吵。
我在思考:互相理解和帮助,是不是爱?如果刚才产生的就是爱,爱并不难。
有心理学家研究,爱的产生有几种情况:一是很爱自己,就能产生爱;二是共鸣,两个人谈话,产生共鸣,就能产生爱;三是共同利益,共同利益相连时,就能产生爱;四是渗透,感情是慢慢渗透的,一来二去,就能产生爱;五是受惠,得到别人的好处,就能产生爱;六是意识引导,也能产生爱。
信不信?大家可以试试。
我们知道,爱在不经意之间就产生了,那么怎么去认识、识别和维护爱呢?
我想,爱是有特征的,它不可能是一种幻觉。比如说:
爱,很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富有性。
一般来说,有爱的人心胸宽广、博大。
毛主席爱民族、爱国家、爱人民,爱得很深,为了人民利益牺牲了一家人的生命,难道还不够宽广、博大吗?心里时刻装着人民和国家,难道还不富有吗?
汉代的韩信爱自己,知道自己的强项是军事才华。在寻找自己的位置过程中,受到了街上泼皮混混的污辱,让他从胯下钻过去。韩信为了使自己才华能服务于国家,钻过去了。留下了“胯下受辱”的美名。
今天,我们弘扬“爱”,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爱宇宙、爱蓝天、爱大地、爱高山、爱海洋、爱大自然、爱花草树木、爱飞禽走兽、爱艳阳天,也爱风雨天,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爱社会、爱人类。爱,难道还不够富有吗?
爱,还有几个特征。
爱是双向性的,一个学生爱学习,她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一个老师爱学生,学生进步很快,常常获得奖项和荣誉,老师也从中获得快乐。一个退休的老人,买了一只宠物狗,天天带着宠物出去玩,说明他很爱宠物,同时他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快乐。你说,爱是不是双向的?
爱是不求回报的,雷锋同志“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故事流传很广,雷锋付出的是爱,如果付出爱都要图回报,在中国就没有雷锋的故事了。
如果有人把爱作为一种手段,想通过爱的手段得到其它方面的回报,也可能一时得逞,达到了目的。但生活的法则告诉我们,谁玩弄爱,谁最终将被生活惩罚。
爱能引导成功,不管是读书学习,还是做人做事,只要有了爱,都能走向成功。如果一个学生不爱读书,那就觉得读书是件“苦差事”,越读越苦,越读越不想读,肯定没有好成绩。如果爱读书,就不一样了,遇到学习有困难,问同学、问老师,找资料,困难就克服了。一个老师也是这样,爱一个学生,才会发现这个学生的优点,再差的孩子都有优点。父母爱孩子,孩子再不听话、淘气,甚至一失足滑进了“罪坑”,父母都不会嫌弃,更不会抛弃,是不是?
因为,懂爱的人,不仅爱成功,也爱失败,失败能产生经验;不仅爱顺利,也爱挫折,挫折能磨练意志;不仅爱朋友,也爱“敌人”,“敌人”能使人充满斗志。
古往今来,爱的传说很多,我只是从教育工作的快乐中偶得很少很少一点点“爱”的体会,犹如深海拾贝,奉献给各位老师,以期分享。
                                 编  者
                              2010年元旦


爱 是什么


各位老师:
今天,我们邀请大家来讨论一个古老的问题:
爱是什么?
爱是美德……
爱是感情……
爱是火种……
爱是给予……
爱是接受……
爱是分享……
爱是融合……
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
……
希望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把对自己的爱、他人的爱、职业的爱、学生的爱、学校的爱、教育的爱奉献给所有的人分享。


爱 是美德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永远记住:学生什么都懂了,什么都好了,你大概也就失业了。
所以,学生无论智力高低、长相美丑、脾气暴躁、成绩优劣、家庭贫富,老师都应该平等对待。
老师的爱,不能只钟情于优生,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加倍关心与呵护。
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之心,这就是爱。有了爱的教师:学生成绩越差,越不能歧视他;毛病越多,越要亲近他;家里越穷,越要体恤鼓励他;越是“不知好歹”,老师越要只好不歹。
教师只有把爱的雨露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重燃学困生的自信之火。
举一个例子,上课时,老师提出问题请学生举手回答,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的问题。当老师请这个同学回答问题时,他却答不上来。老师感到奇怪,问:你不会回答问题为什么也要举手呢?这个学生哭着回答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本来还想发火,一听学生的话,心里的火气也消了,并由此感到了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
下课了,老师把这个学生找来,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你会答就举左手,如果不会答就举右手,好吗?此后,每次看到这个学生举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如果这个同学举右手,老师从不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
一段时间了,学生和老师默契了,这个学生心情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老师又把这个方法“秘密”地告诉其它几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结果整个班都变了,变得学习更主动、积极,心情更愉快。以前,天天讲要倡导快乐教育,结果没有做到。现在,通过一个和几个学生的一件小事,老师才知道什么是快乐教育。
爱是品德。对待调皮捣蛋的学生,如果老师把精力放在专挑学生的毛病上,学生的“毛病”会越挑越多,绝不是越挑越少,而且老师会越挑“毛病”越生气,学生也越是跟老师赌气。
如果老师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和赞美学生的闪光点上,你就会发现学生身上“美的东西越赞美越多、越美”。我在一个同事家里吃饭,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小孩子放学回家非常高兴,孩子的父亲就问儿子今天什么事这么高兴。儿子说,“今天老师在班上第一次表扬我了”。他父亲问:“表扬你什么啦?”儿子说:“嗨,表扬我检查写得好。”孩子的父亲听了有点哭笑不得。但我们从事教育的应该悟出一个道理:学生内心深处是多么需要赞美的阳光。一句老师不经意的积极性的评价有可能让一个孩子的一天阳光灿烂,也有可能从此就使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比如说,有一个学困生考完试后非常想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赶紧跑来问老师:“老师,我这次考了多少分?”事实上,这个学生的成绩与平时一样,不很理想,只有45分。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说,“啊呀,你只有45分,比第一名差55分。”这个学生心里肯定很难爱,有可能就从此会辍学。但是,这个老师回答说:“考得真不错,你比上次的考试成绩又进步了5分,尤其是书写,也比以前好多了,继续努力,好好学习,好不好?”这个学生听了老师这样的回答,心情愉快地说:“谢谢老师。”
因此,新课改提倡课堂作业“堂堂清”,我就不赞成用大红“×”,“×”多了,很伤学生自尊心,学生连看都不愿看,作业也不愿做。如果能在课堂上发现错误改正后再打上“√”,或者针对知识上的错误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把错的题型、错的原因都记下来,让学生加深印象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热爱孩子、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品德,也是教师的天职。[OT_page]













爱  是教育的本质


如果说传承民族文化是教师的天职,那么,我们在传承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承一种爱。
爱孩子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信念和习惯,恰似一股涓涓的清泉,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让孩子进入校园就觉得自己是从一个温馨的小家走进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更加努力地学习。
但是,老师如何爱孩子,这个问题要解决好。老师爱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每一个孩子也学会爱老师,爱同学,爱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否则,老师付出再多的爱,而学生还不懂爱、不会爱,等于没有爱。
人的精神生命如果没有爱,如同人的生理生命没有氧,立刻就会有不良的心理反应,烦恼、焦虑、恐惧与日俱增,久而久之,必然导致痛苦、封闭、扭曲甚至疯狂。
所以说,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的教育就是死亡教育。
所以说,老师的第一责任就是爱孩子,培养学生感受被爱的能力,对学生强调感恩之情,偶或遇到无意的伤害要学会包容、化解,还要学会保护自己,避免、抵制恶意的伤害。
培养学生感受爱的能力很难吗?
这就要看老师选择给学生爱的方式了。比如,在教低年级学生的时候,如果学生表现很好,就给他们一个拥抱,如果他们受了委屈,就把他抱起来帮助他擦掉眼泪……面对中年级高年级学生,爱的方式也要转换,老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是“问题生”的人格,只有在他们的心理不被老师的言行伤害的前提下,才能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尊重学生,其实也不难做。比如,通常不要用呵斥或者命令的口吻,多用商量的语气。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我就常问:今天这么多作业,你们看行吗?能完成吗?如果发现有学生很勉强地或者根本不敢说话,就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了。一般有三种情况:上课没有听懂,或者其它学科老师作业量比较大,产生压力,或者学生的身体不舒服,还是家里有什么事牵挂。情况弄清楚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另一种形式就是,学生报到都带上户口簿,我就把每个学生的生日记在备课本上,每逢某同学生日那天,课堂上都会响起“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还买一点小礼物送给同学。这个活动必须每个学生一样,一视同仁、人人平等,不能忘记班上任何一个学生的“生日”。否则,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就会受到伤害。
爱孩子就要做到不分“亲疏”,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要求向最高分的看齐,鼓励学生向进步最快的学生看齐,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老师爱的焦点,在爱的雨露下茁壮成长。
前面我说了,老师付出爱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接受爱的能力,教孩子爱自己,爱别人,这样的爱才是教育。





爱  是伟大的力量
(一)


