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教师培训 >

教师要善于重新学习

发布时间:2016-11-16 18:39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教师要善于重新学习
方宗廷
2016年3月16日
提示语: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纯粹为了学习而学习。
什么是教育呢?教育是指运用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总结起来的经验。形成的思想用文字、语言、行为等方式去影响和改变他人。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简单地说,一是培育个体,二是教育国民。
什么是基础教育呢?站在不同的平台上,对基础教育概念的表述也不一样。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高级教育计划会上指出:“基础教育是向每一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经验的教育。”
《中国教育大辞典》的定位:“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
什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呢?长期以来,我们都误以为基础只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的定义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体现为“基础知识、基础经验、基本学习需要。”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的表述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值得注意的是:“基础”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和应着时代的要求、应答着世界的挑战。
 
基础教育“基础”的本质是什么?基础教育的本质是“基础性”。“基础性”的特征是“生命科学试验的“培养基”,作用是为处在本阶段的学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基础”的内涵是什么呢?“基础”的内涵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公民基本素质”。
基础教育外延的取向是什么呢?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目前大致存在三种取向:①知识取向。强调知识的传授,包括基础的人文社会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②能力取向。强调基本能力和训练,包括基本的读、写、算能力以及基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③道德取向。强调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最基本的个性品质,如自尊、自信、自强以及最基本的社会交往道德品质、如宽容、友善、诚信等。
基础教育的核心基础(即DNA)的外延是什么?即: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能力体系中的“核心能力”素养体系中的“核心素养”。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核心知识”是指哪些知识?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与策略性知识,元认知知识。
“核心能力”是指哪方面的能力?什么叫能力?通常的语言概念是指“做事的本事”。学者对“能力”概念的界定、观点各异、没有统一。一般而言,可分为“通用能力”、“迁移能力”、“特殊能力”。“核心能力”主要是指“可迁移能力。”它是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最能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力,是直接影响能否完成活动目标任务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的内涵包括哪些能力?当前理论界比校认同的有: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相比较而言,思维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因为思维能力包括了“创造力、想象力”。需要强调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尤其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和培育的关键期,错过这一关键时期,思维发展不仅会受到限制,甚至可能遭到不可逆转的损失。
“核心素养”是指,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中小学生必备的素养是什么呢?一是“学习素养”,二是“关系素养”。“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具有“学习素养”的中小学生在离开学校的时候,才会产生“渴求知识的火花、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质疑学习精神。”哈佛所以成为名校,是因为哈佛的学生“学会”的不多,但是他们随时“会学”、“愿学”、“满脑子问号”。这就是最好的学习素养。“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对自己、生命)以及品质与品德(对他人、社会、自然)两大方面。前者要求学生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与健康的心理品质。后表要求学生有合作意识和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并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核心素养、核心能力、核心知识的掌握是不可分割的。同时,“思维”又是核心的“核心”,“三个核心”总是围绕“思维”而展开。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目的是什么?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完成问题的能力,一个是运用知识提升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解决问题,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该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是纯粹为了学习而学习。
关于基础教育,中国与美国相比较,中国的学生基础知识学得更扎实。这也是我们许多教育者引以为骄傲,并对“应试教育”不忍彻底去改革的思想原因。其实,学生不尝试任何可能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的路径和解决方案、形成定式思维后的知识过于夯实,存在一个潜在的危险: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受阻、创新思维缺失。比这个“危险”更严重的是“错过了基础教育这个年龄阶段,一生很可能无法弥补”。而我们知道,知识在一生中还有很多学习和补充的机会。正如哲学家卢梭所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离智慧更远。”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师一生平平庸庸、没有思想、没有创新思维,没有创造能力,培养不出优秀学生,还理直气壮地说:“教书一辈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若是别的职业这样说还有情可原,若是教师职业这样说,那是错误的、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教育的效能要么是正向的,要么是负向的,当我们的教育活动没有给学生产生正向的效能,那么就产生了负向的效能。所以教师职业“没有功劳有苦劳”的观点在基础教育中是不成立的。如果教育错了,会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不易察觉的“摧残”;孩子因为“得到了不该得到的”,所以“错过了不该错过的”;因为“填充了不该填充的,所以失去了不该失去的。”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让孩子离智慧越来越远!
