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校长培训 >

做懂教育 懂经营 懂法律 懂管理的复合型校长

发布时间:2023-11-04 18:45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杨彩霞:

方老师,您好!龙年已经来到,想跟中小学校长说点什么呢?

方宗廷:

好的。首先祝中小学校长龙年身体健康!我今天要和校长交流的是:如何与时俱进,做“四懂”的复合型校长:


一、关于校长为什么要转型

(一)学校为什么要设校长?

我们知道,18世纪的“第一次教育革命”出现了由校园、课程、教科书、职业教师、课堂教学、考试等主要元素组成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词典对“学校”的定义是:专门以传授知识或技能来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最初的学校实际上是民间的非政府管理的教育机构,世界上第一所大学也是社团教育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一些知识(比如,文字、语言和核算标准等)和培养人的标准必须统一起来,使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揭开大自然的秘密并征服和改造大自然服务。这样,政府首先想到要有学校教育来承担这项工作,政府必须安排人到学校去做日常管理工作,而又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岗位职务,所以就出现了“校长”这个职业岗位。主要是负责一所学校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代表政府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Yao_page]

(二)校长为什么要转型?从理论上说,教育要适应和引领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校长需要转型。从1949年开始,我们的国家由半封建主义、半资本主义、半殖民主义向完全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型;从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和国家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并开始考虑政治体制由以党代政、行政管理向民主法制管理转型,经济体制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经济发展由单纯追求GDP的“两高(高能耗、高污染)”“一资(资源)”资源型发展向科学型环保型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由十一五的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型,由国富向民富转型。教育也一样,教育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向依法治教转型,办教育主体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转型,教育改革由“应试”向素质教育转型,教育目标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大学由国家统一时间用一份试卷一个分数标准的精英教育向国家、多省份自主命题的二十几份不同试卷、学校自主招生、特长生招生、“五大”招生的大众化教育转型,基础教育由普及(有学上)向提高(上好学)转型,学校教育由国家教育资源匮乏时期的“重点学校”建设向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转型,教学质量由以考试卷面分数为唯一标准向重基础重能力重特长(比如有的高中生能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有的高中生就出版了《前三国》,有的在全国及世界级学科竞赛获了前三名,有的在科技活动中获“发明奖”或专利的……就不受高考总分限制)的综合考评转型(2011年贵州大学自主招生计划就不组织笔试,以学业测评成绩+面试成绩为录取标准),教师素质由传授知识向科学探究型转型,我们校长转型还需要强调更多的理由吗?

二、校长如何转型

我的观点是:由经验型向“懂教育、懂经营、懂法律、懂管理的复合型”转型。

(一)关于懂教育

如果有人说我们校长不懂教育,恐怕心理难以接受。师范院校毕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成绩优良,又在学校实践和磨炼了这么多年,虽然不是专家型,至少也是管理业务熟练型。我说的“懂教育”,是和校长们一起从与时俱进的观点去分析、研究、探索。

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党和国家曾经为基础教育改革出台了十三个重要教育法律法规,我们在座的曾经静下心来通读过一遍的有多少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到七月份一周年了,我们通读过一遍的有多少校长?《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公平,什么是教育公平呢?(最低层次是受教育机会公平,无论贫穷和富贵大家都有机会上学;再高一个层次是教育过程公平,大家都能享受到同样教育资源配置的教育;最高层次是教育结果公平,也是最重要的公平。这里要注意,结果公平不是人人都考上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就叫公平,而是指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比如,有的人智商一般,有的人智商只有80、90,有的人智商有130、140,有的人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逻辑思维比较好。由于兴趣爱好不同,学生的思维品质也不一样,有的孩子很敏捷,有的孩子不太敏捷,如果对不同天赋、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孩子施加一样的教育,追求同一个目标,这不叫教育结果公平,而是最大的不公平。)什么叫均衡发展?(一是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软硬件设施均衡,二是师资队伍均衡,三是教学质量均衡。)建国六十年来,从1949年9月《共和国纲领》第一次提出教育方针后,在1954年《文化教育的方针和任务》、1957年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79年《宪法》、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1990年《中共中央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1995年《教育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九次加以修改,曾经做过了解的有多少人?《教育法》制订的教育方针是校长管理学校的“方向盘”(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有哪几位校长能记住(背)?新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方向盘”,我们记得吗?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表述的素质教育是什么?(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尤其重要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的关键词,我们努力去做了吗?初一入学有多少学生?初三还有多少学生参加中考?除了中考高考必考的课程,其它课程开足了吗?全国像李镇西、崔其升那样的小学、初中、高中校长有一大批,他们的书你办公桌上有吗?通读过一遍的有多少人?你最崇敬的是哪位校长?你曾经思考或学习、借鉴过他们的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理念、方法吗?[Yao_page]

其次,我们从实践结果分析:校长是不是兼课要具体对待,但是,你知道校长能兼课或坚持有计划、有目的听课给管理能带来哪些好处吗?新课改一轮结束了,你对自己本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原教材”与“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做过对比、分析、研究吗?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每一年的中考试卷、高考试卷你都收集起来进行过比较和研究吗?试卷内容有哪些变化?与课程标准和平时的课堂教学存在哪些差距?平均分上不去,“尖子生”出不了,是试卷命题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中考高考成绩与特色学校是因果关系还是相互促进关系?音、体、美就这样一直让它“副”下去吗?现在的报纸杂志比马路上车子还多,当你评上了县、市、省、国家级先进的时候,写了多少谈思考谈体会谈管理谈改革的文章发表在哪些报刊上参与学术交流、让别人接受你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这些理论上和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可以不懂,但我们是管教师的教师,是管好一所学校的校长,只有弄懂了才能做到理论精深、业务精湛、思维创新、居高临下、运筹帷幄,创建(质量均衡、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

懂教育首先就要知道在长期的教改实验中我们的教学失败在哪里?以语文学科为例,我做过一个调查:基础教育十二年,按课程表计算语文的总课时是:3157个。计2104小时,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30分钟学语文。除了课程表,还应该补上:1、其它(副课)学科老师让给语文老师用的课时;2、学生在课外找辅导老师练写字、练作文的课时;3、早自习、晚自习语文占用的部份课时。孩子用这么多时间学语文,其结果如何呢?①中学生有三分之一以上说过“最不喜欢语文”。 ②高中生没有多少人能把文章朗读好,能把文章写好。比如09年高考广东一个省就有700多名考生作文考“0”分,而考满分的只有17人。③大学生没有多少人能把汉字写好。比如,武汉大学对大一新生进行汉字书写测试,设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的评分标准,只有10%是优,却有15%不合格。4、离开学校以后,没有多少人喜欢朗诵诗、词、歌、赋。也没多少人喜欢阅读文学、哲学、历史的、科学的一类书籍(应付检查读书抄笔记除外)。当年所以读,绝大部份人读书都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改变命运,而不是为了接受教育。因此,也没有多少人喜欢写文章、会写文章,由于评职称、评优秀迫不得已要写作文,还是上网下载的东西。语文教学还能说成功吗?早在三十几年前吕淑湘提出来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内容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我们校长对自己熟悉的专业学科做过分析吗?[Yao_page]