爱的力量有多大?
当你的爱被人家接受,人家对你也产生爱的时候,可不得了,力量大得没法子估量。因为你说什么人家都信,西方人信上帝,只要你说这是上帝的旨意,你干什么人家都支持。你看电影里,日本军队的士兵挨了上级的扇嘴巴,左边扇一个,士兵“哈伊”一声,右边又扇一个,士兵又“哈伊”一声,就是小军官挨了大官的打,站都站不住了,也一样“哈伊”。为什么?还不是对帝国产生的爱(尽管是错误的)吗?
中国共产党人信马列主义,所以,共产党有号召力感召力。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就是饿着肚子也要跟敌人拼命。面对日本和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大炮,就是小米加步枪也无所畏惧。为什么?因为中国人民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给予的爱。
这就是爱的力量。
(二)
没有真挚的师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
现在我们学校和家长一谈起网络,就摇头,就叹气,真有谈网色变之感觉。
但是,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
我们无法改变网络越来越普及的事实。为什么?
当今是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网络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就是下岗工人和农民都在学习网络、运用网络,它是一股不变的风。
作为老师,是做教育的,作为学校,是教育未成年人的,更不应该“谈网色变”。
我遇到的问题,和大家一样,学生明知违犯学校立的规矩,违背老师的训导,甚至受处罚的危险,可为什么还是要“偷偷”地去“网吧”?
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懂得疏比堵好的道理,可以利用我们的知识去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学生。
这是师爱,而师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一定能改变我们的学生。
我的做法是,鼓励家里有电脑又装了宽带的学生上网。县城里的高中学生条件比较好,一个班50个学生,有40多个家里的电脑都能上网。引导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成了我的一项重要职责。于是,我制了一张特殊的通讯录。一页是学生真实的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一页是我们的QQ号和电子邮箱。就用这个QQ号和电子邮箱建立了网上组织,沟通了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
我们约定时间,在QQ上见面。
变天了,我在QQ上留言,“天冷了,别忘了加衣服哦。”
夜深了,如果发现谁还在线,就会提醒:“早点休息,明天别迟到。”
有时候,我会发一些好的学习网站的网址给学生,第二天早晨碰上我就会问:你们谁去过了?
有些学生见面时话很少,沉默寡言,但是进了QQ上了网,话就多了,常常跟老师提问题,学习的、作业的、生活的、人生的等等,我会尽力挤一些时间在网上和学生聊天,拉近了师生之间距离。
暑假寒假,时间一长,只要一上线,学生会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想死你了。”
我不满足这些,我要运用网络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就不断地给学生施加压力,请专业老师协助我,留一些网络家庭作业,让学生学会在网上申请自己的免费空间,上传自己的作品,学生很有兴趣。学生通过邮件总是会及时地把作业完成情况反馈给老师,速度快、质量好,真是意想不到。[Yao_page]
当然,我也会及时给学生肯定和评价。
一个学期过去了,实践过程说明,会运用网络的学生十分可爱:老师生病时,会有问候的话语,过节时,会有祝福的短信,放假了,还有想念的电话。全班学生无一人沉溺于网络游戏,更多的是在网上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方法,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师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三)
陈中和,今年36岁,人到中年,却不开心,整日里乌云遮脸,心事重重,为什么呢?
儿子陈小亮今年上高三,本来成绩就在中游水平线上下徘徊,但到了高三班,根本不想读书,每天把大量时间花在游戏网络上,连睡觉还在看动漫书,而且完全无法跟他交流。陈中和实在忍受不下去,就骂了陈小亮。好了,你骂我,我就躲在房间里,把门反锁上。
陈小亮的政治学科老师汪和,认真研究了陈小亮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在初中、高一、高二的表现,发现了问题:陈中和夫妇作为陈小亮的父母,十几年来与儿子几乎没有什么交流。陈小亮因为早产一直体弱多病,爷爷奶奶很疼爱他,但只限于生活上的关心,陈小亮对爷爷奶奶几乎有求必应,要钱,给;要玩,陪;要吃穿,买。父亲平时很少管小亮,只有在发现考试成绩不太好时,就严厉管教。几乎得不到父母的爱。
老师没有先去找陈小亮,而是先找到陈中和夫妇,分析了小亮为什么不愿上学的主要原因是爷爷奶奶对小亮百依百顺,导致小亮从高一开始在游戏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到高三已发展到沉迷网络、迷恋游戏、玄幻文学和尼采(离经叛道谬论)的境地,以致沉醉于自己设定的世界中,产生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抗和对父母严厉管教的反抗。
为了小亮,老师和小亮父母共同商定了教育小亮的办法,在班上鼓励成绩和品德优秀的学生主动和陈小亮交朋友,让小亮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爱。在家里,以爷爷奶奶为轴心,一家人尽可能多一些时间陪小亮一起吃饭,并坚持不再对小亮唠叨,融洽感情,从感情中体现出对小亮的爱。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一个月过去了,情况发生了变化。
陈小亮在班上克服赖学的现象,尽管作业不一定能做对,但基本上也能完成。上学放学再也不会一个人匆匆走在路上,每天都有同学邀他一块儿走。
陈小亮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还很难说。
但是陈小亮每天都在努力。






爱  是心理需求


爱,心理学认为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
学生如果能经常感到老师对他的爱,便会常常激发出健康的情感,更容易使他产生积极学习动机,增强对自己的学习自信心。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关爱优等生比较容易做到,而关爱那些后进生就比较困难。
为了避免厚爱优等生,薄爱后进生的情况,我做了一些尝试,竭力把我的爱倾注到全班每一个同学身上。
记得第一次到这所学校报到,校长对我不放心,给了我一个“差”班。初一年级有5个班,按小升初语、数、英的测试成绩编班,5个人一组,1、2、3、4、5一轮回,我带的这个班都是每组的第“5”个。
我接手这个班,就在心里默默地想,这个班一定要带好,带不好就申请调离,没有退路。
开学第一周,我没有急着组建班委会,除了上课,每天做一件事。
星期一,发了一份调查表,问题是:有两个不同的家庭,一个家庭能给孩子足够的钱,但父母开公司,很忙,有时候一个月,有时候半年都没有空陪孩子吃饭、聊天,连见面都很困难。另一个贫困家庭,只能给孩子一份上学必需的钱,平时不可能有“零花钱”,但是能做到每天和孩子一起吃饭见面,和孩子一起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表扬和批评,父母也喜欢听。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个家庭,你选择哪个家庭?
出乎预料,90%的学生选择了第二个家庭。
因此,更坚信一个道理: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里需求。
星期二,用上学期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毕业试卷,让同学们再做一遍。出乎预料,每个人都在“及格线”以上,大部份同学到了“良好线”,很多同学达到“优秀线”。我问:你们当时为什么不努力争取到一班、二班去,只要你们多考10分是完全有可能的。同学们说,到哪个班都一样,关键是老师是不是真的喜欢我们。
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我再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测试了思品、体能、音乐、美术和兴趣,心中有了底,这些孩子的特点是活泼、能吃苦,胆大,对什么都无所谓。
我再发一份试卷:
“本班的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体育文艺卫生委员、六个小组长,你在认为自己很合适的栏目里写上自己的名字。”
有10个同学填了“班长”的职位。我宣布:好的,每个人轮流当两个月,班委会组成人员由你自己在相应的“职位”栏目里自己选,比一比、看谁的“班长”当得轻松,又不给老师添麻烦。这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我配班干部从来不选学习成绩很冒尖的,就选学生自己想“当干部”的同学。
    一个学年里,我让全班每个同学都享受到我的爱。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做到让学生不要把我看成是“神圣”的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学生犯了错,我总是个别找学生承认自己工作疏忽,没有很好地给予帮助,希望学生能原谅老师,主动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有一个学生,曾经“偷”了同桌同学的5块钱,我先做通了被“偷”同学的工作,然后在班上说:“××同学昨天掉了5块钱,如果谁捡到了,就交给老师或××同学。”这个同学当天晚上放学就悄悄地还给了这位同桌的同学。第二轮班委会组建,我向班上建议,让这位“捡到钱”的同学担任生活委员,负责管理班费。结果,这位“偷钱”的同学工作十分负责,学习也很努力。
    一个学年结束了,通过学校测评,我这个“5”号班平均成绩在同年级排第二,体育、美术、唱歌等这些单项活动获奖人数,我这个“5”号班名列第一。


爱  是感情


2006年12月1日上午10时,在北京中南海小礼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微笑着握住了小学老师王立军的一双手,总理把对教师的爱,溶化在微笑的感情里。
王立军老师为什么能得到总理的爱呢?
王立军是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石湖沟乡头高岗村的小学老师,已经57岁了,就在这里教一个8岁的学生,名字叫竟竟。
竟竟一出生就染上艾滋病毒,他的一家遭到了社会上的歧视,受到冷漠,政府就帮助他们一家搬迁到这个偏僻一些的地方居住。
竟竟跟着妈妈几次到了离家比较远的地方,想上学。尽管政府做了宣传,艾滋病毒是通过血液、口水、性生活接触才能传播。但还是受到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反对。妈妈看到一心想上学的儿子手抓住学校大门大声哭求:“我要上学呀”。痛楚顿时涌上心头,母子相对哭了起来。
2004年11月20日,辽宁省第一个专为艾滋病儿童开办的学校成立,一名老师、一个学生、一间教室就是这所学校的全部。
这个老师选谁呢?
开始是安排一位乡干部,为竟竟单独上课。只上了两天,邓老师就“辞职”了。因为邓老师的所有朋友、亲戚、兄弟姐妹都反对,更无法理解的是,朋友要与他断绝关系,兄弟姐妹也不让他进门。
就在这个时候,乡里退休干部王立军主动提出要做竟竟的老师。
王立军,做过十几年小学老师,退休前是乡里文化站站长,多才多艺。老师的人选就这样敲定了。
开学的第一天,王老师给竟竟戴上了红领巾。在国歌声中升起了国旗。王老师带着竟竟面向国旗行了第一个队礼。
第一节课,王老师微笑着问竟竟,你会数数吗?
竟竟低着头说:“会”。接着就数1、2……2后面就不知道了,再也数不下去了,眉头皱得很紧,脸憋得通红。
王老师心里一酸,通常情况下,8岁的孩子应该是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了。可眼前竟竟这个学生,数数才数到2。
“没关系,没关系,老师以后慢慢地会教你。”王老师安慰着自己的学生。竟竟抬起头看了看王老师,脸上挂满了笑容,那笑容像一缕阳光洒进了他关闭已久的心房……
由于长期不与外界接触,竟竟的自立能力、自控能力、接受能力都比较差,让王老师操碎心了。上课的时候,竟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王老师愁了很长一段时间。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竟竟十分喜欢玩皮球,就试着用拍皮球的办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又能教竟竟数数。
就这样一老一少,开始玩拍皮球。一边拍一边数数,反反复复地强化,终于可以熟练地数到100了。
在教语文的生字和古诗时,王老师仍然选用玩中求学、乐中求知的教学方法,把古诗编成故事,把生字编成口头禅,面对一个学生,讲得绘声绘色。时间长了,把竟竟的学习兴趣调上来了。再因势利导,一句一句教他背诵。
下课休息时,王老师像一个老顽童,嘻嘻哈哈地跟竟竟一起弹玻璃球,打三角纸包,跳房格……
生活中,王老师又是保姆,烧水、洗脸、洗脚、上厕所,样样都得管。
爱,就是感情。竟竟对王老师同样产生了很深很深的感情。
县里领导给竟竟家里送来了很多苹果。客人一走,竟竟就把苹果一个个排放在桌子上,比来比去。妈妈问他“干什么”?
竟竟说,要把大的选出来送给王老师,“他对我太好了”。
王老师骑自行车到学校来,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脚崴了。竟竟发现了,关切地问:“王老师,你是不是摔着了?”
王老师点点头。
竟竟说:“老师,那你就坐着给我讲课吧?”那一堂课,王老师心里一股股暖流不断涌上心头。
故事太多了……
2005年12月1日,竟竟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红领带——我们的承诺》大型主题晚会上,讲述“一个人的学校”的故事。还当众朗诵了唐诗《静夜思》,演唱了歌曲《母亲》,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写到这里,我仿佛又听到了头高岗那所学校里一个学生的声音:“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晚会现场多少人的感情里,都充满了对王老师和竟竟的爱。


