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家教指导 >

2011年教育偶发现象拷问什么是人民满意教育

发布时间:2014-11-19 18:25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杨彩霞:方老师,现在都在讲“办人民满意教育”,您有什么新的学习体会要讲?
方宗廷:好的。我今天就讲“2011教育偶发现象拷问什么是人民满意教育”:
 
2011年教育偶发现象拷问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奠基人生、教育安定民生。
今天在展望龙年教育大发展的同时,我们来谈一谈2011年偶发教育现象引起对教育的思考。
兔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发一周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绩斐然。总结经验是为了推进改革,反思问题是为了加快发展。
2011年偶发教育现象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呢?
先说“绿领巾”让学生和家长如何感到痛苦。
消息: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在2011年秋季开学后给部份学生佩戴“绿领巾”,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2011年10月21日表示:坚决反对……(《人民教育》2011.24)
我们清楚地记得,读小学一年级的那个“六一”儿童节,老师给我们佩戴的是“红领巾”,在入队教育时,老师说:“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然后宣誓,唱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一生立过两次誓言,一次是入队,一次是入党。所以不会忘记。
现在的教育改革总是会有很多“创新”,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组织全体师生轰轰烈烈的“告别百分制”大会,也是有一个“宣誓”的程序的。教育专家倡导新教师入伍也要象“入党”那样,有一个轰轰烈烈的“宣誓”仪式。还有的地方启动新课程改革也要开动员大会做类似“宣誓”的表态发言等等。但我不知道实验小学给小学生佩戴“绿领巾”是一个什么改革项目。经过认真学习才知道,实验学校在建队日这一天,先给50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当然,在眼下,学习成绩好也就代表思想品德好的学生佩戴“红领巾”,发放“红校服”。“校服”上还印上“××学校优秀生”的字样。另外40名学生由于学习成绩没有前50名学生好的原因,学习成绩又与思想品德联系在一起,还够不上佩戴“红领巾”、穿“红校服”的级别,实验学校就命名为“苗苗队员”。这“苗苗队员”就只能佩戴“绿领巾”。这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的小学生胸前就飘着“红”和“绿”两种不同颜色的“领巾”,人们一看就知道“绿领巾”是“差”学生。这学生受不了,这家长更受不了。过去只听说过戴“绿帽子”,但那是大人的事,现在戴“绿领巾”却是刚入学小孩的事。这样的素质教育实验,除了给孩子和家长更大的压力,甚至会恶化,又有多少意义呢?[Yao_page]
感谢新时代的媒体,把实验学校的“绿领巾”现象反映到国家最高教育部门,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2011年10月21日明确表示:坚决反对用“红领巾”和“绿领巾”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坏”的区别。当然,主管实验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已经收回和取消孩子们不情愿佩戴的“绿领巾”。
我们可以思考:有形的“绿领巾”和校服可以除去,可头脑中无形的学校教育=考试+分数的理念却是顽固的“幕后凶手”。
我们天天倡导的“尊重生命,以人为本”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但更重要的是落实在教育过程中,落实在对待学生的行为中。
我建议:认真学习教育法规和理论,要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育人”的具体行动中去。要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千方百计提高后4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实施公平教育,实现教学质量均衡发展。再不要出现把学生用“红、绿、黄”的颜色分成等级。
教育奠基人生、教育安定民生。我希望教育改革和创新不再伤害孩子和家长们。
二说“奥数”让学生和家长如何感到痛苦。如果说教育偶发现象是个别现象,但折射出来的教育问题即是普遍现象。比如:
西安市60多名小学生齐声将由市7个部门组成的“取缔奥数班”检查组人员往门外轰赶,拒绝检查组查处“奥数班”。紧接着,这些学生家长也闻讯赶来,含泪请求检查组在取消奥数班培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合理上“名校”的途径(《光明日报》2011.8.30)。