(二)关于懂经营

一讲到经营,大脑神经第一反映就是“做生意”。我这里是指借鉴企业发展的管理经验和营销理念,一方面加快发展自己,一方面向市场“推销”自己。发展了,如果不能“推销”,就会自生自灭,如果没有好的成功的发展经验,即使努力推销,兄弟学校和社会也不会接受。如何叫懂经营呢?我讲一家企业和一所学校两个真实故事:

先讲一家企业的故事。

市场上曾经流行过一款叫“爱立信”的手机,大家还记得吧?你们知道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吗?还有一款叫“诺基亚”的手机,现在市场上依然很“火”,为什么?故事要追溯到2000年的一天,一个闪电击中了美国一家生产最流行手机芯片的工厂,发生了一场大火,十分钟时间,这家工厂损失惨重。这家工厂生产的芯片就是同时供应“爱立信”和“诺基亚”两家手机巨头的。第二天,“爱立信”和“诺基亚”同时收到“加急传真”,由于发生了这一不幸事件,芯片供应至少要推迟一个月。瑞典“爱立信”只好老老实实等待。当时的“诺基亚”实力远差于“爱立信”,但是从上到下的危机感很强。总裁和主管芯片采购的副总裁一天也不等,直接飞到美国这家被雷击的工厂,一待就是两个星期。第一件事就是调查仓库里还有多少没有被大火烧坏的芯片,无论多少,全部都要。第二件事就是帮助这家工厂把没有烧坏的物料、工人都转移到分厂去,立即开始生产芯片,并预订100万个芯片。第三件事就是指示研究部门在亚太地区的日本和中国上海寻找新的芯片供应商,同时研发芯片新产品。这样,“诺基亚”芯片断货只有两个星期,而“爱立信”老老实实等了一个多月。在这个时间里,“诺基亚”没有停止生产,并把手机的利润降至每台37美元,迅速地扩大了全世界的销售市场。“爱立信”等了一个多月的结果是当年手机业务却赔了12亿美元,“爱立信”总裁被迫下台。第二年,“爱立信”卖掉了手机业务,便和snoy合资生产“索尼爱立信”手机了。

面临同样的危机,一家企业转危为机,以弱胜强,乘势发展,另一家却真的爆发危机,长期积累起来的技术、品牌优势丧失殆尽。这就是经营。

如果我们校长能懂经营,把学校当家和企业一样,学校能不发展吗?

再讲一所学校的故事

我们都说现在的学生难教,说服教育不听,惩戒教育又不行。如果有一所集中了全是“父母和社会都感到伤脑筋的只有坏孩子”的学校,我们敢去当校长吗?年轻的马海军就在这样一所学校当校长,就是成都52中。

成都52中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一是远离市区,二是“坏孩子”成群,三是全国60多所同类型学校,有三分之一面临着很大的困境和生存的危机。这就是我们知道的“工读学校”,我们普通学校只有一个或几个“不听话、难管理”的学生,都会头痛,都会埋怨家长和社会。他面对的是全部“坏学生”,这样的学校能办好吗?能办成优质教育吗?

马海军校长认为,这些所谓的“坏孩子”问题不仅仅是传统的教育方法问题,更重要原因是“信息污染,环境污染,亲情伤害”等原因。所以,他认为惩罚和表扬都是很重要的教育手段,而对于“问题学生”来说,受到的惩罚已经够多了,他们更需要的是“赏识与肯定”,“三好学生”、“共青团”、“学生会干部”应该是他们的希望。理由很简单,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说错话、做错事,关键是学校和老师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如果他们能得到尊重,享受到平等交流,教育效果就会好。举两个例子:一般犯错误的学生都有叛逆心理、抵触情绪、不喜欢或变相拒绝和老师交流。但是,这些学生喜欢在网上聊天交流,学校要求每个老师都建一个QQ,结果很多不喜欢当着老师面说心里话的学生,在网上却能畅所欲言。还有一个例子:

男生班的班主任安排了一个女教师,因为选择班主任的第一要求必须具有“亲和力”。有一次,张老师班里的24个顽皮小子刚进校就集体密谋把张老师打晕,然后抢钱出逃。得知消息后,张老师走进孩子们寝室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不用把我打晕,我身上没钱。”男孩们笑了,气氛一下缓和了。接着,张老师和孩子们开始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孩子们哭了,几个带头要逃走的孩子哭得最厉害,哭完之后他们到张老师办公室道歉。在后来的教育过程中,亦师亦友的张老师成了孩子们最贴心的朋友和姐姐。[Yao_page]

什么是优质教育?

凡是能够很好地适应和促进学校发展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基于这个理念,马校长把学校的特殊当特色来经营,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来研究。现在,他的办学理念“工读学校也能打造成优质教育”已形成普遍共识,开辟了教育的新领域,为家长、为社会提供了教育经验和“坏孩子”的理论研究基础。

如果这两个故事还不能让你们校长理解为什么要懂经营,那就请研究一下民办学校的发展经验,他们成百万上千万的投入是有巨大风险的。如果从哪天开始,切断了所有教育公共资源,我们现在管理的学校能生存多长时间?能发展吗?我分析,大部份校长会选择辞职,大部份学校会出现生存危机。为什么?我在调研中发现:不懂经营。有一位校长刚上任时,还有二万多的经费,不满三年,负债4万多元。本来有100多学生,由于质量上不去,走了一部份,越来越少。本来老师还有信心,由于学校面貌没变、质量变差、年度考核由中游变倒数,老师信心变没了。再下去,要么校长走人,要么学校关门。在市场经济环境里想办好一所学校,校长不懂经营行吗?杜朗口中学校长为教师学习,教师子女上幼儿园,教师的生活(买车、考驾照等)提供那么高的福利,不懂经营,学生从哪来?钱从哪来?我的思考是:读一点《经济学》的书,交一个企业家做朋友,学一点民办教育的发展经验,从学校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最“差”的学生开始研究,设计好经营一所学校的规划,以低廉的成本把自己的学校经营成有亮点、有特色的学校。

(三)关于懂法律

校长为什么要懂法律呢?