爱  是教孩子自信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潜藏着巨大的能量。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显得很自卑?
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信。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树立自信。
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自信呢?
简单地说,就是教会学生爱自己,自爱是自信、自尊、自立的情感基础,是感受被爱、积极施爱的心理前提。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尝试,比如,我设计了一个班会,主题就叫《夸夸我自己》。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我要求每个孩子都要找出喜欢自己的理由至少五个。可以先写好,后讲,也可以不写直接讲。
一般的情况都是表现优秀的孩子积极发言,剩下的所谓“差生”就不敢说话了,这是预料之中的事。
我就努力帮助“差生”树立自信。在班会上,我坐在学生最后一排,在班会“冷场”的时候,我拉住平时最调皮的孩子星星的手,和他一起站在讲台上,跟星星说:“老师帮助你找一个闪光点,你自己再找一个闪光点,好吗?”星星点点头。
我说:“记得吗?有一次我捧着好多作业本,还有备课本,教学用的书,不小心掉地上了,你第一个跑过来,帮助老师从地上拣起来,还送到老师办公室去,是不是?”星星想了一下,高兴地说:“是”。
接下来,星星自己又想起了一件事,三言两语就讲完了。
我接着帮助星星找闪光点。到了后来,星星就不再看着老师的脸和眼睛讲了,说到在学校运动会上为班级夺得了第二名时,声音越来越洪亮,小脑袋越昂越高,找出了自己身上好多条优点,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们相信,星星会越来越自信,班上的同学也会越来越自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做到。
只有自信的孩子,才能幸福地成长。





爱  是民族的希望,


爱自己,更要爱别人。一个相互之间充满“爱”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那么,爱别人,难不难?
一个人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别人就会远离你。周围爱的能量就回馈不到你身上来,你就得不到爱,得不到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
爱和被爱是相辅相成的。
老师为学生付出爱,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爱同学、爱家长、爱老师,进而去爱国家、爱社会、爱人类,才能做到“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数,从小浸泡在“爱”的包围中长大。所以,以自我为中心、养尊处优的意识特别强。正因为这样,教育孩子学会爱别人、学会给予,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教育孩子在记住自己生日的同时也记住亲人的生日,看起来是小事,但很容易忽视。我们在座的老师自己孩子的生日肯定都记得牢,但有几个记得住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姑姑的生日?如果在亲人的生日里,让孩子打一个电话、一声轻轻的问候,有条件的再送给亲人一个小小的礼物,这个时候,小孩和亲人都会感受到相互之间深深的爱。
爱别人,其实并不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有很多爱的故事,那是大爱。
老师要教育学生从小爱、身边的爱做起,培养孩子的信念和习惯,在关键的时候,在困难的时候,就会自然地释放大爱。
作为老师,就要走出爱的误区,回归爱的本质。在为孩子付出爱的同时,教育孩子爱自己、爱别人。目前,我们正在开展的“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恭心献给自然,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留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的教育活动,实际上就贯穿一个“爱”,如果没有“爱”,就肯定不会主动去“献”。
捧着孩子们沉甸甸的爱,就是捧着我们民族的希望。






爱自己  就是爱学生


2009年3月4日,《中国教师报》有一条这样的消息:
云南临沧市一名高中生,上学迟到了,班主任把他叫到教室外面,要求学生说明原因。谁知该学生趁老师不备,挥起拖把将老师抡倒在地。
广东一名初中学生因对女教师出言不逊,女教师的丈夫也是学校里教武术的老师,就把这名学生叫进办公室,关上门窗,对学生拳打脚踢,狠狠教训了一番。
联想到我在教学工作中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影响,使用过小“暴力”对调皮捣蛋不太听老师话的学生也施行过“惩罚”,虽没有那么严重,农村的家长也不知道使用现代的媒体投诉我,但也值得深思:
什么叫学校?
什么叫老师?
未成年人需要知识、需要理想、需要成年以后生存、生活、生产能力,学校就是为未成年人提供这些服务的。而在学校担任为未成年人传承知识、培养理想和生存、生活、生产能力的人,就叫老师。
老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从那个时候开始,教师就位列“天地君亲师”之位,成了被人广为祭祀的神主。如今前三位早已被拉下了神坛,老师仍然是个受人敬重的职业。
我们要百倍珍惜,爱自己,爱自己正在从事的职业,实际上就是爱学生。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他来学校就是接受教育的。正因为学生有不足,有可能犯错误,才需要包括父母和老师、成年人的教导,才需要国家和社会设立学校,这是学校和老师存在的理由。如果在学校里常常出现以棍、鞭、拳、脚相加的方式示范“教化之道”,无论事情起因如何,使用这种没有一点文化含量的方法教育学生,老师都是不称职的。
是的,中国是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话。但是,我们老师都知道,在封建社会时期,棍棒之下既出过孝子,也出过逆子。况且,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已经写进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我们现在的家长也不会再跟老师说“不听话就给我打”这样的话了。其实,我们来分析一下棍棒教育的逻辑,实际上就是强权逻辑,力大者欺负人,力小者受欺于人。今天身高力大的老师打服了学生,明天强大了的学生又可能回来报复你。07年媒体报道山西一高中生捅杀老师一事,就是这位学生在读初中时被老师打折腿,种下了学生仇恨老师的种子。只是被报复而捅杀的老师并不是这个学生读初中挨打的那位老师。可以看出,一名老师的过失,很有可能损害的不只是自己,还有其他老师的利益。
老师避免莽撞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爱自己。只有爱自己,才能做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既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不抛弃、不放弃,才能做文明的表率。
爱自己就是爱学生。
爱别人的孩子实际上也就是爱自己的孩子。


爱  是学生发展方向的导航仪


我们学校三年级两个平行班的班主任都对学生倾注了深情的爱,都是“文明班集体”和“五星级班集体”。但是,却引发了一场争论。
三(1)班肖老师担任班主任,这个班是她从一年级带到三年级。三年来,每天清晨,她基本上是第一个来到学校,在教室里默默地把孩子们的课桌椅排整齐,然后用抹布把桌椅揩干净。她完成了这些工作,孩子们也陆陆续续来到教室。她又紧接着领着孩子们早读。别的班级早读,孩子们是自由选择学科或课文的,她这个班早读每天都是先安排好内容,有计划有要求的。早读后,又接着带孩子们值日,教室里外、操场上,她拿着扫把和垃圾篓、抹布,仔细检查孩子们疏忽了没有打扫干净的地方。
她带的班各项常规检查都名列前茅。
所有的孩子都觉得幸福:“班主任就是我们的妈妈”。
所有的家长都觉着放心:“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我们心里踏实。”
所有的同事都很钦佩:“班主任做到这个样子,真不容易……”
学校每年向全体家长发问卷调查,她的满意率都是100%。
学校每年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她也总是名列前茅。
当有人问她这样当班主任累不累时,她说:“每天当我看到孩子们走进校园大门时,就想到我的儿子还在幼儿园上学。所以,我愿意。”
肖老师成了我们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再说我们三(2)班班主任孙老师。[OT_page]
他也很爱学生,可是很少去教室,但对班级情况了如指掌;他很少训斥学生,但每一次找学生谈话,学生必定“痛哭流涕”;他常常五音不全地啍着歌走路,引得学生哈哈哈笑,但学生很喜欢听,还说“老师唱得好听”。
孙老师当班主任每天都很轻松。但每天都有学生象追歌星影星一样追他,报告班上的事,提出学习上的问题。他生病请了一星期假,班上学生自觉地按“组”为单位,每天轮流去看他。
孙老师的办法是,他在班上交了许多“朋友”,找了不少“帮手”,就是这些“朋友”、“帮手”的努力工作,班级事务由班委会解决,各项常规有班委会成员和组长专人负责,卫生值日划分好卫生责任区承包到人,有些事虽然没有老师亲手做那么好,那么完美,但学生逐渐学会了“自理”“自立”,学会了“做错了就改”,学会了“吃一堑长一智”。
所以,孙老师班上的学生每个星期五都要做常规小结,这一天,他一定要到班上去听学生的汇报,虽然有的同学讲得好一些,有的同学讲得简单一些,但是,成功的、失误的、表扬的、批评的、检讨的内容都有,而且一个学生都不能少。
有人问孙老师:“你每天总是在校园里悠闲的踱步,课余时间过得潇洒,有什么秘诀吗?
孙老师说:“我的能力有限,每一天每一个学生都要管到位,肯定做不到。但我相信,我的学生比我做得更好。那就让他们自己管自己吧。我用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想一想他们的未来……”
对肖老师、孙老师两个班主任争论的焦点是,上级只给了学校一个省级优秀班主任的指标,这两位老师选谁呢?[Yao_page]













