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校长培训 >

教改,呼唤教育家精神

发布时间:2012-09-20 10:16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教改    呼唤教育家精神

杨彩霞:
    方老师,您好!今年暑假,《教改  呼唤教育家精神》一文在教育领域跑红,认为教改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改革三十年,原地踏步不向前”就是缺乏“教育家精神”。您的看法呢?
方宗廷:
是的,我赞同。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教改——呼唤“教育家精神”

德兴一中   危 文

自21世纪以来,温家宝总理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教育我们:“我们需要有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生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
自此,“教育家”和“教育家办学”成为当今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最热门的“关键词”。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育家,需要教育家们用一种深厚的教育家精神去成就学生,成就教师,也成就自己。时代在呼唤教育家。
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面对课堂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改革的困惑时常在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当今中国有没有教育家,二是什么人才可以算得上是教育家,三是谁来培育教育家。
中国有没有教育家?至今为止,还没有拟定一个明确的标准或者固定的框架来确定哪些人是教育家,哪些人还算不上教育家。但是,我想中国是有教育家的。比如,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荀子,汉唐时期的董仲舒、吴陆、王通、韩愈,宋元时代的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渊,明清时代的王阳明、王夫之、颜元,20世纪以来的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黄元培、陈鹤琴、梅贻琦、张伯苓……等等。这一大批人的教育智慧、教育思想、教育激情,以及吸纳西方文明优秀成果不断开拓和创新的教育精神在传承着中国的教育文化的同时,照亮了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历程。这就是教育家。
新中国有没有教育家?应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营和民营企业的崛起造就了一批新中国的企业家,并得到政府的褒扬和社会的认同。回顾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也已经实现了中国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一大批名师、名校长脱颖而出,他们的办学业绩也得到社会认同。但至今为止,就没有人敢自信地说×××是教育家。为什么?一方面,“教育家”是一个比“企业家”更难以界定的概念;另一方面,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家”寄予了更多、更高、更大的期望,“教育家”身上承载着更伟大、更艰巨的历史使命,以致于社会不可能轻易地把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称为“教育家”,而很多杰出的教师和校长也自觉与“教育家”的责任保持一定的距离,就是象霍懋征、斯霞、于漪、刘道玉、魏书生、李镇西等优秀教师也不愿意被人家称为“教育家”。
什么人才可以称得上教育家?尽管没有明确的标准或者固定的框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教育家”的身上发现一些精神特质:张伯苓在半个世纪里,从开办“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小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真正是历尽艰辛、呕心沥血。
陶行知一生始终肩负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办教育,才会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竺可桢办浙江大学,创新教育理念,“大学之所以为大,像百川汇海,方成其大。大学为学问的海洋,应兼收并蓄、包罗万象”。正因为创新了“海纳百川”的理念,才使浙江大学后来享有“东方剑桥”的美誉。
霍懋征老师“从教60年,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教60年,从没有请过一次学生家长;从教60年,从没惩罚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教60年,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
我对当今名师名校长做过一个调研,他们成“名”的共同精神特质是:饱满的激情、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高远的眼界、开阔的心胸、好学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卓越的教育业绩、鲜明的教学教育风格、独特的管理模式、高尚的人格魅力、丰硕的科研成果、较高的影响力和较大的知名度的教师和校长都可以称为教育家。
谁来培养教育家?
“教育家”的某些精神特质,也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的少数人所具有的。但是,绝大多数教师、校长虽然没有成为“教育家”,而他们都凭着“教育家精神”追求理想的教育,以饱满的热情从课堂改革转入教材改革,从转化一个“后进生”到实现全班学生教学质量均衡发展,从挽救一个“失足的孩子”到关爱蓝天下所有的孩子,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生而无怨无悔。他们无需政府发一个文来确定是不是“教育家”,他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就是弘扬一种教育家精神。
我想,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就是:发现并培育“教育家精神。”
如果说“教育家”是少数人特有的,那么“教育家精神”是每一个教师、校长都应该去追求、去弘扬,而自身必需具备的。