从理论上说:懂法律,对于企业家来说,已经是必须的了。所以,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聘请了法律顾问。对于政治家来说,已经是常识了。所以,各级政府都设置了法制办,当出台一个重要文件前,先要征询法律专业人士的意见:“与相关法律条文是不是有明显的抵触?”对于全体国民来说,懂法律已经是生活的需要了。兄弟姐妹争房产、财产、遗产、协调不一致,婚姻生活不和谐、左邻右舍面对生活环境的污染,在市场买到假冒商品,在医院碰上医疗事故,对单位领导不满意等等,都会脱口而出:我要去告你。这个“告”,就是用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不懂法律,就不会有这种规避风险的责任意识。有人问,懂法律有什么用呢?还不是“权力”在左右法律法规?即使老百姓赢了“官司”,执行起来比打“官司”更难。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思考是:我们的国家有近千年的帝王专制历史,建国六十年来从以党代政、行政管理、“抓纲(阶级斗争)治国”到以法治国,是民族进步、社会文明、国家兴盛的标志,我们不能要求资本主义国家在几百年时间里形成的“法制”一夜之间在中国就能做到尽善尽美。只有通过全体国民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产生“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制国家。现在,我们作为培养孩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师和校长,没有理由不懂法律。

从实践中研究,我们校长也需要懂法律。举例:不懂法律,好心的宣传媒体闯了法律红灯:以被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的王文清为例:据报道,王文清坚持18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超过8万毫升,被人们誉为“献血大王”,他也受之无愧。然而8万毫升的血量是个什么概念呢?它相当于15个成年人血液的总和,换言之,王文清每年无偿献出的血几乎要接近一个成年人的血液量。但是,打开我国的《献血法》一看,问题来了。该法规定: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6个月,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并且严格禁止血站超量、频繁采集血液。如此,即便王文清每年献血两次,每次都是400毫升,那么,18年内,充其量是14400毫升。这就是说,王文清的献血量是绝对大大地超标了!也就是说宣传媒体违犯《献血法》了。再看我们工作中的例子:报纸上有两副图片:一副是一位刚读完小学就辍学的孩子,尽孝照顾病瘫卧床的老母亲,这不是有违《义务教育法》吗?另一副是某地的小学生坚持多年轮流上街当“小交警”,这不是无视《青少年权益保护法》?宣传感动人物,精神诚可贵,法律岂能忘?

还有更严重的,校长因为不懂法,好心为学生办好事,自己却成了法庭上的被告,监狱里的囚犯:山西临纷一所职业学校招了一批初中未毕业的学生,学制两年。第二学年就带学生去江苏实习。进了一家工厂后,为了让学生能挣点钱,刺激学生体会职业学校的优越性,就为每位实习的学生安排了一个工作台,一天能挣20—30元不等的钱。这就把学生变成童工了,属于违法。学校还收取每个学生150—200元的管理费,涉嫌“倒卖学生工”,又属犯法。工厂的老板考虑到有些学生年龄太小,不宜上工作台,校长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挣到一份钱,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就在填写登记表时把学生名字改了,用上一届毕业生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后来有一位学生在工作台上受到伤害,家长带回家后向有关部门反映,结果一查,校长违反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因为改换了学生的名字和身份证号,又触犯了《刑法》,事情越查越多,涉及到国家下拨的生均上千元的助学金不合理使用,校长被关进监狱。在监狱里才认真地学习《宪法》、《刑法》以及教育法规。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还有些常见的小事,比如老师不按个子高矮而是按考试成绩为学生排座位,学生成绩好的占据前排中间位置不让,成绩差的尽管个子矮,但总是在后面和两边的座位上换来换去,这是对学生的歧视,也是违法行为。尤其要重视的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劝退,高中阶段学生的开除要慎之又慎,报请政府批准。所以,我感觉到,校长在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过程中,尤其是学生安全事故责任重如泰山的今天,不能做“法盲”,要懂法。我的思考是:[Yao_page]

1、提升法制副校长的水平。当下每所中小学配置的法制副校长威慑力度大于法制力度,重校园治安轻教育法规,实际功能相当于一名正规保卫。我们要通过教育法规培训,提升法制副校长对教育法规的认知水平,增强教育法规的普及宣传力度和执行能力是校长应该做的一件十分重要、十分有意义的事。

2、要为校长和老师提出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教育法规的具体要求,以尽可能挤出时间,认识和熟悉教育法规。当前尤其重要的是学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课程改革”的相关法规。

3、要加强与司法部门协调和联系。在学生事故无法避免的时候,我想起大连理工大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处理一名研究生、两名本科生在校园内相继跳楼自杀事件。学生家长(我也去了)到了学校,学校告知,学校出于人道主义接待家长一行,但对学生跳楼一事的解释、说服、处理,学校和家长都要等司法部门的调查结论、司法鉴定和处理意见。家长有疑问可以找司法部门,对处理不满意也可以找司法部门。家长如果要在学校里闹事,司法部门立即依法干扰,没有商量的余地。

(四)关于懂管理

教育教学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哪位政治家、教育家或名人、圣人能把它说全了,说绝了。我曾经这样说过:管理就是叫别人完成任务。有十件事,领导一个人都做了,不叫管理,叫勤劳。有100件事,领导一个人都做了,也不叫管理,叫“找死”。而且应该考虑退出管理岗位的问题。今天讲懂管理不讲制度建设,网络上和学校墙上挂的制度已经很多很全,我们校长缺的不是好制度,而是缺管理能力——即执行力。从以下9个问题谈点对“管理”的理解:

1、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问题。作为校长,必须推进素质教育。

党和国家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是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远大愿景出发的。但是,素质教育是方向,是理论,具体到什么是“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的定义是: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具体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也只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看到针对普通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中有“办学水平、教师素质、学生素质”三项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对县级政府落实教育责任的评估,其实作为校长根本就办不到。但是中国人很急,一说要搞素质教育,就把“应试”说得一无是处,就要告别“分数制”,就要搞素质教育活动月、活动年,把平时的团队活动、艺术和体育活动、学工学农学军等社会实践活动、公开课教学活动等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展示给领导看。领导也没有真正弄懂,就组织大家观摩。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观摩多了,就发现大家都差不多。鼓号队热烈欢迎→书画美术展示→领导讲话点缀→文艺演出压台。搞了几年,比如当年的南京升学率下降了,又很急。又搞教学质量月、质量年活动。这是中国人的处事习惯,只唯上,上面要尽快提高,下面就轰轰烈烈搞活动,活动也是搞给上面领导看的。符合中国人的急性格: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铁或高速公路、磁悬浮;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所以在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感受时赵丰平(昌乐二中校长)的一句话很有意思:“想想忍不住要哭,想想又忍不住要笑。”刘炳昭(大港五中校长)的话很耐人寻味:“我知道升学率不是我们办学追求的目标,但是任何学校都无法回避升学率去谈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没有教学的高质量就没有社会的话语权。”所以这些年来,奥赛越演越烈,补课越来越多,不懂教育的老百姓子女补,懂教育的教师子女也要补。文化成绩“尖子生”越捧越红。高考状元的奖金越升越高(北大清华从2万升到7万,2010年广东高校为了留住高考状元,奖金上升到12万,港校最高58万港币),素质教育的提出者柳斌在调研中发出感叹:“我怎么觉得没有搞素质教育倒更象素质教育。”教育专家朱永新把教育教学改革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我说这些,是在向校长传递一个信息:一所学校的质量有两条:一是巩固率,二是考试成绩。没有好的考试成绩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巩固率,没有巩固率的考试成绩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在教学管理中不要把实施素质教育和大面积提高考试成绩对立起来。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升学,但中国的国情是贫穷的人多,穷人的孩子读书不是为了接受教育,是为了“改变命运”。应试是学生现在和将来人生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不是谁说取消就能取消的。我们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一是反对只抓少数尖子生,放弃大多数普通生,二是反对只开设语、数、英等统考科目课程,而放弃品德修养、体能训练、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课程,这样容易使学生成为“残缺人”。2010年在全国中小学新课程研讨会上,陈小娅说:抓课程改革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搞了二十年,始终是一种理论,一段文字,现在让我们中小学校长看到了素质教育之路。[Yao_page]