爱  是学生成长的机会


老师心中有爱,老师心中就没有“差生”。
我这个班从初一带到初三,有两个学生让我成了全市的“名师”。
一个是蔡明明。
我刚接手初一新班,一股热情使我要把这个班带好。所以,起早贪黑,冥思苦想,设计这个班的未来。
期中,学校里组织班常规评比,我这个班评上了“待进步班”,如果用分数排序法,就是倒数第一。
主要原因,就是蔡明明同学不守纪律,调皮捣蛋。就说在全校早操课上,他左右手伸出去就要抓女同学的头发,脚伸出去要踢前面一个同学的屁股,有一节操的动作是180°半转身,蔡明明每次都来一个360°大转身,正好和后面一个同学转回来时面碰面,做一个“鬼脸”。所以扣了分。
我气不打一处来,就想找教导处把蔡明明调整到别的班上去。
但我没有这样做。心想:学生没有错,就不叫学生,就不需要老师了。老师要是不能帮助学生改变不良习惯,指导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那也就不叫老师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虽然学生肯定不是“魔”,但老师必定要是“道”。于是,我想到了办法。
晨会课开始了,我对班长说:“今天晨会由你主持,你说说,今天讨论什么问题?”然后我站在一边,两眼放亮,紧闭嘴唇,一脸严肃,一言不发。
学生看到我的神情,预感到老师生气了,“暴风雨”要来了。
班长站起来,看着蔡明明,生气地说:“老师,我们班这次没有得先进,是因为蔡明明不守纪律才扣了分,给班级抹了黑。”说完,班长眼里闪烁出泪花。
班长发了言,全班同学都说话了,纷纷指责蔡明明。再看蔡明明,头埋得很低,脸涨得通红。尽管平时活泼好动,小错不断,这个时候也显得“理亏”,显得很羞愧。
爱的灵气反倒使我很过意不去,本来他就是个孩子嘛。
一个灵感从脑海里闪现。
我抓起粉笔,“刷刷”几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只有树杆没有枝条和树叶的树。
同学们奇怪地看着黑板,眼睛望着我,教室里安静极了。我看到蔡明明也悄悄地抬起了头。
这个时候,我问:“你们看,黑板上这棵树美吗?”“不美”,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又问:“为什么不美”?同学们回答:“只有树杆,没有枝条和绿叶,光秃秃的。”
“同学们,如果这棵树就好比是我们班,你们能让它变美吗?”我又问。
教室里还是没有声音。
我说:“哪位同学能为它添一片可爱的叶子呢?”
同学们若有所悟,纷纷举手。班长第一个走上来,拿起绿色粉笔郑重地在延伸的枝条上画了一片大大的叶子。
我问:“你画这片叶子是怎么想的?”“我会带头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努力成为这棵大树上最美的叶子。”班长这样回答。
我动情地说:“大家鼓掌,这片叶子好美啊,但是太孤单了。来吧,每个人都给大树画上一片叶子,说一句心理话,让这棵大树变得郁郁葱葱,茁壮成长,好吗?”
全班同学都为这棵大树画出属于自己的叶子。
蔡明明最后一个走上来,也很认真地画了一片叶子。
黑板上,一棵枯树,现在长满了大大小小的叶子,显得分外苍翠。
我又引导说:“同学们,现在这棵大树显得多有生命力啊!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少了哪一片,这棵树都不完美,是不是?”“是”。同学们回答。
从此,蔡明明也发生了变化,打扫卫生出力最多,自习课也能安静地读书写作业,早操也认真了……
整个班都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团结、守纪、进取、有礼貌。
三年了,每次考核都是“优胜班级”。
蔡明明从初二开始,评上了“三好学生”,通过竞选,当上了副班长,我也评上了市级“优秀班主任”。
还有一个是涂小娜。
班上有50个学生,不是每个孩子都快乐、活泼,无忧无虑。
涂小娜就是一个对集体活动缺少热情,悄悄来悄悄往,平时不被人注意的学生。
我感觉到,涂小娜需要老师特别的爱。
我问小娜,小娜总是不讲话,只是“好,我听老师的话”就没有下文了。而且到了初一下学期,情绪很低落,上课经常走神,学习成绩也不稳定。
有一次,小娜先回家,我事先没有告诉小娜,紧跟着小娜到了小娜家里。小娜看到我,眼泪就掉下来了。
原来,小娜母亲有精神分裂症,最近又复发了。小小的初一年级学生要承担照顾母亲的事,而心里的苦闷又无处诉说。
我不禁为工作的疏忽而自责,泪水止不住往脸颊上流。
在一次晨会上,我在班上说了小娜母亲生病的事,表扬了小娜对母亲的孝心和坚强,同学们都对她充满了敬佩。
晨会后,班上的女生自觉地组织起来,轮流帮助小娜照顾母亲,还和小娜一起温习功课,参加班级的活动。
时间长了,小娜内向的性格变得开朗多了,经常和大家交流,学习上进步很快。尤其是数学,在初三年级参加了全国数学奥赛,获得了三等奖。
电视台和报纸都来采访我们班了。我们班上的同学都上了新闻榜。
我也成了全市的“名师”。年度教育工作表彰大会,还应邀坐在主席台上。我想,这就是我付出爱的回报吧。







爱  是挽救失足学生的法宝


“老师,我的钱掉了,昨天晚上回寝室之前还在笔盒里,今天早晨一来就不见了……”池莉霞同学哭喊着。
刚刚走进教室的我,听到池莉霞的哭声,心中那股无名之火顿时油然而生。平时我一再要求学生自己的钱要保管好,不可以随意乱放。几十元钱就是农村孩子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呀。无奈,工作做了不少,却仍无法确定池莉霞丢失的钱是谁拿的。想到那位犯错误的孩子,如不及时帮助和教育他认识到错误,他可能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后果将不堪设想。同时还会影响到丢钱孩子的学习。
下课后,我先是安慰了池莉霞,自己垫付这个星期的生活费给她。下午的班会课我针对这件事要求我们全班46个人都用简短的5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王佳惠同学气愤地说:“不管是谁拿了池莉霞的钱都是小人,我觉得你好傻,傻到为了一点不属于自己的钱,让全班同学写5句话来辱骂你,傻到忘记了道德,忘记了一切,虽然我很讨厌你的这种行为,为了几十元钱来侮辱自己,侮辱家人,侮辱我们八(2)班,但是我还是希望你能真心悔改!”班里的尖子生江梦婷同学说:“一个人的品德素质取决于他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现在他所窃取的可能是微不起眼的几十元钱。俗话说的好: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有了这不良的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道德品质的败坏,人格尊严的散失,使他永远生活在众人的唾骂和异样的眼光中。愿你能悄悄地归还这些钱,不要以为你失去了什么,因为那些钱根本不属于你。其实,你换来的是心中的坦荡和高尚的人格尊严,那是万两黄金也换不来的,我们将永远是你的好朋友、好兄弟、好姐妹。”同学们的激情一浪高过一浪,无论是批评也好,勉励也好……46名同学的心情和愿望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好朋友能迷途知返。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啊!他们把班级荣誉当作自己的荣誉,把同学之间的友谊看得比天高。见此情景,我的眼中不禁闪出了泪花。
第二天早读课时,突然一名同学喊起来:“老师,你看池莉霞同学的桌子旁有30元钱。”话音落下,顿时整个班上鸦雀无声。几秒钟之后,全班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是赞扬还是欣慰,我想可能都有吧。此后,我们八(2)班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不良行为。
这件事我认真地进行了思考:孩子犯错误也许纯粹是一时的冲动糊涂,并不是很“坏”的表现。如果处理不当,会伤害一个学生的心,伤害了要想再重新修复就很难了。当学生犯了错时,更要让学生感受到爱,用爱的力量教育学生主动改正错误,放下包袱,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成长。









爱孩子  就是爱自己
(一)

临近中考的那段日子,我和学生们进行了一次闲聊。真出乎预料,我生活上忘记寒暑,思想上没有假日,带了三年的学生竟然朝我“泼冷水”,让我又是感激又是“不可理解”。
“老师,你不要再担任班主任好吗?”胡佳最为积极了,首先发言。
“是啊,老师!求求你了,不要再担任班主任呀!”王慧大声的话语在班上炸开了。
“老师,我们想让您永远记住我们,您的学生——海口中学09届九(2)班的全体同学呀!”祝青卉声音很低但显得很调皮。
“老师,老师,好吗?答应我们吧!我们希望是您在初中担任班主任的最后一届学生,您就会永远永远记住我们了,是吗?”班长董丽玫站了起来,似乎有些激动,样子却是很俏皮。
“爸爸!董老师!就这样了,好吗?”既是学生又是女儿的董姝婷面带微笑好像下命令似的。
我微微一笑:“好的,听你们的。可以了吧!”
“好!好!谢谢老师!”全体雀动起来了。
“老师,记得进入中学的第一天,你用掌声请我上讲台来,我一句话不敢说,可是一年后我在全市演讲比赛中却能够获得二等奖,老师!谢谢您!”王牡丹面带微笑地说。
“老师,记得我们当年从小学升入初中时,各学科平均成绩位次在全市507的“排名榜上”,可是如今我们班的毕业成绩测试已挤进前80名。三年时间,从“507”前进至“80”。“老师!您辛苦了!”董丽玫自豪地站起来。
“老师,您时常教导我们:‘心胸有多宽,成就就有多大’,您看我,现在再也不会沉默寡言了,成绩也进步了,人也乐观了。哈哈,老师!谢谢您。”王慧同学眉开眼笑自信地说。
“老师,三年来,我们都是在您的哨子声中起床的,在您的‘好好睡觉’的话语中入睡,我们感觉在学校里比在家里舒服。老师!我忘不了您的哨声。”最顽皮的洪伟此时居然有些哽咽。
“老师,您说:‘上课的时候老师就是老师,下课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就是朋友’,刚开始我还不敢相信,可是后来我知道了。因为三年来,白天晚上您总是跟我们在一起,我感觉到老师真好,真的就像亲人一样。”平常上课比较捣乱的董观林挠挠头笑着说。
“哎呀,大家说说,董老师是不是百分之百对我们好:哪个有病了,是不是老师打电话联系家长,然后亲自送到医院;哪个生活困难了,是不是老师无偿资助我们……,嘿嘿!不说了。”董建德有些激动地摇晃着大脑袋。
“老师!老师!……”声音一浪盖一浪。
此时的我,还能说什么呢。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事,却能够让学生如此难以忘怀。我只觉得自己的心中仿佛有一股热流在涌动,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三年来朝夕相处、活泼可爱的学生们发自内心的那份浓郁的真情——那是一种爱,一种溢满师生情的爱;那是一种幸福,一种作为人师的幸福啊!