什么又是“教育家精神”?我认为“教育家精神”主要有着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满腔的激情,无限的热爱。凡是能成为教育家的人,肯定对教育事业充满着满腔的激情。比如,陶行知的自我评价就是“我以出家入佛的精神从事着中国的乡村教育。”北大之父蔡元培以“入地狱”的精神完成对北京大学脱胎换骨的改造。斯霞老师的成功秘诀就是“全身心地爱着我的学生。”于漪老师一生有讲不完的故事,但它告诉后人们的就是一句话:“教师要有满腔热情满腔爱,和学生心心相印。”他们视教育为生命,不求回报,不谋职位,而是把自己的生命价值寄予教育。
二是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凡是能成为教育家的人,都能做到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一切,以开阔的视野审视一切。最具代表性的是蔡元培办北京大学的办学原则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竺可桢办浙江大学的办学原则“兼收并蓄、包罗万象。”有了两位教育家“博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才有这一北一南两所大学“优秀学生云集”,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思想家、科学家。我在二十三年的教育实践中,深深地感悟到:办教育要“大气”,学生才能成“大器”。大气的教育首先来自教育者的理想、胸怀、远见与良知。没有教育崇高的理想、宽广的胸怀,就不会有大气的教育。我在学习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过程中,永远记得他说的一段话:“信仰是成长的价值皈依。有信仰就有精神家园,有家园就能安身立命,就能行当所行、止当所止,就能全神贯注,一以贯之。”
三是创新的意识、开拓的勇气。凡是古今中外能成为教育家的人,都具备了创新和开拓精神,从孔子办私学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及至当今魏书生的“民主科学”教育、李吉林的情境教育,都是一个个教育创新和开拓的典型案例,没有创新和开拓,教育就不可能发展,更不可能推动社会发展。
四是执著的追求、坚定的信念。凡是能成为教育家的人都有执著的追求、坚定的信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普通教师不可能在3—5年短时间内成为教育家,而是要经过至少10年、20年、30年、甚至一辈子的努力,才有可能成为名师、名校长。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的期望、社会环境的困扰、名和利的诱惑等,做教育的、做教师、做校长的困难和痛苦多于成绩、大于成绩,没有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教育家不仅需要有创新和开拓的精神,更需要一种定力和耐力: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诚如名校长李镇西博文中写的:我多次声明,武侯实验中学谢绝参观。校园应该是宁静的,一拨一拨的参观团让我们不得不花费精力去应付、去接待。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远离喧嚣、远离浮躁,静下心来上好每一节课,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
五是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凡是能成为教育家的人,都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道理很简单,教育是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的大事业,需要教育者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来承载历史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和职责。诚如霍懋征老师说的:“现在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敬业精神、责任心、爱心。今天的孩子就是祖国的未来,这一点很多老师都没有考虑到。他们只是把教师当作职业,觉得把课教好就行了。教师必须要想得多一点儿,要想到不管多调皮的孩子,他都会长大成才,会为祖国和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什么是“教育家精神”?我想这就是“教育家精神”。
我们作为一个教师、一名校长,也许奋斗一生也不可能抵达“教育家”的彼岸,但是我们不能没有“教育家精神”,而且还要坚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如果套用“不想成为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那么,没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也不是一个好教师、好校长。
谁来培育教育家?教育部在《关于向霍懋征同志学习的通知》中提出:学习她“孜孜不倦、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霍懋征同志是位“自觉勇敢的教育改革实践者,是新中国的历次改革 的带头人和成功经验创造者,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蜚声全国教育战线、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我想在今天这个教育家匮乏、呼唤教育家、需要教育家、造就教育家的时代,我们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造就出千千万万个教育家来办学,但是我们可以培养出成千上万个具备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和校长来办学和执教。
当下,《孔子》、《武训》、《张伯苓》、《黄炎培》、“孟二冬”、“殷雪梅”……陆陆续续已走进电影电视,对弘扬“教育家精神”已经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期望着还有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精神高尚、个性鲜明的教育者,如蔡元培、陶行知、竺可桢、马寅初、梅贻琦……霍懋征、斯霞、于漪、刘道玉、魏书生、李镇西等一大批至今仍活跃在教育界的名师、名校长。有朝一日都能走进影幕荧屏。
教改——呼唤“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需要培育、更需要发现。

上一篇:校长 不要荒废自己的专业
下一篇:做懂教育 懂经营 懂法律 懂管理的复合型校长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