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校长培训 >

怎样做一个好校长

发布时间:2014-08-12 09:58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20149关键词:教育的问题不是北大清华的问题,而是没有危机感。

但是,什么样的校长是好校长?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还是值得研究的。

分两个问题研究:首先研究:校长是什么?教育奠基人生,教育安定民生。道理都明白,但这么重要的事业依靠谁来做具体工作呢?教师。教师和校长是什么关系呢?校长,在当下学校管理行政化的环境中,参照享受股、科、处、厅、部长“官”的待遇。但从职业研究,校长不是“官”,校长就是教师的教师。常言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那校长就要有一缸水,这是底线。中华民族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人类已经从猿→人→(克隆人机器人)的漫长发展史。教育,从猿人的手势教育发展到语言教育、文字教育、学科教育,从权贵教育发展到精英教育、普及平民的义务教育,从以家庭私塾为主的个体教育发展到学校教育,从国外的佛教基督教等洋教育占领中国教育市场发展到孔子学院走出国门占领世界的教育市场,从读书识字改变个体命运的教育发展到为传承文明复兴中华的理想教育,从宫庭权贵的封闭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全球网络开放教育……各位校长,在今天,你那一缸水已经不够了,就是一座水库的水仍然不够。要做一个好校长,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您有吗?

这个标准很难统一。党和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每年都会表彰一批优秀校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个标准文字上年年变,但万变不离“三”:1、爱岗敬业;3多位,按“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逻辑推理,都是好学校。但实际上与能进入“市级示范、省级先进、全国知名”的优秀学校难成正比。敢问:有几所?占百分之几?为什么?

一是好校长具有较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蕴。我们校长都是做教育的,还是讲教育文化。我在长沙听孔子的第十七代子孙讲“孔文化”,从中知道,孔子的教育思想比我们更先进。在千年前那个社会里,读书是权贵的专权,平民是没有资格的。但孔子能做到“有教无类”,无论贫富贵贱,愿意学,我都教。想想十年前,多少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缺钱缴费而流失小学、中学、大学门外望“学”兴叹?就是今天,琳琅满目的所谓“素质教育”培训班、辅导班,依然是大门天天开,没钱别进来。既是缴了钱又怎样?开作文培训班的老师自己没发表过一个字的文章。学美术的孩子把鸡蛋画成西红柿,老师还说“不错,有进步”。更有甚者,个别教育文化贫穷的教师把教室前排中间的座位,班干部的配备、三好学生评选等教育资源滥用于奉承权贵。孔子的教育方法比今天更先进,能做到“因材施教”,他带着学生走遍各国,鼓励学生发现社会结构、管理、生产、生活、民风民情和涉及神秘大自然的问题,并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比如社会为什么会产生权贵和百姓的差别?“风”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千千万万颗星星在努力发光为什么不如一个月亮?在大山颠峰坚硬的岩石中为什么会冒出水来?……找到了答案就记录下来。所以说,孔子的书实际上不是孔子执笔写的,是他的学生把与老师的对话记录下来,进行筛选整理归类成书的。想想我们苦苦探索了二十多年的素质教育还处在与“应试教育”争论中,足以呈现出教育文化的贫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素质教育开始,所看到的素质教育先进学校都是一个模式、一个套路:鼓号队热烈欢迎,书法美术画板展示,文艺演出推波助澜,校长汇报一二三四,领导点头:很好很好。完了,老师要补落下的课程,学生要补落下的作业,学校还要落实一周一考试。如果说孔子太伟大了,不是想学都能学的,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八十年前的素质教育文化吧:《1934年度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

生活教育五项目标:1、健康的体魄;2、科学的头脑;3、艺术的兴趣;4、生产的技能;5、自由平等互动的精神。

每天坚持做:1、每天做体内运动一次;2、每天整洁一次;3、每日写日记一篇;4、每天吃开水五大碗喝豆浆一大碗;5、每天大便一次且有定时;6、每天看外埠或本埠报一份;7、每天轮流做主席和记录;8、每天轮流抬水和烧饭。

每年坚持做:种痘一次;洗澡80100次;和外面的朋友通信十二封;认识最常见的动植物各十种以上;认识经常看见的恒星和行星十二颗以上;会唱十二首新歌;会弄一种乐器;会制作科学玩具及动植物矿物标本各十种以上。

六年毕业做到:会认识风云露的形成及原因和人生的关系;会捕灭蚊虫;会养鸡和养狗;会欣赏名歌名画和自然风景;会开留声机、电影机、无线电收音机;会摄影和冲洗晒印照片;会运用十种以上的普通用品;会游泳和撑船;会认识生活,并选择一种构成社会生活的工人生活,比如织草蓆、泥瓦匠、铁匠……详细观察,加以记录,为研究社会科学奠定基础。

考试,也是教育文化。我们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子的过程中,常常发出哀叹:没办法,有考试就有“应试”,考试制度改不了,素质教育搞不了。这样的观点我不敢苟同。为什么?