(二)
爱学生,就是爱自己。这是我三年的最大收获。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所以,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在对孩子付出了很多的爱之后,自己的精神也会得到升华。
今年的“六·一”到了,我们把校园布置一新,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孩子们的节日。很快我们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大队长周莉同学和其他四位女同学参演的最后一个节目——小品剧《难忘“六·一”》,在同学们愉快的欢笑声和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她们把自己的班主任郑丽君老师请到了表演场地中央。只听周莉同学说:“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知道今天是我们全体少先队员们的节日。老师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看看今天所有的老师跑前跑后为我们准备好的一切就知道了!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今天还是我们敬爱的郑老师的生日!同学们,让我们为郑老师过一个特殊的生日吧!”
此时,操场上一片寂静,而周莉同学马上走到电子琴跟前,弹奏起了《生日歌》,全校师生合着琴声,唱起了“祝您生日快乐”。那悠扬的歌声飘荡在操场的上空,久久回绕在我们的耳畔。
此时,我们的郑老师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她的眼中闪耀着晶莹的泪花,那是幸福的泪花呀!此时,我的眼中也包藏着激动的泪花。能有学生牢记老师生日,懂得感恩回报,此生足矣!我由衷地替郑老师感到高兴,同时眼前浮现出平时郑老师关爱班上学生的一幕幕场景:班上的同学有个头痛感冒,她会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家长把孩子带到医院诊治;哪个同学思想上有了松动,她会马上找这个同学谈心,帮助他(她)认识自己的错误;对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她总是把自己的休息时间拿出来,帮助他们补习功课,使之能够迎头赶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郑老师被诊断患了较为严重的妇科疾病,被送到省城南昌做了手术,医生建议她出院后最少休息半个月才能上班,可我们的郑老师在家没休息三天,就匆匆赶到学校上课,她放心不下的是她那即将参加小学升初中毕业考试的30个学生啊!
这就是我们的郑老师和她的学生的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天天在我们的身边上演,它告诉我们:全身心地爱着,并被爱着,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爱  是一种责任
(一)

老师,有一种爱,是负责任的爱,是深沉而博大的爱。
“5·12”大地震,北川羌族自治县北川中学老师付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爱。
蹇绍奇老师一个人把正在开会的上百名学生从震塌的县委礼里救出来,一个不少。同时得到两条不幸的消息:
一条是母亲和侄儿被埋在只有50米路远的废墟下而不能获救。蹇老师含泪朝着母亲和侄儿被埋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紧接着又去安置被救的学生了。
一条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也将正在读高一的女儿埋在了废墟之中。这是一个多才多艺、十分可爱的女儿,就在不久前,刚刚捧回了一个英语奥林匹克奖。当蹇老师把上百名抢救出来的学生安置妥当,确保没有危险后,再来对女儿施救,女儿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记者在事后采访他说:“蹇老师,你真伟大!”
蹇老师一提起这件事,就暗然神伤,实话实说:“我不伟大,我很爱母亲和女儿,也很想救母亲和侄儿、女儿,可我当时带着100多名孩子,我能扔下不管吗?这是责任。”
李军老师在5月13日凌晨,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救出被压在废墟下14岁的独生女儿和其他几名学生。但是,消防队告诉他,如果要救女儿,必须先要抽掉压在女儿上面的桌子。如果这样做,很可能引起上面楼层的整体垮塌,有可能使更多的孩子失去生命。
正在这个紧张地挖地道施救的时候,地道里面有人跟李军老师说:“快点,快点,要不李诗琪(李军女儿)就没命了。”
可是,李军没有去抽掉这张桌子。他说,我不能抽掉这张桌子。亲眼看着自己14岁的女儿永远地离他而去。
这样的爱,体现出来的是责任,是完全无私的爱。
刘亚春是北川中学校长,突如其来的灾难把一家三口都埋在了废墟下。地震后,一直在忙着救学生,安置被救出来的学生,安排震后临时复课。5月17日,被救出来的大部份学生都转移走了,直到他最后一个离开北川中学,带学生转移到绵阳,自始至终没有时间去寻找自己的老婆和孩子。
他说:“如果他们的生命还有救,肯定会有人去救的。不是我不想救老婆孩子,可我是校长,我要对全校师生负责。”
北川中学老师的爱,就是负责任的爱,是深沉而博大的爱。
(二)
我讲的不是自己的故事,而是一位母亲的故事。
十二年前,我第一次当班主任,认识一位学生家长,当时也许我年轻,并没有感觉到这位家长与别的家长有什么区别。时隔十二年,自己成了家,有了孩子,才感觉到这位家长的艰辛,这位母亲的伟大,才悟出一个道理:爱,是一种责任。
这是一个重组的家庭,两个家庭组合后有四个孩子,还有孩子那年迈的爷爷、奶奶。通过家访,才知道孩子们失去了爸爸,只有妈妈一个劳力。养猪、烧饭、养牛种田,一切一切就由妈妈撑着。
就是这样一位母亲,把四个孩子都送进学校,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
由于她的家距离学校(我教初中)只有二里地,这位母亲比任何一位学生家长都关心学校,一有空就到学校里来找我,问一问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嘱咐我把她的孩子管严一点。
所幸,她的四个孩子都很争气,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都考上了大学。
她最小的孩子考上大学,母亲和孩子拿着“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找我,说:“老师,真的对不起,人家的孩子考上大学都要摆酒席,我就不摆了。我给你们老师鞠一个躬吧。”说着眼泪就下来了。
我知道,她为了四个孩子能上学,家里已经欠了很多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只问她:“累不累?”
她说:“我爱孩子,这是责任。”
一想到她,我就体会到:爱,是一种责任。
如果每个老师能象这位母亲那样担起责任,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Yao_page]









爱  是理解与尊重


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心灵之爱,不能带有功利。
心灵之爱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忍耐与宽容、抚慰与滋养、关心与呵护,对学生的长远和终身敢于负责。
在一次思品和社会示范课培训活动后,做了一个调查,先问老师:“大家爱学生吗?”参加示范课培训的老师都举起了手,表示爱学生。
下课了,又找了十几个学生问:“你们体会到老师给你们的爱了吗?”只有两个同学很勉强的点点头、笑一笑表示回答,其他同学都说“不知道”,就跑开了。
老师90%都承认给了学生爱,学生90%都没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多么大的反差?
学生为什么感觉不到老师的爱?学生自己也很难说清楚。我想,应该反思一下,学生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的,老师对学生的爱已经无微不至了。比如有的老师说,家长出外打工了,我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学生,学生生病了,老师立即带去医院看病;住校的学生没钱了,老师掏钱给学生买吃的,买生活用品,买文具等;有的老师说,我对学生可负责了,每天只要来到学校,我们一刻也不闲着,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考试,找学生谈话。课堂上生怕学生听不懂,我们细致讲解,反复讲解;听懂了又怕他们不会做题,我们在课外时间尽量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题,多见一些题型;我们怕学生考不好,升不上好的中学,一个星期测试一次,一个月再考一次。学生怎么就感觉不到教师的爱呢?
我认为,老师对学生学习上的负责、生活上的关心,这是爱,但更是师德的基本内容。仅有这样的爱还远远不够。
老师给学生最重要的爱是什么?[OT_page]
我想,应该是心灵上的爱、情感上的爱、安全上的爱,是学生迫切需要的爱!
老师的爱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才会欢迎,才能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好。
在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细致反复地讲,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死记硬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求知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表现欲望得不到实现,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学生被考得精神恍惚,好象读书就是为了“做题”,就是为了考试,学习,学校和老师除了让学生做题考试,就没有别的交流空间。以作文教学为例,真话真事,心里的事,感动的事不能写,只能模仿《优秀作文选》,七拼八凑,张冠李戴。其原因是不符合老师布置的作文要求和目的。老师付出的爱再多,学生也很难体会到,甚至会产生厌烦的心理。
在课外时间,本来是让学生放松、游戏的时间,各学科老师都要给孩子们布置大量的作业,写错一个字再罚抄100遍,写错几个题老师要撕本子,通知家长。形式上是对学生认真负责,是爱学生,实际上老师已经把付出的爱作为实现某种功利的工具,这样的爱,学生是不买帐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老师付出的爱,应该能帮助孩子懂得理解与尊重、忍耐与宽容,解除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满足情感上的需求和渴望,唤起思考与学习的欲望。
如果老师真的爱学生,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












爱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做教师要有一颗佛心。
海涛的学习成绩并不差,但却是老师反感的学生。老师说,他几乎集中了所有的缺点,上课喜欢讲话,如果不讲话就偷看小说,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可以放在一边,一到活动课就冲到球场去打球,铃声响了还不愿意离开球场。所以转到我的班上来了。
我是代理班主任,原来的班主任是个女孩子,怀了孕请假了,临时派我来代理。全校都知道,这个班叫“素质教育特长班”,不好管的学生都进来了,学校也不指望这个班出好成绩,但最好别出乱子。
海涛转到这个班上的第二天,他妈妈也到学校找我了。
妈妈在我办公室坐下来,也没有说求情一类的话,也不问我海涛的情况,就是反复地说:“海涛是个好孩子,他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特别喜欢有故事的历史书,看了就喜欢讲,和他一起玩的同学也喜欢听。他所以喜欢讲话。他喜欢玩,但不喜欢一个人玩,喜欢有几个人参与的有竞争情绪的玩。”
“海涛喜欢讲话实际上是跟别人分享他知道的事和对这件事产生的想法。他说过,我有义务跟别人分享我知道的东西。这恰恰说明海涛是个会乐观思考、热爱他人、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有竞争情绪的玩,这也恰恰说明海涛‘玩’得有艺术。”
开始,我没听明白,总认为他妈妈是在为孩子护短。
过了几天,我看了布朗写的《乔伊》,不禁让我思绪万千,这个海涛与乔伊十分相似。海涛妈妈能用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去发现孩子行为中的闪光元素,我作为老师应该向海涛的妈妈学习,努力去挖掘全班每个学生行为中的闪光之处,扬长避短,科学地引导同学们围绕课堂学习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说错了也没关系,达到既改正课堂上爱讲题外话的毛病,又提高说话能力,培养表达习惯的目的。
于是,我下决心当好这个代理班主任,努力做到不要让孩子来适应教育,而是让教育适应孩子。
我抓学科的考试成绩,但不做统一要求,指导全班同学做一个自己通过努力有可能达到的目标,找一个与自己有比较相近兴趣的同学做为学习和追赶对象,自己通过筹钱设立班级奖学金,分四个档次,5元、10元、15元、20元,力争每次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能获得奖学金。当海涛第一次拿到20元奖学金时,说:心里的感觉比爸妈给我100元钱还高兴。
紧接着,我又指导每个同学发挥自己的电脑、文艺、体育、美术、演讲等强项,我确保给他们训练的时间和条件,并尽可能挤时间做“陪”。培养的目标是“让黄瓜成为黄瓜,让茄子成为茄子,让辣椒成为辣椒……尊重每一个独特的生命,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个班每个同学的进步和荣誉那是不用说的。校长就说:“原来设这个素质教育特长班是为了摔包袱,现在全校都要向素质教育特长班学习。”
我的体会是,当老师要有一颗佛心。当有了一颗佛心的时候,爱是自然产生的,根本不需要去想办法,才会自觉地在学生犯错的时候忍耐和宽容,才会静心对待自己每天从事的平凡工作,才会潜心去反思、用心去调整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才会真诚地接纳来自家长、孩子、同事的意见和建议,才会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心灵世界,才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爱  是使命