2、中心工作与常规工作问题

学校为什么有中心工作?回答这个问题要联系到“第一次教育革命”。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第一次教育革命,产生了有“学生、老师、课程、教材、教学计划、考试、校园”组成的学校。分学前、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学段设置教学目标和课程,编写教材和安排教学计划,组织考试检测教学效果就成了学校的常规工作。就是在今天,誉满全球的培养了81位诺贝尔奖学生的世界十大学府之一剑桥大学校长一直是(按大学章程)选举产生的,上去就是校长,下来就是老师,校长很少管事,副校长负责学校教学常规工作,不需要政府任免,备案都不需要。教学是独立的,学术是自由的,办学的目标是培养能改变世界的人。但是,中国的国情需要教育能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革命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先是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紧接着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一系列法规。这些法规政策谁来抓落实呢?必然是各级党委、政府。学校就是受属地党政领导的一个单位。所以,党建、廉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各类围绕政治形势的创建活动、计划生育、植树造林等文件和任务都离不开学校。再加上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学校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也存在溶入各级党政中心工作和支持相关部门工作的必要性。所以,在中国“学校管理行政化”是必然的。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两点:一是要想在中国做事,首先要学会调和。既要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又要学会在中国的环境中适时而动,适可而止,抢抓机遇,借风行船的做事方式。二是坚持“所有的文件以教育行政部门抓管理、抓教学、抓质量的文件”为重。所有的工作以坚持教学常规工作为重。所有的检查以教学管理检查为重,所有的奖项以夺取教学质量进步和优胜奖为重。校长有很多事要做,如果把重要的不重要的工作都做得十全十美,那就会弄虚作假,就没有特色,就是一个平庸的校长。《教育规划纲要》已提出要解决“学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学校按章程管理只是时间问题,江西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做到“一校一章”。

3、高中恶性与良性循环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们的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高考有没有闪光点的问题。教育内部把这个问题归结到“尖子生”控流不力造成恶性循环。于是,产生了小学初中是好的,高中没办好,高中的发展是好的,只是没有“尖子生”的自虐式心理和被动管理状态。我们积极地努力地去做的,一是追: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措施限制“尖子生”跨县市就读,希望此举能把“尖子生”追回来。省里一方面明令禁止不准挖抢“尖子生”,一方面给一些直属学校和名校面向全省招生的计划,设区市也这样做,让我们陷入悲喜两难的无奈境地。二是“堵”,就是尽力做本地“尖子生”的工作,许以优惠条件,希望能把“尖子生”堵在自己学校里。效果也不明显,而且有副作用:承诺给学生家长的多少分以上免费就读,多少分以上奖励多少钱,这一免一奖,学校里不但没有收到钱,还要倒贴,本来就有限的办学经费就显得更加紧缺,只能压缩老师的办公费、培训费、津补贴以及学校里添置更新教学设备的开支、拖欠老师奖励。毋容置疑,老师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会大打折扣。没有“尖子生”是恶性循环,十一五前期的事实说明有了“尖子生”也不能肯定会良性循环。还要看到一个教育大环境,在产生极端手段“挖生源”行为的背后有这样的一个功利链条存在:最大限度地招收优秀生——最大限度地提高高考成绩(尤其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升清华、北大著名高校的数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知名度——最大限度地扩大招生量(这里的“量”很重要)——最大限度地收取学费……所以大学争夺“尖子生”也很激烈:2010年,广东省的高校为了留住本省高考第一名的考生,最高奖金达到12万;南京理工拿出50万元做招收“尖子生”的奖金;西安交大为争到“尖子生”准备了上百万专款;山东招全国各省排名在400—600名之间的考生,奖金5000—3万;北大、清华分片包干到各省去争“尖子生”,在江西为了和香港中文大学、城市大学等六所大学争“尖子生”,奖金从2万、4万上升到7万。而香港大学许诺,只要学生每年考核达标,奖金最高可达58万港元。北京的高中生参加国内高考的一年比一年少。201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920万),比2010年减少30多万人,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三年下降。(录取率在上升,2008年57%,2010年69%,黑龙江90.77%,海南86.9%,上海文科84%,理科80%,北京、浙江、湖南、江苏都在80%以上。)2011年招生计划675万,录取率会再次提高。原因之一是他们在高考以前都被国外大学录取了。如果我们还在为“尖子生”外流而丧失办学信心,高中只能深陷“恶性循环”的泥潭难以自拔。我的思考是:

①从观念上更新,假设我们是一所新办的高中,将如何设定办学目标、如何管理、从哪里突破?如何发展?能不能创新和做强?

②没有综合成绩拔尖的学生,能不能寻找偏科的学生向全国多层次学科竞赛冲刺?只要成绩突出,北大、清华会提前预录。

③能不能走接受师大附中、南昌二中、北京四中、北大人大附中等名校强校的托管进入名校集团?借用他们的模式和资源(教师、学生、信念)在我们这里办一个20—30名学生的预科班?也许能度过“信任危机”。

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加大对高中的投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分业务性培训和奖励性培训,提高教师的自信度,增强教师的竞争能力。

⑤从管理理念说:小学没办好,初中有责任,初中没办好,高中有责任,高中没办好,政府有责任。一中教师流动机制,生源培养机制问题都应该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能不能尽快解决?

4、课程改革与考试问题[Yao_page]

课程改革改什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发十年了,我们读过几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具体目标是什么?十年了,大部份校长还没有能够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读过一遍,更不要说从深层次去思考了,如何谈管理?简单地说,就是:改课程、改课堂、改班级、改教师、改管理。改课程不需要我们校长去考虑,是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事,面对课堂、班级、教师,我们校长重点就要思考改管理的问题。管理过程不可忽缺的是激励机制,什么叫激励机制?传统的理念,无非是表彰+奖金。实际上,真正懂管理的,奖金的激励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是管理者为了实现一时一事的短期目标所用的“下策”。如果把我们的老师引入为了“奖金”而教书的胡同,那是管理的失策。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正激励和负激励,物质激励和情感激励,表率激励和惩罚激励综合运用才是上策,只有通过综合激励才能引导教师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型。我感觉到北京四中在绩效工资的分配上尽量缩小教师之间的差别,却创立了一个出版基金,鼓励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出版教辅不行),一个发展基金,教师在不耽误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学校给予报销的机制,值得借鉴。一个校长要实现“市级示范、省级先进、全国知名”的管理目标,首先要建立和运用和谐发展的激励机制,才能做到“创名校、出名师、育名生”。如果一所学校的老师为了“奖金”,工作相互推诿,成绩相互诋毁,见面相互不给笑脸,矛盾日益突出,“奖金”的意义就大打折扣。还是继续研究课程改革与考试的问题。课程改革一开始,有些学校认为学生评价用等级制,加上九年义务教育强调普及、强调巩固率,就举行了隆重的“告别百分制”仪式,认为“考试”不再是升级升学的模式,实在是操之过急。改用等级制的目的是缩小学生与学生个体之间因0.5分、1分,甚至5分、10分之间的差距,从学生毕业后创业能力来看,卷面考试0.5分—10分之间,实在难以反映出学生发展的差距,小孩子可塑性很强、变化很快,学生家长也没有必要为了几分之差责罚孩子,老师也不应该按分数给孩子分前和后,中间和两边排座位。但是高中和大学都不是义务教育,如果取消考试,在当下中国的文化环境里的竞争机制,说到底还是“人际关系和能力的竞争”,教育不公平现象会更加严重。再说,考试制度是长期形成的,涉及因素多,社会敏感强,考试不改不行,操之过急也不行。如果取消考试,首先要建立“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用人制度,否则,永远不会取消。