考试,是我国特有的教育文化。从相关史料考证,我国的考试始于隋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如果说孔子的“有教无类”为平民百姓创造了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那么,考试打通了让平民百姓从社会底层挤身中上层的通道,为推进社会的变革和创造新的文明做出了贡献。1300多年来,封建社会的一切旧制度彻底被打碎,唯有考试制度沿袭至今,充分说明考试制度是社会进步的需要。试想,在中国这个人情味十足的社会,如果取消了考试,占总人口90%的老百姓子女拿什么改变命运?高考制度改革中省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可以免试上大学或加20分(后来降至5分,再降至同等条件下提前录取),有几个是老百姓子女?除了揭竿起义、举旗造反,老百姓还有什么力量能与权贵们竞争?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和校长一定要学习教育文化,提升教育素养。[OT_page]

考试,在今天依然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有力措施之一,大学招生,国家党政部门和社会事业单位、企业用人,公务员晋级,英语、计算机、会计、医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的认定,如果不考试,社会秩序将会产生混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我们的学校教育如果取消考试,孩子们走进社会,能有竞争力吗?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应试教育”。比如: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能不能设计出不仅仅是文化知识学科而是所有学科都有学习目标和考试标准?我们反对的是只考文化知识使学生“高分低能”,那就要在“能力”方面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上世纪60年代我们在饭都不能吃饱的前提下,能把火箭卫星送上天,难道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比白手造卫星更难吗?再有,我们的考试能不能不用来对付学生对付老师,而用来调节和改进教学方法。一个学期结束了,考试成绩出来后,一个班主任要和学科老师分析研究,全班的学生哪些进步了?哪些没有进步?为什么?而后改进教学方法,让全班学生均衡发展。一个年级、一所学校也一样,不是用张榜公示分数的办法去刺激学生,而是从自身找原因,哪些学科教师要强化培训,哪个教师不适合教学要及时调整,哪些优秀学生要“加餐”,哪些成绩没跟上来的学生要“补充营养”,这样,一所学校就能均衡发展。一个县市也一样,通过考试,分析研究,哪些是优秀学校,哪些是二类学校,哪些是薄弱学校,设计出让优秀学校成为市级示范、省级先进、全国知名学校,并设计出改造薄弱学校的方案,这样,一个县域的教育就能均衡发展了。

中国的教育文化历史积淀悠久,内涵十分丰富,只有具备较深厚文化底蕴的校长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校长。

二是好校长具有执着的“教育家精神”。人是要有信仰和精神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美援朝在物质上与国民党军队、美国军队比都处于劣势,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有信仰和精神。教育也一样。什么是教育家精神呢?我从苏霍姆林斯基、苏格拉底和我国先秦的孔子、孟子……汉唐的董仲舒、韩愈……宋元时代的朱喜、陆渊……明清时代王阳明、王夫子……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现代的霍懋征、斯霞、魏书生、李镇西、李希贵、崔其升……等教育家的身上感悟到:对教育“满腔热情、无限热爱、不断创新、积极开拓、坚定信念、执著追求”,就是他们的精神,我想可称为“教育家精神”。为什么?

苏格拉底做教育,没有谁给他定目标定任务定待遇,出于教育能促进社会进步的信念,广场、庙宇、戏台、店铺、作坊、街头、市场等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是课堂,青年人、老年人、贵族、平民,都是他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做教育,一生钟情教育,做老师、做班主任、做校长,始终“泡”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共同体验生活的快乐,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他做的教学笔记成了“活的教育学”。

孔子做教育,一生坎坷、颠沛流离,自喻如“丧家之犬”。但培养的学生贤人七十二、弟子三千成了国家的优秀人才。他的教学笔记《论语》半部就可以治天下。[OT_page]

陶行知做教育,脱去西装换上布衣,脱去皮鞋换上布鞋,“以出家入佛的精神,从事中国乡村教育”,实践“叫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的理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张伯苓做教育,从“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小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历尽艰辛,呕心沥血。