“爱是责任和使命。”小学老师盘晓红这样说。
盘老师对学生、对学校、对教育产生的爱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刚走进教师岗位和参加教学工作,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偏于感性的爱,里面包含着一种火样的热情,一种不怕苦也不怕累的干劲,一种“爱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良情怀。
第二个阶段是在工作了两年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学习、磨炼、思考,开阔了眼界,思想逐渐变得深邃。产生了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理性的爱。
有了理性的爱,就有了更深层次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的思考,就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写出160篇《教育思考》。呼吁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孤儿和留守儿童问题能得到重视,呼吁教学改革,尤其是改革对老师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目标、学校管理效益评价的改革。她提出了新的问题,比如:老师和媒体为什么把转变“差生”当作津津乐道的经验大肆宣传?什么叫“差生”?是不是成绩差就一定叫“差生”?为什么会有“差生”?“差生”是不是就一定需要转变?
她提出了一个颇令人意外的观点:“优质教育应该满足最优秀孩子的需要。”
在教育教学现实中,学校掌握着教师和学生的是其中最差的那部份人:因为最差的老师不肯认真备课,所以要检查备课,就要求全部老师都必须手写教案,而且要详细的备课教案;因为成绩差的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生字得重复十遍才能记得住,所以就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抄十遍生字。
, 结果, , 呢?最差的学生还是不写,其他人却跟着受累。最差的老师写教案还是靠网上下载,其他老师跟着受累。
这是病态管理,是反教育行为。
优质教育应该满足最优秀孩子的需要,这个问题老师能不能想到,是观念问题,能不能做到,则是能力问题。
一些老师没有能力满足最优秀孩子的需要,只好去磨最差的孩子,让好孩子跟着陪绑。结果也许是越磨越差,于是就不停地抱怨孩子。
这样的老师要问问自己,好孩子在你手上冤不冤?
盘老师因为善于思考,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不断创新,2007年8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走进了中南海,受到总书记、总理的接见和勉励,走进中央电视台和教育媒体。
当地县委领导要调她到教育局当副局长。
她说:农村学校更需要优秀的老师,我离不开讲台,离不开学生。这一生只有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心里才踏实、安稳。
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是一个老师的责任和使命。




爱  是宽容


爱是什么?
爱是宽容。
宽容又是什么?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一种人性的教育方式。
对老师而言,宽容是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智能,是一种充满温情和期待的爱。
我今年教高三,碰上这么一件事:
班上的一个学生反映另两名同学去了网吧。这是大事。学校对高三的学生格外重视,一旦发现有学生进网吧,老师是要受处罚的。其实,这处罚还在其次,真正严重的问题是学生进了网吧,老师还不知道,家长也肯定不知道,要是上了瘾或在网吧出了事,影响学生高考,误了学生的健康发展,那是老师的大错。所以,一定要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不是两个学生,班上去过网吧的是10个学生。
到底怎么处理这件事比较好呢?骂一顿?训一顿?批评?要学生写检查、写保证?向学生家长告状?
我带着沉重的心情,反复思考、左想右想,最后决定选择以宽容之心争取家长的配合做好教育说服工作,帮助学生主动克服上网吧的毛病。
首先,分别和10位家长通了电话,汇报了他们的孩子上网吧的事。10位家长只有一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初中时上过网吧,其他家长都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上网吧。所以,感到吃惊,感到着急。
我把我的教育计划分别告诉家长,让家长尽量装着不知道,更不要使用“暴力”来教育孩子。尔后,我一个一个分别找学生交流,而不是批评,10个学生都爽快地承认是进了网吧。他们的眼神告诉我,有些紧张、有些后悔,情绪也很低落。
我又引导他们说心理话。为什么会去网吧?进了网吧都看些什么?看了以后有些什么感受?每个人的发言都很认真。当我和他们交流着网络对学生的危害,父母拼命工作努力为他们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并寄予很大的期望时,有些同学流下泪水。
但是,这件事没有完。
因为,宽容不是对错误的否认,更不是放纵,而是意味着对学生的理解、信任与期望。
宽容的目的是用“宽容”引导学生认识到错误并督促学生纠正错误。因为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重要的是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宽容是有条件的,任何一个人犯了错误都要接受“惩罚”,“惩罚”本身也是教育。我要求10名学生:一、写一份详尽的情况说明书,把自己和老师讲的再用文字表述一遍;二、主动告诉父母进网吧的详细经过(前面讲了,要求父母尽量装作不知道);三、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把做事的经过也记录下来,并要有人签字证明。这些学生完全放松了,一个一个说:“能做到”。
过了两天,10个家长都打来了电话告诉老师,他们的孩子在家里主动承认错误的经过。孩子们迈出了履行诺言、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10个学生的情况说明书也交齐了。读了情况说明书,就会感到,孩子们上网吧都是有人诱导的。第一次进网吧的孩子都会感到空气闷、烟味浓、臭味重、嘈杂声闹等,令人非常恶心。但是,孩子思想单纯,经不起诱惑,如不能及时控制住退出来,玩了第一次就会玩第二次,里面的游戏很刺激。仅有老师的宽容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家庭,尤其是网吧的经营者有社会良知,都来想一想:“假如是自己的孩子怎么办?”
过了一个星期,每个孩子的好事记录卡也交上来了。尽管有的同学只是帮妈妈洗洗碗、擦擦桌子,有的帮爷爷奶奶捶捶背、哂晒床铺等等的一些事,但他们都是第一次亲手主动去做。可以肯定,孩子是朴实真诚的,每件好事是平凡而真实的。
唯有经历,记忆才深刻。
宽容是最无私的爱。唯有宽容和信任能消除犯错孩子心中的顾虑,坚定上进的决心。














爱  是一种幸福


这是一个上过电视和报纸的故事。
外国一个警察,退休了,再不用去上班了。拎着一只皮箱回家。
皮箱装的什么呢?
有人猜,肯定是荣誉证书、奖章、笔记本、书一类的。
他儿子对父亲退休毫无表情,一脸的“恨意”。
为什么呢?
他儿子说:“爸爸骂我是轻的,三天不打我,我就偷着乐。”说着说着就流眼泪。“从小到大,他没有抱过我,没有带我出去玩过,也没有送我上过学,接过我放学。我不能有一点小错,有一点小错,他就打我,骂我!说真话,我恨他。”
再问当警察的爸爸,他说:是的。
当着大家的面,他把箱子打开了。
只有一样东西,装得满满一箱子。
他说:“我当了20年警察,而且是防暴警察,主要工作是拆爆,执行了447次任务,每次执行任务我都给家里人写一封信,包括孩子。因为谁也说不准,拆爆过程中到底有多少危险,写下一封信,也算是遗书吧。”
幸运的是,我每次都活着回来。这些信寄不出去了,就一封一封地锁进了箱子。
我也知道,儿子的小错是用不着打的。“我打儿子,骂儿子,是想让他恨我!万一哪一天拆爆回不来了,因为恨,他也能少一分难过,少一份伤心……”
其实,心里很爱我的孩子。
“爱,对我来说,是藏在心里的一种幸福。”那个警察在电视采访结束时这样说。