这样,课程改革就要转向“改课堂”、“改老师”以提高教学质量。这个质量的硬性可参考标准至2010年国家还没制定和出台,我认为:一是在校学生的巩固率,即我们所讲的普及程度,二是考试成绩。两者缺一不行。崔其升和他在全国的1300多所盟校在“改课堂”中较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厌学”的难题,值得借鉴。

考试,除了是质量考评的需要,还有三项功能:一是学生个人可以分析学习成绩是否偏科或进步或退步而改进学习方法。校长可以分析年班级发展是否均衡而重新考虑教师的结构配备和培训目标。政府可以分析哪些学校是教学质, 量薄弱学校而采取调整、扶助、加强管理的有效措施。所以,希望校长正确认识课程改革和考试的关系,要研究新课程实施以来考试制度和方法有哪些方面做了重大改革。比如,以高考为例,实施素质教育二十年来:1、改革报考条件,为所有愿意读大学的公民放宽报名条件,年龄、婚否不限。2、改革上大学渠道: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承认“五大”学历。3、改革高考命题:由国家统一命题为国家命题、分省命题、大学自主招生由学校命题相结合;4、改革考试时间:一年有两次(2月和6月)参考机会;5、改革计划招生方式:大学自主招生计划和国家统一考试安排招生计划;6、改革录取方式:①国考;②大学自主考;③奥赛(学科竞赛);④高考总分不能上线但特长十分明显;⑤试验后又停止的优秀学生免考、三好学生加分;⑥校长实名推荐;⑦2011年贵州大学自主招生计划以学业测评成绩+面试;⑧引进国外考试模式:美国的托福、英国的雅思,2010年1月至11月在南昌组织了18场考试,考试成绩全球6000多所院校和教育机构、移民机构、国际企业予以认可。如果我们真的是在抓“应试”教育,就必须研究“应试”教育的“出口”需要什么,才能弄懂教育,才会懂管理。只有这样,课程改革就会由被动变主动,校长就不会感到困惑和困难。[Yao_page]

5、中国应试教育与国外教育的问题

教学上的区别:

比如:语文识字教学:“翁”字,应试教育要求学生记住:字意、有多少笔划、字的结构、书写顺序、偏旁部首、声母头一个字母、韵母由哪几个字母组成、能与多少字组成词组……用了一节课学生还记不住。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背下多少概念和定义,以及记住了多少知识,大脑里储存的知识越多越有学问。所以,“学风建设”中,学校、老师反复教育学生们,要主动学习、要爱学习。可似乎学生就是主动不起来,不考的、该逃的课还是逃。即是高考状元进了大学也是在等学期结束,在等考试通过。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的日子中度过。所以,有人评论:中国的孩子赢在起点(中小学考试),输在终点(创造力)。

国外教育教学的要求是:书上有,我为什么要记住?只要记住怎样查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就可以了。数学呢?要求知道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是作为学习具体知识的工具和桥梁的道理,能灵活运用这门工具,不要求死记概念、定义、定律,而千方百计去解答一道数学题并与标准答案一致。他们认为:人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储存。爱因斯坦在演讲台上面对学生提问“光速的值是多少?”从容回答“我不知道,书上有,我为什么要记住?”

考试的区别:

我们考察学生的重点是记忆了多少知识,强调学习基础知识只是为了寻找考题的“标准答案”,考试不准看任何资料,考题都有标准答案。比如: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学生要背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其实,老师也弄不明白标准答案:比如,小学语文有一篇课文《智烧敌舰》有一道题: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学生写“孔明和庞统”。爸爸妈妈说对。老师批改卷子说错。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说:没有为什么,标准答案是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孩子的妈妈再问老师:为什么不能是庞统?老师说,不为什么,如果明年标准答案上是庞统,就可以。上海一个小学生家长向人民日报反映,他孩子考“弯弯的月亮象什么?”填写了“香蕉”,老师改“×”。家长找老师,老师说标准答案是“镰刀”。可小孩没有去过农村,根本不知道“镰刀”是啥样,这也叫素质教育?象这样的情况,各学科都有。所以,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听课,发现我们的高中地理教科书有一处“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的错误”,错了十四年,即使学生答对了,但教科书和标准答案是错的,对的也是“错”的,也要扣分。

国外考察学生的重点是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的工具,强调实践能力,大部份考试都是可以拥有课本、笔记、公式表、例题等资料的,不存在“作弊”。只有不多的如理工科“材料学”等少数课程,考试也不允许任何参照资料。以高中历史考题为例:

中国: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只要记住并填写哪一年回答打到哪里(匈牙利附近)就能得满分。

美国:中学世界历史考题:同样提问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优秀答案(没有标准答案):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黑死病是老鼠身上的跳骚引起的鼠疫)。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人们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意大利不够强大,盎格鲁——撒克逊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会控制中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

日本:世界历史考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

优秀答案(没有标答):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

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就开打!