蔡元培以“入地狱”的精神完成对北京大学脱胎换骨的改造,使北京大学成为教育圣地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基地。

霍懋征做教育,从教60年,没和学生发过一次火,没请过一个学生家长,没惩罚和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没让一个学生掉过队。

崔其升带着疾病的身体,实践课堂教学改革,在反对者不断告状和长达五公里路程的电线杆上贴小条子诽谤、恐吓家人和孩子的艰难环境中忍辱前行,坚持改革,终于出了成果,在全国有上百所联盟学校。

……

这样的校长在中国能举例一百,甚至更多,我想,我们校长应该不会陌生。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百年大计。在当下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双转型”过程中,出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象,不足为怪。

但是,我们是校长,是做教育的校长,我们的工作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人才,我们不能没有“教育家精神”。一个老师如果缺乏“教育家精神”,就会扭曲教育,把教师职业岗位当成赚钱的平台,把学生当作赚钱的工具。不仅校长当不好,连书也教不好。我举一个例子:

一个中考成绩文化分460的学生,经××学校的××老师做工作进了××民办中学。高一的学科成绩还好,在420460分之间浮动。到了高二,学科成绩在320360分之间浮动。高三毕业高考的成绩是240差几分。我问这个老师,怎么会考出这样的成绩呢?老师说:他不读书我有什么办法。我又问:他不读书,平时有什么表现?比如:经常上网熬夜?老师说:不会。经常脱课不做作业?老师说:不会。喜欢赌博打架斗殴。老师说:不会。长期生病?老师说:不会。那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说:不知道。我说:你去招生的时候说过,管理比同类学校严,成绩肯定不会低于同类学校。现在这样的教学成绩校长怎么给你开工资?老师说:我们的总收入由多个部分组成,招生任务、授课任务、班上的学生数、兼班主任或中层管理岗位,即是学生考100多分,只要愿意去读职业学校,我们老师还可以向××职业学校拿一份输送生员费。教学质量奖励也是总收入其中一项,但要通过三年努力才能兑现。时间很长,数额很小,而且很难。还不如多招一个学生、多兼一节课或一个职位,多向职业院校输送一个学生的收入来得快,我们承诺100%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老百姓叫考上大学,只要高考能考100多分,平时又没有不良记录,是能做到的,现在有些职业学校招生很困难。[OT_page]

试想,一个心理只想着钱,教育文化如此贫穷的老师,就是把象钱学森那样高智商的孩子交给他,他能教好吗?

同样的道理,一个校长如果缺乏“教育家精神”,就会把职位当成“官位”,把学校当成市场,遇到困难,总是埋怨环境、埋怨学生、埋怨老师、埋怨家长。这就是有些学校五年没有进步,十年没有能提升竞争力,三十年没有进入“市级示范、省级先进、全国知名”学校序列的原因之一。

三是好校长具有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为什么?因为,从社会发展需要看,经济解决今天的问题,科技解决明天的问题,教育解决后天的问题。从“与时俱进”这个词的出现,90年前却是浙江上虞中学的校训。孔子在上千年以前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改革家。竺可桢创新了“海纳百川”的教育理念,才使他办的浙江大学享有“东方剑桥”的美誉。魏书生的“民主科学”教育成了教育创新和开拓的典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贫穷得生活用水都要分配的甘肃会宁与时俱进,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没有通电、没有电灯就点蜡烛让孩子发奋读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第一个是清朝的安徽休宁),新中国第一个高考“状元县”,走了一条教育脱贫之路。[OT_page]

江苏洋思镇初中校长秦培元从1986年《教育法》实施开始,就产生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办学理念,主张老师先学后教,把一所镇办初中办成“中国第一初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课程要改革,崔其升校长就与时俱进萌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借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之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在全国有几百所课改联盟学校的校长。河北衡水中学校长张文茂乘高考改革之风,与时俱进,把衡水中学打造成河北省连续十四年无高考竞争对手的学校。安徽毛坦厂镇中学处在偏僻贫穷、交通落后的农村,但校长与时俱进,扬长避短,以高考上线量取胜,十年来,一个只有常住人口4000人的小镇,从2004年本科考生上线4000多人一直飚升,5000600070008000多,创造了“中国高考镇”的奇迹。

当然,教育不能以高考为目标,杭州市娃哈哈小学的办学条件比我们一小、二小、三小甚至乡镇中心小学差多了,升国旗、学生做操、课外活动只能在屋顶上。但他们却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方面成了全省小学的“领头雁”,承担着全省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培训任务,列入省级“领头雁”工程。