爱  是老师的幸福

麻红,197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1991年7月毕业于上饶师范,小学高级教师。1991年8月分配至德兴市泗洲镇张家畈小学当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此,她用自己满腔的热忱默默地耕耘着,无悔地奉献着。播种着希望,培育着桃李,收获着甜蜜。她用博大的慈爱之心去感化学生,用优秀的良师之德去教育学生,用不凡的益友之情去关心学生。从教17年来,赢得了学生、家长、同事的称赞。获得江西省“模范教师”、江西省“巾帼建功标兵”、上饶市“优秀班主任”、德兴市“优秀班主任”、德兴市“师德标兵”、德兴市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德兴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02年9月,麻红班里转来一个叫张维明的同学。他不仅成绩差,而且思想偏激,调皮好斗。通过家访了解到,张维明的父母在环卫所做临时工,有个哥哥在上中学,家庭经济困难。他从小跟随外婆在外地生活,没有享受到父母的爱,对父母充满怨恨之情,他以不做作业、逃学、打群架等种种不良行为作为反抗,在外婆的家乡换了好几所学校最终都被“请”了回家。无奈之下父母把他带到了德兴,希望他在新的环境中会有新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孩子,麻红老师知道他最需要什么。麻红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跟他谈心,帮他辅导功课;为了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就和同学们一起陪他游戏、玩耍;过生日时买书送给他;家里拿不出钱给他买校服,就帮他买……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张维明在学习及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彻底转化一个孩子,也绝非一月两月之力。这不,两个多月后,五年级办公室失窃了,意外的是除了麻老师和数学老师的桌面上、抽屉没有被翻动外,其他老师的办公桌上一片狼籍。更意外的是麻老师的抽屉里居然多了一个钉书机。经保卫科调查,有人看到张维明曾在办公室外徘徊过。现场奇怪的现象让麻老师想到了张维明,麻老师找到张维明,还未等麻老师开口,他眼泪汪汪地说:“老师,对不起,我又惹你生气了,是阿贵(一个小流氓)他们打我,逼我给他们放哨的。不过我告诉他们别偷你和刘老师的东西。”麻老师听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老师不是告诉过你,有什么事一定先告诉老师吗?我知道,你送了一个订书机给我,是为了感谢我,可那不是老师想要的。老师要你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个正直的男子汉。你要知道,你身边有老师和同学们在关心你、帮助你,你可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让大家失望啊!”听了麻老师的一番话,张维明哭了,他还说了一件更让人吃惊的事:如果麻老师继续帮助他,阿贵会叫人来打麻老师。麻老师一听,气不打一处来,阿贵也太狂妄嚣张了,威胁了孩子不算,居然还来威胁老师。麻老师告诉张维明:“你别怕,邪不能胜正,老师管不了他,还有保卫科、公安局呢,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他们就不敢欺负我们,拿出男子汉的气概来。”打那以后,张维明变了,变得爱学习、爱帮助人了,一直到第一个学期结束,他没有再犯老毛病了。他父母脸上洋溢着笑容,逢人便说:“我儿子能遇到麻老师,是他的福气。我们虽是扫大街的,可麻老师从来没有看不起我们,对我儿子真是没得说的……”
小学毕业时,张明捧着语数双优的成绩册,向麻红老师鞠了一个躬,深情的对她说:“我从小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没有得到真正的母爱。在您身边的两年里,我得到了双倍的母爱,让我叫您一声“老师妈妈”!听着他动情的话语,麻红老师的心被震撼了:一个老师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对待自己的学生,竟能得到如此丰厚的回报!世界上还有什么语言比“老师妈妈”更为动听的呢?
麻红老师就是这样用爱心、诚心、耐心、细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越来越多的孩子亲切地叫她:“老师妈妈!”
十七年来,麻红老师以拳拳爱心行走在教学之路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麻红老师在付出爱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望着一张张童稚的笑脸,听着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收获着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和一张张饱含深情的贺卡,感受着心与心的碰撞……




























爱   是相互转化的

毛主席说过,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绝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就说明:爱,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远在六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看过一部前苏联的电影,叫《第41个》。电影故事的内容已记不太很清楚,但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还记得一些:
苏联游击队员押着41个德国俘虏往前走。
走着走着,不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先是一阵骚乱,接着是游击队员和德国俘虏干起来了。场面很激烈,伤亡双方都很大。
最后,只剩下两个人,一个女游击队员押着一个德国俘虏。
走到了一个没有人的海岛上,游击队员始终用枪口对准德国俘虏。俘虏高举着双手。
俘虏面对着游击队员,说:“你如果打死我,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岛上生存。你如果不开枪打死我,我是可以帮助你的。”
女游击队员看看四周,静静的,很荒凉,觉得有道理。就用枪押着俘虏,用军刀砍柴割草,搭了两个茅棚。
晚上,一人睡一个茅棚。女游击队员不敢睡实,身边放着枪。
俘虏表现出真诚,既不跑,也没有侵犯女游击队员的意思。
时间又过了一天,又过了一天,本来是“敌人”的两个人,人性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女游击队员渐渐放松了警惕。
再进一步,互相产生信任;再进一步,产生爱的感觉;再进一步,相拥相吻;再进一步,两个人住到一个茅棚里了;再进一步,两个人相依为命,谁也不想离开谁了。
由于环境,两个敌对的人由恨转为爱。
紧接着发生了另一件事,两个人又由爱转化为恨。
一天,海上出现一艘德国军舰,在岛上,两个人都已经看得很清楚。于是,俘虏疯狂地向海边跑去,脱下衣服挥舞着,想让军舰靠拢来,把他带出去。
女游击队员开始是愣愣地看着。
突然,她醒过神来,奔跑着到茅棚里去找那支枪,情绪变得复杂。
她找到了枪,把子弹推上膛,举起枪瞄准俘虏。
她又放下了枪。
看到俘虏还在使劲的摇晃衣服,她又举起了枪。
她又放下枪。
当看到俘虏还在摇晃衣服,她又举起枪。
她又放下枪。[OT_page]
俘虏还在摇晃衣服,这时发现军舰也在慢慢地向小岛靠近……
她又举起了枪……
1、2、3、4、5、6、7……枪响了,肯定第41个俘虏是倒下去了。那艘军舰可能是看不到有人再晃动类似信号的衣服了,也就慢慢地又向远方驶去,渐渐地,由大变小,直到看不见。
没有了俘虏看押的女游击队员后面怎么了,已记不起来了。
生活中,随着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爱的转化事例很多,比如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俩从小到大相敬相爱,长大了,成家了,各人都有一个媳妇,几个孩子,环境变了,为了房子、为了供养老人、为了遗产和各自家庭的利益,先是争吵、后是上法庭,最后还打起来,由爱转化为恨。有句俗语:“不打不相识”,就很贴切地形容恨也能转化为爱。[Yao_page]










爱   是融合

爱,为什么是融合?
一方给予、付出,一方诚心接受,就是爱的融合。
融合是爱的高级形式。
古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生前真心相爱,死后变成两只蝴蝶,相伴相舞,是不是融合?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一位男主人公,一位女主人公,开始是工作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时间长了,由于志趣相合、事业相融,双方产生了情感,情感融合了,身心也融合,最后生命融合,两个主人公都把生命献给事业。
把生命献给事业的例子很多。
毛主席指挥淮海战役,5天5夜没有睡上一个小时的好觉,也是与事业的融合。
换一个思维,不能融合,那肯定不是爱,没有爱。
一个男孩要给一个女孩东西,女孩不接受,就千万不要勉强。因为人家不爱你,不可能和你融合。
六十年代流传一个故事,我国周恩来总理和前苏联赫鲁晓夫见面,外交上的礼节,一定要握握手。握了以后双方都表示不接受,赫鲁晓夫掏出手绢把手擦一遍,擦完后把手绢揣起来了。周总理也掏出手绢擦手,擦完以后,把手绢当垃圾脏物扔掉,胜赫鲁晓夫一筹。
没有爱,哪能融合?



爱   是给予
(一)

爱是给予。
男女之间的爱是这样。师生之间的爱,母子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一切真爱,都是这样,是给予。
我看过一本小孩子看的图书,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青年男女坐着马车,在雪地里行走。
开始,每到吃饭的时候,女的分食物给男的,自己也吃一份。
后来,女的给男的食物时,她说自己先吃,吃完了。就这样,每天坚持分给男的食物,自己却不吃。
饿得有气无力时,面对食物的诱惑,她多么想吃一口哇。一想到男朋友,她立刻克制了自己的欲望,仍然不吃,仍然把食物分给男朋友。
又一个礼拜过去了,到达目的地,她已经奄奄一息。男朋友拉他去医院,她说:“不必了,食物不够咱们两个人吃,我都给了你。因为,我很爱你!”
说完,她倒在男朋友怀里,只求男朋友给她一个真心的吻。
就这样,永远闭上了眼睛。脸上的表情,安详而满足。
我把这本图书传给了好几个老师看,每一个女老师看完了,都泪水盈盈。
所以说,爱是给予,她给出了自己的生命。
师生之间的爱,也是给予。
张老师把一届高中生带毕业了,有一个学生平时成绩还算是好的,但那年高考没考上。没考上不要紧,高考的最后一天,还在校园里打架。这个学生是乡下农村的,他打架后派出所要把他带走。张老师说,“他是我的学生,还是交给我来处理吧。”
张老师就把这个学生带回家了。
张老师告诉这个学生,“没考好,没关系。假期在我家住下,补补课,调节一下心情,明年再考”。
第二年高考,这个学生考分是够了,但是“志愿”没填好,学校不理想。心情很郁闷。
张老师这个时候已经不带高三毕业班了。她看到孩子不快乐,十有八九知道这个学生的心事,就说:“没关系,要不还在我家里住,再补习一年、再考。”
第三年,这个学生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后来又在理工大学读研,现在已经是北京理工、清华大学“双研”,从事国家国防科技事业。
开始,人们都以为张老师和这个学生是亲戚关系。其实,这个学生家长在很远的农村,也很贫穷,八竿子捞不着一个“亲戚”的影儿。
人们问张老师,“真不是亲戚?”
张老师说,“不,我带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亲戚。”
又有人问:“后来那个学生怎么回报你?”
张老师说:“我精神上很富有,不敢说桃李满天下,但我教的学生至少也是天南海北都有。教师工资有保障,物质生活不差钱。我能把爱给学生,就常乐乐了。”
爱是给予,张老师一个学生带5年,无怨无悔,直到学生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学校。
爱党、爱国、爱一个信仰,也是给予。
我们想一想,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邱少云、刘胡兰、江姐、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长江大学三名跳入江中救了他人,牺牲了自己的学生……都是出于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
爱,是给予。
(二)
张琴在二十一年的教育生涯中,十五年担任班主任,担任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也有十年历史。全票当选为学生最满意教师,评为“十佳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先进,当选为上饶市第二届人大代表。问她有什么经验,她说:没有经验,我心中充满对教育的爱,对职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我只是把爱给了事业,给了学生。她上课的特色是在45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她认为,这是爱学生,是对学生的尊重。所以,她当班主任跟别人不一样,总是到教室寝室去检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教育和培育学生的身心健康。
2009年5月,刚刚从上海做完手术回到家中,医生建议休息二个月,张琴老师在得知班上有学生逃课上网,她只休息了一个星期,就拖着病躯到校与该生谈话。一周后,该生又去上网了,她在各个网吧寻找,找到该生时,她只说了一句话,孩子,我们回家吧。然后与该生约定一个星期让他在周六上一次网,但规定必须在晚上9点半回校,老师约定在校门口等他。当该生在10点抱着怀疑的心态在校门口看到她时,哭着对张老师说:“妈妈,我保证在高考前,再不上网了,您放心吧”。
对于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她给予更多的关怀,真诚地向他们倾注情感,用真心、善意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05年冬季,高三住校女生晚上11点多种急性阑尾炎发作,当时街上路灯已关了,河西一片漆黑,她立即叫醒丈夫陪她摸黑迎着寒风冒雨赶往学校把该生送到医院进行手术,一直守到凌晨4点,直到家长从新岗山赶到,看到学生平安,才离开。07年高考前一天住校女生突然生病,她担负起家长的职责,一直陪着,每考完一门就急忙送其到医院挂点滴,直到高考结束。
为了帮助学困生摆脱学习困难,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义务为学困生辅导功课、补课,从不收一分补课费。09年高考前住校生因天气热,临近高考吃不下睡不着,她每天从家里熬好一大锅稀饭,买好一大盆馒头包子和小菜送到学校,同时和学生交谈,进行心情减压,让他们有一个好的状况参加高考。
她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时时坚持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她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各科学习情况,经常和任课教师交流,帮助不同的学生安排自习时间的学习计划,帮助和指导学生避免偏科。教育学生对社会要有爱心,对学习要有上进心,学习成绩固然重要,能考上大学肯定是好事。万一没考上也不要紧,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行行都能出状元。她班上有一名乡下学生家境十分困难,无钱供其上学,成绩也不好,准备辍学回家务农,她鼓励他要勇敢地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并借钱给他交学费和生活费,帮助该生终于圆了大学梦,该生在深圳市一家企业工作三年后,现自己办了一家小厂,成了一名事业小有成就的能人,常常从电子信箱和手机短信给张老师以问候。
现在张老师的学生分布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她把爱无悔地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学生。