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作战的准备。

同样是高中历史课程和考试,目的却相差甚远。语文也一样,同样是一道研究鲁迅的考题,中国学生只要记住与标准答案一致的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就是满分。而日本则要求学生求证为什么是文学家。考试反映教学,教学反映教育。我们的校长都懂教育,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6、优质课与普通课问题

什么叫优质课?什么叫普通课?这是教学管理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优质课,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征:一是主要研究教师如何控制课堂。一节课45分钟,从学生喊“起立”……到老师说“下课”,时间正好,既没有让学生闲着,也不拖堂,而且从中间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板书、课堂作业、提问、答所问及“答案”都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备课计划没有出入,还要有一定的气氛烘托渲染;二是参加各级优质课评比获奖的课。平时若是没有同行或领导来听的课,没有能获“优质课”奖的课,都应该说是普通课。传统意义上“优质课”的功能,能感染听课的老师和领导,能为个人、学校争取荣誉,也能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开发、运用。但是“优质课”也存在弊端:1、耗时。有的老师为了准备一节“优质”课,得提前一个礼拜甚至更长的时间和学生、同事一起反复“演练”,不断修改和完善,力求十全十美。如果每一周都要上一节“优质课”,教学任务、教学计划肯定难以完成。2、很难推广。尽管是“优质”课,老师上完了一节也很难坚持上出第二节、第三节……甚至更多的“优质课”,听课的老师回到自己的课堂,也很难学习或模仿,只能当“艺术”欣赏,实用价值不高。从懂管理的意义上说,我们需要转变“优质课”的观念:

第一,“优质课”是引导课,不是标准课。优质课是能引起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运用、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作业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等有争议的课,而不是“标准课”。有标准答案的课肯定不是优质课。如果老师在事先把一切都预设好了,学生还能有创新思维吗?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第二,“优质课”是能推广的课,不是当“艺术”来欣赏的课。“优质课”是自己能在平时上的课,至少有60%以上的老师能借鉴、能模仿、能学习和改进的课。否则,就叫“作秀”课。懂管理的校长如何抓优质课?提两点建议:一要坚持听课评课,发现优质课。当下教育环境,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质量,谁抓住了教师培训,谁就赢得了质量可持续发展。校长是不是兼课,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但兼了课的校长最起码一点,没有脱离课堂、没有脱离教学。校长教学,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掌握教学的“知情权”和“决策权”:通过教学诊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验,引领教师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教学总结,提炼教师成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并向全校推广,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校长教学,是校长职责的回归,校长可以更好地行使自己领导和指挥学校教学的责任和使命。校长起到了引领、示范、榜样的作用,是学校文化的召唤。如果你不能兼课,听课则是不可忽缺的。校长教学是校长职责的回归。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掌握教学的“知情权”和“决策权”,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以引领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提炼教师成功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并向全校推广、推动教学改革。可以起到引领、示范、榜样的作用。校长教学的本身就是学校文化。崔其升校长每学年坚持听课1000节,我们每学期至少听100节(其中本专业的课要听20—30%节)。听课的功能不仅仅是解决校长工作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校长听课给老师带来了责任感、归属感、安全感。听课时间长了,校长和老师有了感情,老师觉得校长在和他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校长就像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家长,面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不理解产生的压力,校长就像是保护人。懂管理的校长不会只听一个或几个老师的课,要全面地听,听非自己专业的课就老老实实说:我是来学习的。或者带一个懂专业的老师一起听。听多了,校长不仅拓宽知识面,而且会发现什么是普通课中提升出来的能在学校内部推广的优质课。二要舍得投入,打造优质课。学校的经费可能不算宽裕,但宁可在其它方面省一点,也要确保优质课的打造。一是在校内组织比、学、创优质课活动,不要搞一阵子,要有连贯性。二是要为教师学习和创新优质课提供书、杂志、光碟一类的必备条件。三是要组织教师“带课名校行”。不要一讲到到外面去学习总是听别人的课,要带课出去,同台上课,感悟深,提高才快。[Yao_page]

第三,推荐一节不是为了评奖的“优质课”供你们思考:

一次失败的演示试验成就了一次成功高效的课堂教学。

化学课离不开实验。当讲到氨的化学性质时,为了验证氨极易溶于水,并且溶于水后显碱性的性质,需要做一个氨气在烧瓶中溶解形成内外压强差后形成“喷泉”(使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红,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的实验。

为了在课堂上节约时间,就提前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收集满了氨气,在引发实验的胶头滴管中吸满了水,连接好装置,在课前就很小心地拿到了讲台上。

开始上课。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试验开始,本应该出现的实验现象——红色“喷泉”并没有出现,水也上不去。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老师的身上,多年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实验的成功率是100%。现在老师感到很尴尬,很紧张,额头开始出汗,怎么办?

看到老师在讲台上的窘迫,一个学生喊道:“老师,上课前他们打开了塞子。”明白了,在课前,好动调皮的学生并不知道烧瓶中充满了无色的氨气,提前打开了胶塞,气体早已跑没了,哪里还会有实验现象,怎么办?

这个时候有两种选择:一是“揪出”这个“犯错”的学生“算帐”,发脾气,挽回老师的面子。但是这样一来,宝贵的课堂时间就浪费了,对全班学生都是不公平的。况且这个“犯错”的学生并无恶意,只因好奇而做错事。不能这样做。二是马上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等待老师“惩罚”学生的议论中转移到学习上。

于是,转而问学生:“今天的实验是有同学打开胶塞‘放走’了气体而无法成功,同学们再想一想,分析一下:1、实验不成功还有其它可能性吗?2、能不能想想‘喷泉’产生的原理是什么?3、实验要成功,装置和仪器要注意哪些问题?4、这项实验体现氨气哪些方面的问题?5、实验过程对试剂和气体有什么样的要求?”五个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迅速开始思考和讨论,各种不同样的回答活跃了课堂气氛,发言非常积极。仍后,在学生知道了实验的原理,装置和实验成功的必备条件下,重新再实验,美丽的红色“喷泉”出现了。

第一次实验没有成功——课堂十分被动——及时因势利导——课堂由被动变主动:变成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型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7、校长和老师的问题

校长和老师本来不是问题,校长如果不离开课堂、不离开教学就是老师。但实际上已经出现了问题,而且越来越突出。一是在学校管理行政化的环境里校长有了“行政级别”,需要占用很多时间处理非教学性质的与同级行政部门和单位同样的公务,而且更直接地影响“去与留”。二是校长有掌握和支配教育公共资源权,而教师却没有福利,甚至绩效工资也不能100%拿到。三是一部份老教师光荣感越来越强烈,责任感却越来越淡薄,年轻教师“35岁现象”越来越普遍。四是刚做校长时,对自己要求比较高,愿意倾听各方面的声音。时间长了,位置坐稳了,就以为做校长就是摆平上级、搞定下级,与老师的矛盾也会渐渐产生。发现这个问题不难,真要解决又不容易。我的思考是:[Yao_page]