什么是高中教育?高中教育是指中学阶段的后期教育。新中国的基础教育分为小学和中学两个阶段。小学阶段5年或6年,1-3年级称初级小学,4-6年级称高级小学,中学阶段5-6年,1-3年级称为初级中学,4-6年级称为高级中学;除了“文革”那段历史,基础教育设置课程一般都分为两个“6年”。1986年《义务教育法》诞生后,国家把小学、初中合起来称“九年义务教育”,学制为1-9年级。这样,高中就凸现出来了。[OT_page]
高中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什么?从国家设置的高中课程看得出,高中教育的目标:一是培养具有适应社会生产能力,知识、素质的劳动者,二是为高等教育选拔人才。实际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老百姓对高中的认识就是“三个字”:考大学。地方政府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把高中教育当成“政绩教育”。我们邻近的玉山、天佑高中曾经因高考升学率高而扬名; 上饶市投入巨资建设一所上饶中学,也是为了打造一所有高考竞争力的学校。抚州临川、南昌二中、江西师大附中、毛坦厂中学、黄冈中学、衡水中学等也因升学率高而成为高中名校,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名片。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因高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多而成为 “状元县”的会宁县,成了中国穷县办教育的典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就是高层领导总结出来的“会宁教育发展经验”。高中高升学率还成就了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等一批新中国的名师名校长。尤其是黄冈中学高升学率产生的“教育经济”改变大别山贫穷面貌后,先后有五位包括中常委的领导题字题词后,我们的高中教育成了地方政府升学竞争的机器。教育的竞争成了“升学考试的竞争”。
党和国家为了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先后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教育法规,并对大学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比如,由秋季招生改为秋、春两季招生;由恢复高考初期的本科、专科院校改为提前本科,重点本科,一本、二本、三本;高考由全国统一命题改为部分学科由省、市、自治区自主命题;由国家统一招生改为充许部份大学少量计划自主招生;由按学科考试总分录取改为:①省级三好学生加分录取;②省级优秀班干部优先录取;③全国学科竞赛成绩前三名,全省第一名优先录取;④北大、清华等名校由重点高中校长推荐录取以及与国家贫困县定向培养签约录取;由高中毕业生参加考试录取改为由中国科技大学领先破格录取办“少年班”;由“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挂牌打破了清一色的国家公立大学体制等等。但是,始终没有能彻底改变高中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功能。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教育就象一列前行的火车,谁都知道方向错了,就是没有人敢往下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一章,用了300多个文字突出教育改革重点:一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二是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这个《决定》颁发两年来,改革力度最大的是军队,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机构(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司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司令部)新的三大机构成立,并任命了司令员和政委。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总政、总后、总装”四大机构也同步改革到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改为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改为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改为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改为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改革后突出隶属中央军委。
当然,教育改革也拉开帷幕。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是“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等。《意见》出台后的2015年有哪些变化呢?1、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1月22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常态化,为深化教育改革明确了具体目标;2、上海、浙江2015年高等教育春季招生考试率先进行试验;3、总结和推荐了江苏省、苏州、成都、沈阳、镇江等一批有较好改革基础、较大改革力度的不同的区域现代化样本。从行政单一主导到“行政十学术十社会十法治……”,“从模糊向数据化、从经验向实证转变,“管、办、评”分离的实验让教育管理简政放权、让学校内生动力提升,由“应试教育”管理走向价值引领、文化自觉重塑学校。有参考和借鉴价值;4、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悄然发生变化,比如分层课程、选课走班已成为部分高中的常态,一个学生一张课程表,学生自我规划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成为明确方向。一些地区已经成功地走出了富有特色的现代化路子。