各位校长,教育奠基人生,教育安定民生。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意见和措施,720多个文字,篇幅不长,力度很大。我的理解是:<span "=""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黑体;">从素质教育入手进行高考制度改革,从课程设置入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从选拔制度入手进行用人机制改革,从校长职业化入手进行管理队伍改革,从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入手进行教师队伍改革,从以学生为主体入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改革政治课和语文课入手进行德育教育改革,从法制手段入手进行教育管理改革。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们都是好校长,面临现状,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要与时俱进,学校管理要向企业管理学习超前思维。比如,上世纪60年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技术,企业管理就是革新技术;70年代企业竞争的核实是管理,管理就是完善和细化各项制度;80年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营销;管理是千方百计促销;90年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品牌,管理就是创品牌;21世纪企业竞争的核心是文化,管理追求的目标是企业文化,尤其是企业诚信文化。近三十年,企业平均寿命是2.5年。近十年,一批大中型企业只要央视在“3.15”晚会或东方时空一曝光,一夜之间就垮下去,其主要原因都是缺乏企业诚信文化。我们的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为二十年、三十年后输送人才的事业,作为一个好校长务必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人们总认为,我们的教育输在没有考生考上北大清华,其实,更重要的是做教育的人没有危机感,必然缺乏竞争力。

问题二: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学校有什么标准?

第一,党和国家的标准: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标准对每一所学校都适用,但又好象没有哪一所学校能达到这个标准。一部份中国的儿童少年在中国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完成了十二年义务教育,出国了。今后能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家长的标准: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由于国际国内的特殊环境,先是抗美援朝,防止蒋介石反攻大陆,紧接着“三反”、“五反”、“大跃进”,抵抗“三年自然灾害”、“四清”、“文化大革命”人民群众思想比较简单,听党话、跟党走。生产方式很简单,就是落实上一级的生产计划和任务。生活方式简单,没有电视看,就是开开会、学学文件念念报纸。因此只要能上学就行,对什么是好学校没有标准。1977年恢复高考后至1996年,学生只要考上大中专院校,都是干部,都能分配,都有工作。家长对好学校的标准就是一个: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多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从1996年开始,出现了两个现象:一是分配到国营企业、商业、地方企业、商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面临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班上,没有工资,生活没有保障;二是国家加大了教育改革力度,由“两包”(包读书包分配)改“两自”(自费读书自主择业),同时加大了教育投入,集中教育资源建设了一批重点或实验小学、中学、大学(比如211工程、985工程等)学校,这个阶段,家长心中的好学校就是“重点学校”或者“实验学校”,因为重点学校或实验学校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一些,小孩子升入高一级学校比率相对高一些。[OT_page]

第三,校长追求的好学校。因为校长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教育文化、教育理念、教育规律的素质,对“好学校”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原则上以追求高升学率为“好学校”的标准。“应试教育”就是在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有的校长说,我也想把思品、艺术、体育课开齐开足,但没有老师、没有条件。我对校长的“托词”不敢苟同。我想,只要把文化 课程的分数降低一些,把思品、艺术、体育知识部份纳入升学考试内容中,校长都会想办法。不需要管理部门三令五申去下文件,去督查。