取决于校长本人的综合素质。一个优秀教师不一定能做一个好校长,但是一个好校长首先是一个优秀教师。什么叫优秀?优秀,就是指比别人多一些原本没有的特点,除了基本技能,还要有创造力和专注力。创造力和专注力从哪里来呢?一是勤于学习,从学习中来,二是对事业的追求。我是主张校长要有梦想的,没有梦想做工作就没有激情。我希望一任校长一辈子能做好一所学校。怎么做呢?第一步市级示范,第二步省级先进,第三步全国知名。如果再追求更高的目标,就是像洋思中学:省内领先、国内有名、国际有影响。有人说,现在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只认升学率,升学率上不去,一步都走不动。我承认面对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一个子民、臣民、草民意识根深蒂固的民族,一个穷人多、而穷人孩子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改变命运”的教育环境,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社会,也没办法改变全局。但作为一个老师,影响几十个学生总是可以的。作为一个校长,影响一所学校总是可以的。只要努力,事情总是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我举一个“蒙牛”和“伊利”的例子:在牛奶业,伊利先上市并有了占领奶业市场的先机。蒙牛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蒙牛一出世,发展速度奇快:先是用利乐枕奶打入市场,赢得了年轻“妈妈”的信任。“神五”上天,又开发了“神五奶”,为青少年的梦想提供一份营养,再接着又开发了“超级女生奶”、“特仑苏奶”,为社会上每一个人群都生产了适合的奶饮品种,和伊利交手几个回合,年利润达到7.27亿元,领先了伊利。教育也一样,比如李建国(深圳福田中学)校长,他在湖北荆州中学当副校长,创造了全省最辉煌的高考成绩,2000年到深圳一所一年高考只能上本科20—30个人的福田中学后,没有仅仅停留在教育理念引领的层面,而是兼一个班主任还兼一门主课,深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层面,并把目标锁定在培养“合格公民”。08年,他带的班48个学生100%的毕业率,1个考上专科,47个考上二本以上,升学率100%,比他来的前一年全校高考升学总人数还多,高考进步率连续五年一直在全市领先。比较好的解决了素质教育与高考的矛盾。所以,他敢说,“升学率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高中是学生走向成人的最后阶段,又是成为公民的起点,高中管理高考是最容易的事情。”他总结出来的培养学生“十个好习惯”(查阅工具书,尽量自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独立阅读,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养成在阅读过程中圈、点、勾、划、批、注的习惯;坚持写周记或日记以及读书笔记;大胆想象,积极模仿与创造;敢于质疑与批评,敢于说真话……),课堂上的“二八原则”:(一是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超过时间总量的20%,80%的时间交由学生自主学习。二是语文教学中知识性问题,教师只解决其中的20%,其它80%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课前指导“六个凡是”:(第一,凡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第二,凡是学生有能力组织的活动,教师可以“退居二线”;第三,凡是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困难,教师不必亲为;第四,凡是学生经充分探讨形成的共识,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第五,凡是学生在自主行为中出现不可避免的过错,教师不应指责;第六,凡是学生在自由思想中产生的各种创见,教师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就可以借鉴。同时告诉我们,一个班主任能影响几十个学生,一个好校长就一定能影响一所学校,能把校长与老师的问题妥善地解决好。比如,为了解决学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征得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学校里的书记不安排课程,用全部时间参加各级各类非教学性质的一切会议和活动,学校行政办增加3个会写文章、拍照、电脑制作的非教学人员,集中精力落实非教学质量性质的一切迎“检”工作,确保校长和学科任课老师用100%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老师看到校长每天早上和学生一起做操,白天和教师一起上课听课,问题就消化了。[Yao_page]

为了解决教师的福利问题,就和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联系,在学校老师自愿的前提下,每周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兼1—2节课(不超出2节),在学校里计入课时,青少年活动中心生均一节课1—5元的津贴归老师(家里不带学生)。教师本人的喜事,学校免费提供三辆服务车。教师的父母和子女遇有特殊事情,学校统一标准给予津贴。学校的财务首先保证及时兑现教学奖励(“迎检”办公室的非教学人员只要受“检”项目拿到市党政级先进,享受教学奖的三分之二,拿到区县党政级先进,享受教学奖的三分之一,因为教学奖是三年一次高考才有的)。校长每年邀请教师的父母到学校做一次客。在职教师父母到了80岁,学校要为老人祝寿。大部份教师把校长当家长了,问题就消化了。

为了解决年轻教师“35岁现象”问题,, 把教师培训当“福利”,帮助教师专业成长。一是自己找一位40岁以, 上的教师互相学习,在正规报刊上发表文章参与学术交流,参照区县委宣传部标准给予奖励。二是学科教师按学科发展需要,每学年选择一个地点免费考察学习一次。比如,历史学科考察故宫、长城、敦煌、兵马俑、布达拉宫等,地理老师考察黄山、黄河、长江等,体验生活。克服了“一辈子教地理,不知道黄河长江、新安江、三峡葛州坝、九寨沟等在哪里的毛病”。三是按教学成绩(所任课班级的学生巩固率、升学率、学科竞赛成绩)评出1—, , 3级教师。年轻老师报考研究生,只要不影响教学,一级教师全部报销,二级教师报销,三级教师报销。一级老师学校推荐全国名校名师指导学习和教学,二级老师学校推荐省内名校名师指导学习和教学,三级老师学校推荐市(区县)内名校名师指导学习和教学。

矛盾总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总是存在的,我们校长只要牢记自己是教师,是教师中的优秀,总要比别人“多一些原本没有的特点”,只要懂管理,办法也是有的。比如,碰上一个学生家长来告状说:老师在孩子一学期成绩报告册的评语一栏只有八个字“拖欠作业,行为可耻。”怎么处理?找这个班主任谈话,可能会吵。在大会上批评,可能当作老师的笑话传到社会上去,让老师敌视家长,让学校蒙上阴影。如果不批评,这个老师可能不知道是错。校长反复思考,一个班50—60个学生,评语要恰如其人,觉得班主任也不容易。一是告诉班主任,学生的评语征求一下学科老师的意见,最好是集体议一议。二是自己开始研究全学校上百名老师的个性,尝试着每个学期给每位老师写一个恰如其人的个性化的鼓励性“寄语”(例:盛老师,一个学期过去了,您从来没有和我说过“困难”两字,但我知道您很累,回家要服侍有病的父亲和教育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学校里要带一个六十人的普通班。您每天奉献给学生的总是像花一样绽放的笑脸,您对班上最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家访了六次,您的学生想不进步都很难。我要向您学习,也请您有困难一定要告诉我,不管我是否能帮得上忙。这是对校长的信任。),缓解了校长与老师的冲突问题。这个“寄语”一写五年、十个学期,累计十万字,记录了老师的成长,记录了校长的管理和学校发展,印成一册,发给老师。“寄语”里走出了一个教师的优秀代表——懂管理的校长。

8、现代与传统的问题

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是“教育现代化”。什么叫教育现代化?就是办教育的观念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培养的学生现代化。尽管现代化还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中国人的急性子,总是信奉“先破后立”。所以现代化与传统又成了校长管理中的问题。比如:学校的局域网因技术故障瘫痪了几天,学校网络管理员就受到了老师们的同声讨伐,原因是网络不通,老师们就无法正常备课。原来80%以上的教师早已经习惯了“备课靠百度”的日子,上不了网让他们手足无措。因为,学校有了现代化,大多数教师写教案就等于“复制+粘贴+打印”,制作课件就等于下载课件或组合课件,学校的集体备课就等于分工搜索下载,并美其名曰“资源共享”。我们的学校教育正在被“备课靠百度”拖入一个可怕的深渊。一些老师已经没有钻研教材的习惯,因为网上的教案、课件、教学实录很多,“百度”一下就行了。不光是教师授课靠“百度”,学校教育的其他方面也靠“百度”。许多学校的教育理念是“百度”来的,校训、全套管理制度、教师的教研论文也是“百度”来的。不管本校的实际情况,不管学生的实际需求,反正奉行的就是“拿来主义”。“一切有百度”,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慢慢萎缩,教育过程就成了简单的知识运输过程,教育就会彻底沦为一种没有灵魂的事业。可以说,教育靠“百度”造成的可怕后果,是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侏儒化”。这种“侏儒化”现象已经开始显现甚至蔓延。“百度”的巨大能量让孩子们发现,费时费力钻研知识完全没有必要,诸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囫囵吞枣”的学习方式已经覆盖了许多孩子学习生涯的全部。在课堂上,过度地使用多媒体,学生就像看电视一样,只看,不用动脑筋去思考,又因为传统课堂老师把重点难点写在黑板上,便于做笔记。而多媒体课件容易覆盖,课堂笔记也来不及做,课上完了,学生能记住多少,实在很难说。[Yao_page]