爱   是分享
(一)

爱,怎么是分享呢?
举一个例子:学校组织了全校学生参加的才艺表演大赛,历经一个学期,从小组赛开始,再到班级、年级比赛,郭宝明都一路领先,她梦想当个歌星,也有一定的天赋。
到总决赛了,学校里考虑到下学期要高考,就把总决赛活动安排在元旦,邀请了家长来观赏。
会场的前排座位上,坐着郭宝明的爸爸妈妈和班主任老师。
比赛结束了。获奖的11个同学一个个走上主席台,接过荣誉证书和奖杯,转过身面向众人,把证书和奖杯面对电视和报纸记者的镜头,高高举起……
全场起立,掌声雷动……
郭宝明也获奖了。
郭宝明的父母和班主任激动不已,流下了眼泪。巨大的幸福感、成就感,此时此刻,充溢在他们心中。
显然,父母和班主任在分享郭宝明成功的喜悦。
赛场上那么多人鼓掌,是不是每个人都在分享郭宝明的喜悦呢?
不一定。
绝大多数人是祝贺、是佩服,所以鼓掌,他们不会产生分享的感觉。
有少数人鼓掌也很勉强,是受气氛的感染而鼓掌,他们更不会产生分享的感觉。
只有爱郭宝明的人,尽管没有给予什么,也没有接受什么,但是,却能分享到郭宝明的成功和喜悦。
即是郭宝明没有获奖,他们同样能分享到郭宝明的忧愁和痛苦。
因为只有父母和班主任的感情在和郭宝明一起波动,每一秒钟都在一个频率上,担心和期望同存,这就是爱。
有了这种爱,才会产生分享的爱。





爱  是分享
(二)

总是在我没有一点精神准备的情况下,让我喜出望外,激动不已。
总是在我猝不及防的时候,让我心潮澎湃,感动万分,感慨万端。
那还是2009,8,18的日子,已经是晚上的十点十一分了,一句朴实的“干爸,生日快乐”,让我意外,更让我回味至今。我做梦都没敢想过,我真的不敢有这样一份奢求啊。虽说那时是个酷暑难耐的日子,但我的心田,却仿佛注入了一股清澈的甘露,甘甜,甘甜。
昨天上午第二节课下课,我依旧疲惫地来到了自己的座位,远远地就看到我的桌子上安然地躺着一封信,我的眼前为之一亮!嗯?信?是谁的来信?真是太久太久没有这种收到信的感觉和喜悦了。我强克制着激动的内心,急忙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了信,我只是看了一眼那信封上的字,我在心里立马就有了一个坚定而清晰的影子,是他,肯定是他,绝对还是他!
我第一时间用几乎是用颤动的双手匆匆地打开了信封,信的落款赫然地写着“董伟进”三个字,啊,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正是我心爱的“儿子”——黑嘿!
可紧接着又一节课的铃声响起来了,因为有课,我只得暂时忍痛割爱,我真的是有那么点“不情愿”地走上了讲台。不知为什么,总感觉这节课比哪节课都来得漫长啊!
一下课,我急不可待,立马拔腿逃也似地离开了教室。来到了自己的位置,我正襟危坐,怀着激动而喜悦的心情,开始了我幸福的品尝(尽管没有征得我黑嘿儿子的同意,但我还是要把我儿子的来信转载如下,我要让更多的人来分享我的这份快乐,喜悦和幸福)。
亲爱的干爸:
我一个人在值班,突然间想起了你。身边没有什么正式的信纸,就随便找了个东西代替下吧。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给你写封信,可能是好久没写过信,也可能是因为在信里可以表达很多自己内心想说的话,写信这种表达方式有时显得更加自然,更加舒畅。
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干爸,我爱你,因为有你我变得更加幸福。”
每当我登上QQ的时候,第一个向我问候的总是你。
每当天气转寒时,你总会发来短信,叮嘱我多穿衣服,注意保暖。
每当流感盛行时,你总是会为我而担心,叫我少外出,多喝开水,预防感冒。
……
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汇集在一起就变得不平凡。它让我感到温暖,让我感受到亲情的那份可贵。
我想说的第二句话是“保重身体别累着……”
回忆起高中那段时光总是那样的美好,特别是高三的时候,大家一起奋斗,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但我也不会忘记,那时的你也是那样的辛苦,每天早起晚归的生活也不知道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记得有段时间,你经常跟我们一起上早读,傍晚和我们一起在学校食堂三楼吃饭,有时晚上还会去我们寝室转转……那时的我们是看在眼里,“暖”在心里。而且我们也很想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别累坏了。”
我想说的第三句话是:“干爸,想吃你烧的菜了,迫不及待……”
细细算起来,在你家吃饭的次数还真不少,没办法,谁叫你是我干爸,而且菜又烧得那么好吃呢!还记得那“小鸡炖蘑菇”,“红烧肉”,还有那什么牌子的榨菜……快放假了,真是期待……
你的儿子:黑黑
2009年12月25日
此时,看完了“儿子”信的我,早已是潸然泪下,眼前模糊一片了。
此时,哪怕是工作有再大委屈的我,还有什么能算得上是委屈的呢?
此时,在我的心里,我真的要感谢, 命运,让我的生命中遇见了这样一批不可或缺的孩子。<, /P>
此时此刻,我真的有一份自豪感和幸福感,在心头荡漾。此生,就是站一辈子那三尺讲台,值矣!
虽说现在正是天寒地冻,数九严寒的日子,可此时此刻,在我的心头,却有一缕温暖而明媚的阳光,一片幸福而灿烂的阳光。
冬日暖阳,在我的心头荡漾。
冬日暖阳,让我心花怒放!
我和“儿子”彼此都在分享着爱的快乐。




爱   是从老师走向教育家的基石

爱,是从老师走向教育家的基石。
从2003年至2009年,温家宝总理四次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那教育家从哪里来呢?自然是从教师队伍中来。如何能让一个普通教师成为教育家呢?爱教育,是老师走向教育家的基石。 
试举几例:
孔子,毫无疑问是教育家。
可是他生前却没有现在这样光彩夺目,一生坎坷,颠沛流离。但是,爱教育,使他一生成功。
成功的是,他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学在官府”的传统,倡导“有教无类”,大力开办私学,把教育推向平民阶层。
成功的是,他在那个时代就实行启发式教学,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与学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带着学生或登高望远,或各国游历,拓展视野,丰富见识,锻炼能力……一生从教,使很多学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说的就是孔子。
成功的是,他一生从事教育教学与学生的对话录《论语》,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篇章。
陶行知也是教育家。他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而且是高才生。但他没有像当时的其它海归学者那样,西装革履,游走于上层社会。
为什么?
因为他爱教育。所以穿布衣、着草鞋,借债创办育才学校,专收保育院的难童,不收学费和生活费。
他成功的是,突破自己老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自创“生活即教育”的全新理念。
他解释说,“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生活即教育”是把鸟放在林子里。
他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并努力实践,极大地冲击了当时读死书、死读书的积弊。
他的名言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他一生坚守的信念是:“爱满天下。”
所以,陶行知是伟大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诞生在雅典,和我国孔子同时代,也是教育家。
他一生没有办自己的学校、庙宇、广场、街头、店铺,是他的课堂;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贵族、平民,都是他的学生。
当时,其他老师都是收取学费的——教育是他们赚钱的手段;唯有清贫的苏格拉底从来不取分文。
为什么?
他爱教育,爱国家。他是为国家利益而教,为精神启蒙而教。他终生都是义务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爱教育,一生都在校园里生活,一生都从事教育实践。
他教过小学,教过中学,教过各门学科,也当过班主任,再当校长,一边当校长,一边还做老师……
他写的书是“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
他的教育智慧,已经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空,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一个老师,所以能成为教育家,就要长久的站在自己的课堂上,挚爱于教育,奉献于教育,痴迷于教育,坚守于教育,创造于教育!
当今的国家,迫切需要千千万万个教师教育家,只有他们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的教育面貌!
爱是教育的本质,爱是老师走向教育家的基石。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能够从教师中诞生教育家的时代,才是教育走向成熟的时代,能够从教师中成长起教育家的民族,才是有智慧和有希望的民族!





爱的奉献
  
     各位老师,爱是什么?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很难想像,一个没有爱的人能有多少快乐?一个没有爱的家庭能有多少幸福?一个没有爱的社会必定会充满暴力和阴谋,让人没有安全感。讲到这里,我想,大家一起来唱一首歌,作为“爱”的讨论的结束语: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
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
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
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啊……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怎么当?
下一篇:做创新型的老师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