今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颁发四年了,教育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所好学校的教师是勤奋好学的。过去,老师的工作是传授知识。如今传授知识的渠道很多,老师也要与时俱进,做学生的榜样。老师的衣着、言行、举止、兴趣都是学生的榜样。只有喜欢读书、勤奋好学的老师才能教出勤奋好学的学生。教育是在发展的,老师的知识永远是不够用的。一个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告诉我,实际上真正能在工作上实用的还是高中学的知识。进了大学,纯粹为了拿毕业证而学,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由此可见,进入教师岗位后如果不能坚持勤奋好学,想把学生教好,想把学校办成“好学校”是不现实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科书大家是一样的,教学参与书也是一样的,考试命题试卷是一样的,而学生学习的结果差异很大,重要原因之一在教师。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有一个勤奋学习、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环境。一个好校长,想办一所好学校,一定要认认真真思考教师继续学习的问题,切实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一所好学校是不怕考试的。中国是非福利社会,又是人口大国,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是需要通过激烈竞争这个过程的,苏州公厕管理员、哈尔滨环卫工、福建某基层公安单位招洗菜工,因为是事业编,报名参加考试的都是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还有研究生。用人单位从中百里挑一,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竞争激烈。要进国有大企业,也很难。没有资金和人脉的资本积累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就更难。所以,要维护社会公平公正,考试是相对公平的竞争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考试,95%的老百姓子女要改变命运,不能没有考试,考试是没有权和钱的老百姓子女走进社会中上管理层的最有效通道,即是考不上,心里也平衡。现在的教育很矛盾,一方面追求公平公正,一方面埋怨考试教育。我们试想,如果能在媒体上宣传我们的“高考状元”,总比宣传那些“模特秀”、“星秀”更具有正能量。想想那些“秀”,一夜成名,有了名和利之后就没有了信仰,就吸毒、就赌博、就在男女生活上下功夫,即是孩子主谋了“轮奸案”,也要用钱请律师说成“轮流发生性关系”,以逃避法律的惩罚,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而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需要科学, “高考状元”毕竟需要从学前教育开始积累各学科的知识,需要十几年如一日的艰苦学习,而且成为“高考状元”的孩子与那些“秀”出来的人相比较,无论进入工、农、商、学、企、政、党哪个岗位,肯定更具有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实力,为什么媒体就不能宣传“高考状元”刻苦学习的精神,科学的学习方式,灵活的应考技巧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考试的态度是积极的,从教育改革二十多年的实践分析,高考由全国统一命题改为→分省命题→春夏两次考试→三加一或三加x考试→大学自主招生考试→校长推荐上大学(还是看考试分数)……一直都没有人说不用考试。所以说,要改革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命题和考试方法。试想,我们学校的一部分高级教师都是不上课或根本不会上课的,为什么?因为只要不考试,所有“学历”、“荣誉”、“论文”等一些软的条件,都能通过“钱”和“人”的渠道搞到,结果是高级教师工资待遇高,教学质量低。窥一斑而见全豹,不考试就有可能失去公平公正。所以,一个好老师、一个好校长、一所好学校是不怕考试的。考试,是成就名师、名校长、名校的通道之一。深圳中学李建国校长,原来是黄冈中学副校长,到深圳中学后,他带一个班,不和老师争好学生,平均分配学生。结果,三年后他这个班100%考上大学,深圳中学有名了,他也有名了。凡是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中成长的好老师、好校长、好学校都是不怕考试的,比如黄冈中学、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洋思中学、小学也一样,都在考试中显现出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我主张每年都要组织学科教师参加标准化考试,只有自己考了,才能找出学科中的重点和难点,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反思“课”应该怎么上,“书”应该怎么教,“考试”应该怎么应对。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体育课、艺术课、信息技术课上好了,都对学生的综合考试提高成绩十分有利,学生没有考好,恰恰是这些课都没有认真上,或者根本没上。[OT_page]

一所好学校要具有优美的校园文化。讲到校园文化,就联想到我们校长的教育文化底蕴。中小学校园文化我们是1999年提出来,2000年开始抓试点的。教育部是2005年、省教育厅是2006年行文开始抓校园文化的。十几年过去了,现在还在依靠“检查、评比、表彰”的办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在是遗憾。一个好校长,要办一所好学校,校园文化就是自觉行为。我们加大投入所注重的校园文化,都是可以复制和移植的。比如,制度上墙,名人名言上墙,花、草、树、亭、台、楼、阁等。既然是可以复制和移植的,学习价值就很小。我们要培育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比如:(1)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不仅仅学科考试成绩好,还要把每一学年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的荣誉,在各类媒体中发表的文字和图片作品,在家庭和社会中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故事精编成册,存放图书室等;(2)老师勤奋学习的精神,每一年都读了些什么书,教育理论的、文学的,所教学科领域名师的等,学习感悟已经发表了的和没有发表的,在教学中得到运用并被实践证明是提高了教学成绩的笔记,改造差生的笔记等精编成册,存放图书室;(3)学校里教学研究成果,学生取得进步的记录,学校三年六年几年发展和变化的记录,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记录,学校在一个区域内带动社会创建社会文明的记录等,精编成册存放图书室等。孔子与学生的对话笔记成了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宝典,苏霍娜林斯基的笔记成了“活的教育学”,魏书生的笔记成了新时期的“教育家”,我们的“记录”就是别人无法复制和移植的“校园文化”。有的人说,我没有值得记录的东西,那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你不是一个好校长,你管理的学校也不是一所好学校。

各位校长,由于互联网的功能,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时代正在孕育着人类第二次伟大的教育革命,教育教学改革暂未成功,校长仍需努力啊!

 

 

上一篇:正确认识三个关系 全力推进依法治国
下一篇: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