据报道,到2010年止,国家在“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投了110个亿”,基本上覆盖了农村中小学,但是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教学质量比没有“现代化”以前提高了多少?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我的思考是:

(1) 教育现代化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教育观念现代化,校长管理理念现代化,让学生现代化(敢想、敢质疑、敢创新、敢挑战)。

(2) 不要忘记和放弃传统。备课还是多看几遍教材多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熟能生巧。多翻一翻“百科全书”,做到知识和“标准答案”来源渠道经得起检验。多问一问学生需要老师重点讲什么,让学生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技能。老师多做几遍练习题,让学生集中时间做到“精练”,多写一点硬笔、软笔、粉笔字,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文化底蕴,多用语言朗读一些课文,让学生养成喜好阅读和善于朗诵的习惯,提高语言交流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懂管理的校长都知道,“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积淀,不要轻易放弃。上世纪60年代末期—80年代,人们喜欢穿的确良、的卡、尼龙、晴纶的现代布料服饰,现在还是回归纯棉质的最好。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人们以到城市宾馆吃饭为时尚,现在逐步逐步又回归到吃以农家饭、野菜、土鸡、土蛋、土猪肉、清水河鱼为尊贵。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值得校长在管理中认真思考。孔子的“因材施教”,比现代西方教育家倡导的个性化教育早2000多年,不要随便放弃传统。

9、主课与副课问题

主课与副课是“应试”教育过程中人为的课程割裂。国家颁发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只分学科,没有分“主课”“副课”。

什么是主课呢?习惯的提法就是参加升学考试必考的学科和课程,

什么是副课呢?习惯的提法就是升学考试时没有统一组织考试,也不能在升学中体现分数值的学科课程。

主课和副课的人为划分,使教育不完美(学生不仅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品德和习惯,精神和气质,体魄和能力,个人竞争力和团队荣誉),教学不完整(学生不仅仅需要掌握文字和语言知识,更需要艺术和美术,智慧和思考,能力和技巧),老师不和谐(不仅仅主课老师需要荣誉和奖励,副课老师也需要校长的尊重和鼓励。当“副课”不受重视,老师得不到尊重甚至绩效工资都不能自保时,自悲、自暴、自弃和选择家教就不足为奇了。),学生智能残缺(高分低能,缺竞争力和创造力)。

现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平教育,这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对一所学校的全面发展,对一个民族的全面发展都至关重要。我们共同来研究一下“副课”的功能,以利于校长对教学的管理:

①什么是体育课?体育课是普及强身健体知识的、是培养一个学生具有强健体魄的、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是培养学生竞争能力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基础课。现在国际上的学科奥赛已经由注重个体参赛者水平向注重参赛团队整体水平转移;今年2月参加“北约联盟”、“华约联盟”、“理工联盟”、“京城五校联盟”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倍感体魄的重要:从早上出门→上午→下午→晚上连考→离开考场,需要坚持十二个小时;北京安贞里一小体育教师谷莉莉针对城市学校场地小而编导的以点、按、揉、搓、捏手法为主的《手指操》在香港中小学普遍推广,成为体育“名师”;一所农村中学因为没有篮球场、乒乓球教室,就把“抖空竹”引进体育课堂,老师学生人人抖出百般花样,抖进了农民家庭,抖进了央视七套和农民运动会,成了西部农村的名校;蒲江中学打造的“十分钟幸福大课间”,教育学生掌握了自编的《搓手操》《摆头操》《弯腰操》《皮球操》《拍打操》《无声操》《韵律操》《武术操》等九种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心理需要的体育运动,使体育得到普及。

②什么叫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把音乐美术合称“艺术”学科,艺术教育是提升人的内涵气质的教育。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培养书法家、画家、歌唱家的教育。我们知道,“人”的生理需要由低到高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与他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依据“人”的需要,教育方针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个“美”就是“艺术”,“艺术”由低至高也有四个层次:欲→意→情→性。“艺术”如何由知识到文化→思想→境界再提升“人”的内涵气质呢?我以茶叶为例打一个比方:最低一层是种茶、采茶、制茶的知识层次,再高一层是茶叶进了茶馆,和水结合施以茶艺的文化层次,再高一层是通过品茶→冥思苦索→顿有所悟的思想层次,最高一层是以茶会友,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做到富贵无欲、贫贱无欺、宠辱不惊的境界层次。我们常说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有用的人,什么叫有用的人?通过艺术教育,逐步从有知识进化到有文化、有思想、有境界的人,就是一个有用的人。2011年3月28日胡松华在北京电视台讲了两个由于“艺术的力量”实现起死回生奇迹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老师和父母切不可忽视和放弃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艺术,不仅仅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还有凝聚人心的巨大功能。一首好的校歌,能让失散分开的同学回到母校的“怀抱”,一首《国际歌》能团结全世界无产阶级向往新生活。一首爱的《喀秋莎》,在1941年7月,鼓舞着匆匆忙忙穿上军装上前线抗击侵略的苏联红军近卫军第三师战士全体官兵唱着《喀秋莎》一次一次冲向(德军)敌人,直至全部阵亡。《喀秋莎》震撼了德军,德军阵地上也响起了《喀秋莎》。1954年4月16日,苏联红军进攻柏林,全军战士唱着《喀秋莎》前进。一位战地记者写道:“天哪,简直是《喀秋莎》的歌声在向柏林进攻。”这首由女学生为苏联红军战士送上前线的《喀秋莎》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结合,将姑娘的情爱和士兵的英勇报国相联系,激起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被传唱。艺术,应该走出“副课”,受到重视。[Yao_page]

各位校长,教育教学管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制度管理,还是文化管理,至今为止没有哪一位教育家的管理模式是“标准答案”,懂管理实际上就是要懂学习,懂结合实际,懂与时俱进,懂创新。抓素质教育,首先要具备懂教育、懂经营、懂法律、懂管理的做优秀校长的基本素质。我认为,校长是优秀还是平庸的区别,只是到最后那一刻:选择努力还是选择放弃?

我希望每一位校长所属的学校都能实现“市级示范→省级先进→全国知名”的梦想!

我期望座位中有一位校长所属的学校能实现“省内先进→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梦想!

谢谢!

上一篇:教改,呼唤教育家精神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