但是,在中国大地上,考试在教育中占据着至高的地位。延续1300多年的中国考试,不仅仅是选拨人才机制,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中国考试文化。考试文化不单推动着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同时影响着周边邻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今天的韩国在高考那一天,境内飞机必须在考英语听力前后一小时停止起飞和降落,地铁等地面交通全方位让路于“高考”,政府机关、企业的上班一族在高考这一天规定可以延迟上班时间,以确保优化高考社会环境。日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日本国民对国家统一考试有意见,基础教育倡导“宽松教育”,国家不再设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考试标准(即取消统考)。到2007年世界结合组织PISA对日本的学生做了个调查,并公布日本学生参加国际的考试、竞赛、测评结果:教学:2000年第一,2003年第六,2006年下滑到第十;科学:2000年排名第二,2006年下滑至第六;日本文部科学有立即修订《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把“宽松教育”消差事掉的总课时予以恢复的同时,小学再增长5.2%,中学增加3.6%,日语、数学、外语、科学、社会课程增长10%的总课时,数学、科学分别增加了33%和22%的总课时,并逐步恢复全国统一标准的考试和质量评价,目的是扭转日本中小学生在国际教育测评中下滑的趋势。人类第一次教育革命于十七世纪发生在欧洲,也是认同了中国封建社会从秀才到状元的科举考试制度的,才有了“教室和学校,教材和教师,年级和学段、考试和升级”的教育体制。所以,“考试”不是要彻底改掉或废除,而是要改革“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利用考试的结果在发现人才的同时改造教学质量后进的薄弱学校?。”比如,通过考试,一个班根据“智力早熟要加餐、智力一般能跟上、智力偏弱补基础课”的三个学生群体调整教学计划和课外辅导计划。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的平行班,要根据考试结果调整教师结构和教师培训计划。一个县域可以根据考试结果,制订出限期改造薄弱学习学校的规划。而不是简单地把考试结果排成序列,表扬先进批评后进。后进赶先进是要有前提的:校长的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配备、学生入校前的普遍基础、教学的必备条件、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如果不考虑这些“条件”之间的差距,盲目地让后进赶先进,只会越“赶”离先进距离越远。因此政府组织县域内中小学考试的目的就是依据考试结果改造薄学校、调整教育规划,强化教师培训、推进区域内教学质量教育均衡发展,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OT_page]
高中教育如何在改革中发展?回顾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我们的高中教育呈曲线型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质和量都有一个发展较好的时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前五年,呈下滑式发展,到九四年,市委、市政府强化高中发展,九五年稳住下滑,九六年开始回升。回升的标志是,当年高考成绩进入上饶市前三,并获表彰。铜矿中学获上饶市“高考优胜奖”表彰和奖励。自此,我们的高考成绩持续较长时间稳定在上饶市中游偏上一点的地位。市委,政府也比较满意。因此,教育管理转入抓校园文化建设,抓小学、初中的质量管理,以巩固高中教育质量能持续发展。从2004年—2008年,由于管理方面:没有把握好高中课程改革的机遇,加上一中迁建,铜矿中学企业改制,再加上少数高中优秀学科教师跳槽到上饶、到浙江产生的高中教师队伍不稳定因素,又呈大幅滑坡发展态势。市委、市政府又象上世纪1993—1994学年度那样,不断地采取措施以控制继续滑坡,并力求回升。从2009年——至今,高中教育又是稳中上升发展趋势。从每年安排在一中召开的“两舍”和党代会的情况分析,市委、市政府,市民都是比较满意的。这个发展基础、来之不易,值得好好珍惜。当然,过去很长一个时期,由于教育资源匮泛,教育机会有限,考试选拔就成了甄选学生的公平教育,高中教育质量的标志,就是升学率尤其是进入北大清华的升学率。高中教育如何在改革中发展呢?与一中教师交流几点浅显的学习体会:
第一,要明确高中教育要改革改什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一是推进学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二是推进管理评分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这时原每一项改革措施虽然与我们具体的课堂教育没有紧密联系,但直接涉及高中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部在落实党中央的《决定》国务院的《意见》时提出改革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其中就提出了“加快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修,推进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和“马工程”教材编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研制发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质,把党的教育方针细化、实化、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分层递进……”并明确教育质量的概念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考试分数是教与学活动的结果,不等于教学质量)。我们作为高中教师,一定要有前瞻性的教育思维,才能做到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要明确老百姓对高中教育的需求。过去一个时期,老百姓希望孩子高中考大学“改变命运”。这个观念老百姓正在转变。因为:1、由于城镇化、城市化建设加快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十亿农村农民的孩子不再迫切需要通过高考实现“鲤鱼跳农门”的梦想;2、由于近十年来大学毕业生约70%找不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约50%找不到稳定的工作,老百姓的孩子不再迫切寄希望于“知识改革命运”;3、由于国家公务员、事业编单位、国企招聘员工的计划越来越少,老百姓的孩子想通过高考向社会中上层流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少;4、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一些初中、高中毕业生赚的钱比拿国家工薪的职员更高(我们学校有位老师曾经向学生办的企业商业投资十万元,一年的回报大约在3-5万之间,大于老师一年的工资收入,导致每年的三本院校和少数二本院校招生计划不能完成。
第三,要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讲“不变”,高中升大学是不变的,不可能初中生、小学生升大学过去约在十万分之一,中国科技大学办“少年班”并没有继续发展。通过考试升大学是不变的。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通过考试,相差1分,甚至0.1分而没有被大学录,老百姓认命(就象抓阉一样,抓不到就认命)。再说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很难在短时间内普级大学生教育,所以大学必然是通过高中拔人才的教育。无论怎么改革,都不会变。只要是选拔人才,就有竞争。高中教师永远要处于竞争状态。我们讲“万变”,课程标准会变、教材会变、课堂教育会变,高考命题会变,阅卷方式会变、考试成绩呈现方式会变、录取考生的模式会变(一元化变多元化变),学生的素质会变、家长 对高中教育的期盼会变,学校对老师的考核标准会变“办管评”分离政府对高中的政策会变……
如何主是“不变”应对“万变”呢?我个人学习的体会是:一是从战略上藐视高考。高中教育,课程标准是统一的,教材是统一的,高考试卷是统一的,阅卷标准是统一的,在座的高中老师和所有的高中老师一样,大家都是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为什么我们不运用高考这个平台成为竞争的胜出一方而与学生,与家长分享成功呢?应该说在战略布局上我们的教师有严重失误。回想2008年,我提出一个建议:由我带一个35-40名学生的高一班,条件是: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纯文化中考成绩590分至609分之间,学科教师以青年为主中年为辅组成一个攻打“上甘岭”的团队。其他与平行班一样不附加任何特殊条件。教学目标:身体原因除外,全班学生100%二本以上,90%一本。领导问:能不能上北大清华?我说有梦想拼努力碰运气。我要的就是XX学校XX班清一色农民孩子100%考上一本的社会之路。我就敢从战略上藐视高考。但领导还是没同意。
二是从战术上重视高考。我十分赞赏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考试,女完就是考老师。由此我想:老师就是“猫王”老师要善于研究“老鼠”的生活规律,守株待兔肯定不行,成本太高,天罗地网也不可取,大海捞针效益太低。当年人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土八路”的战术,班上教师集体自学接受班上学生家长监考,每学期放假后用一天时间考教师,用前三年全国不同的高考试卷考我和老师自己,考试时间只能比学生用的时间更短,不能超时。考多了,就能从中找出高考命题的规律,再用这个规律与教科书联系起来思考,思考多了,再开始备课,慢慢地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术。当然,还有一些“土洋”结合的办法,比如,我教语文、阅读、古文、诗词、作文教学,我要抓住“作文”教学这个“纲”带动语文全科教学等。就不在这里显“丑”了。2007年,高中教育有句战略性口号:“保三争田”。后面论有实现战略意图,为什么呢?战术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战术上有许多细节,比如老师的心态变化老师与学生与校长之间的情感变化等,老师的教学艺术。学生由于长时间的被“   尖”产生优越感的同时,也产生了疲劳感和孤独感,只知道为提高考试分数而学习,而不知道“分数”能影响今后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就不会去拼命就会感觉“累”。即是十分微妙的变化,甚至只有一念之差,也会影响战备目标的实现。所以要从一开始就百分之百地重视“战术”、研究“战术”、改进“战术”。因为2008年失去了一个“进课堂”向在座的高中教师学习的机会,此生只能留下遗憾了。

上一篇:学习方志敏精神 争做一中好教师
下一篇: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