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校长培训 >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初探)——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23-11-03 09:54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初探)——核心素养
——读《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之体会
德兴一中  危 文
2015年12月30日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一个深化课程改革新的理念:“核心素养”。近年多来,我结合学校管理实际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提出“核心素养”?为什么说“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
什么是“核心素养”?我体会是:“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它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符合我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完全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的。
为什么提出“核心素养”?我以为:一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扬帆。因为长期以来,在以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体系里,基础教育传统教学理念是“知识主导型”,基础教育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考试,为了应对考试,教育价值目标取向是“知识学得越多越好、知识掌握得越扎实越好。”知识的获取成为教育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包括知识的量、知识的深度、难度、获取知识的速度),所有教育中的“较量”实际上就是知识获取程度的较量。于是就衍生了第二个问题,学习内容层层下放、学习难度层层加码、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学前教育小学化,高中三年课程甚至一年半结束,最后一年半用于备考训练。只要学生记住了,考到高分就是好教育,致使教育“收获成绩但牺牲思维”、“收获成才但牺牲成人”。不仅仅是这样,我们还发现,在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里,学生的考试成绩越来越完善而孩子们的快乐越来越少;竞赛成绩越来越自豪却连一个小小的实践问题都解决不了,升学率越来越高而用人的老板总在抱怨难以找到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大学生。这就使我想起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说的话:“过多的知识可能阻碍思考,使个体无法挣脱固有思维的藩篱,结果导致个体成为自己已有知识的奴隶而非主人。”
知识固然重要,但从知识爆炸的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培养学生成才的目标思考,知识教学“够用”就好,但不能“过度”。知识教学“过度”会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受阻,并有可能错过“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划船的“桨”。知识晚一点学是可以补的,而思维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却可能永远也无法弥补。
未来的世界、未来的社会需要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不是世界步伐的追随者,而是引领者。不是“装满知识的脑子”,而是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智慧的脑子。”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绝不是靠一群只凭借聪明脑袋和精湛技术给别人“打工”的人可以走出来的!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必然由“核心素养”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扬帆。[OT_page]
二是教育改革的根基在课堂。三十年来,教育改革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正在向纵深发展。这个“纵深”我理解为“课程设计、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因为教育的根基是“课堂教学”,离开“课堂教学”的教育改革还有多少现实意义呢?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拉开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帷幕。三十年来,改革成果辉煌,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教育法》等一批教育法规相继颁发,中国的教育开始由“行政管理”转入“依法治教”的轨道;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新的方向,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2012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4%,达到了世界发达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水平。在深化教育改革进程中,2011年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政府宣布: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由文盲大国转入教育大国,为进入教育强国奠定了基础。
如何进入教育强国?就是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提升教育质量,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培养出一大批“大师级”的人才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归根结蒂,无论是优秀劳动者的培养还是“大师级”人才的培育,都来自于“课堂”,深化教育改革的任务最终落在“课堂教学”上,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很难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闻名于世的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有人给出了一个答案: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按照“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组织教学和评价,评价机制决定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这既是“应试教育”生存的土壤,也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培养了知识丰富却缺乏想象力的学生,收获了知识却牺牲了智慧的内核——思维的学生。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迫切。
教育改革如何深化?“核心素养”就是在借鉴美国、日本、新加坡等世界先进国家的教育改革经验,以及从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个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它不仅仅挑战我们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同时也拷问着校长、教师的教育素养。我们要积极做好迎接从“知识至上”转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新时代的到来。[OT_page]
为什么说“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我学习《意见》的体会:一是“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关系紧密。“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育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地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让“教学”升华为“教育”。二是“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当我们的学生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舟,就发现“核心素养”的彼岸。三是“核心素养”必将实现各学科教学的统整统筹。以“语言素养”为例,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体育学科、数学学科等各学科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比如,数、理、生、化学等学科用的“科学求解语言”,就象“天气预报”的播音员一样,态度严谨,语言规范,一字一句不能有误。还有,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比如,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说明一个道理,体育老师一个快球,就发动了一场快攻。所以说,“核心素养”对老师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老师要从长时期形成的“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而校长面临的挑战是教育评价要从长时期形成的以“课程标准”为教学目标评价老师转向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去评价老师,因为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四是“核心素养”结构的课程体系将推进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因为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按照学科教学规律规定了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以学生核心素养结构的课程要求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了,评价机制必然要改革。以长期困扰对“品德”的评价为例,过去总是小学“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大学“反而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分学段的教学目的不明确,又没有分层次的具体规定,评价自然“空洞无物”。而《意见》对学业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学生完成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习内容后,必须达到的程度和要求。而且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能力素养的培养,把“问题解决能力”列为重要标准之一。评价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指导老师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指导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的要求。[OT_page]
未来的教育,需要“核心素养”这个新的支点,去撬动质量体系的重构,需要掌握核心素养这把钥匙,解开困扰基础教育多年的枷锁。
改革,总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动力。作为一所省重点中学的管理者,我愿伴随改革的潮流与时俱进,只争朝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