这就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一方面,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说孩子学习负担重,作业多、考试多,埋怨“奥数”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埋怨“应试教育”会考试不会做事、高分低能,呼吁政府改革教育;一方面又舍不得取消“奥数班”。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道理,有什么办法能解决。
首先,我们来看看奥数班是怎么来的?
奥数,全称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简称IMO)。是一项以数学为内容,以中学生为对象的国际性竞赛活动,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每年一次的国际数学奥赛,由国际数学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所有国家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了大学入学考试。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也是最高水平的中学生数学竞赛。教育专家说,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组织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教育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了“奥数”培训班。而且我国培养的首批参加国际奥数竞赛的学生被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免试录取。[Yao_page]
这样看来,奥数班的本意还是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的。如果我们的孩子对奥数没有特别的天赋,或者对尖端数学没有兴趣,不学就是了。即是由于我们的基础教育资源匮乏,国家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先建设一批重点学校,重点培养一批学有所长的特长生,也是有利于改革开放“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人才战略思想的。
但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功利”也进入了教育这块领地。一所优质学校成为“名校”能给老师、校长、当地政府带来相应的“功利”,并形成强大的利益链。为了这些“功利”、名校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不顾“就近上学”的教育法规,开始跨学区、跨县区、跨省区选择有一定学习天赋和较好学习基础的孩子入学。最初,是学校给这些“名生”许多优惠条件,比如,免缴学费+补贴生活费+奖学金。慢慢地“名校”越来越有“名”了,上门求学的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了,学校对来名校求学者的门槛也就越来越高了。比如:要求学生提供相应的竞赛证书,先是县级的,后来一路飙升,要求省级和国家级的证书。级别越高“名”校接受越快,给的优惠越多。“名”校产生的利益链越拉越长。比如,教辅用书,学校周边房屋出租,衣食生活市场消费,名师补课辅导、名校长外出讲学出版著作晋级晋职等。
不仅仅是学校,家长也一样,为孩子选择“名”校的欲望越来越强。对学校有相应制约权力的家长好办一些,有钱的家长通过几经辗转,也还是能办得到。问题是一些普通家长眼看孩子很有学习潜能,却进不了“名”校,产生懊恼。正在这些家长发愁的关键时刻,由于“功利”的引导,有人想到了办“奥数班”,家长和办班者双赢。不仅有“奥数班”,还有“奥美、奥音、奥体、奥外语、奥作文、奥化学、奥物理”等,一系列的“奥班”象春天的竹笋一样快速生长。这样,“奥数班”从数学就延伸到每一个学科,从高中延伸到初中、小学。就是小孩子想跨学区选择一所优质小学,在学前教育阶段也要考一些舞蹈、钢琴之类的证书,以做资本。当教育的“功利”掌控了教育的发展时,触动利益的教育改革当然就显得困难。比如:
从老师的利益出发,数学老师办了奥数班,50个学生报了名,语文和其他学科老师也办班,报名的学生少了,老师就不高兴。不高兴就对一些学生有情绪,带着情绪教学,自然课堂提问、个别辅导、推荐学生参加相关比赛活动、选班干部、评三好学生就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这个时候办“奥数班”已经偏离了培养“人才”的轨道,而偏向谋取“利益”轨道。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进行局部改革,比如控制办班人数、改革办班方式和办班课程计划、学生自主选择“奥班”等,肯定很困难。最好的改革是禁止办所有的“奥班”。但又出现了前面说的“教育机会公平问题”。所以,年年下文禁办“奥”班,年年都在办。
从家长的利益出发,如今大多数都是一个孩子,都指望孩子能上一所优质学校,而实际上由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校长的管理素质等原因,学校与学校之间质量的差距还是很大。而对教育对学校有相应制约权力和十分有钱的家长毕竟是个小群体,大部分普通家长的孩子还是指望通过少量的教育投入参加一个“奥数班”,把成绩提高一些或者运气好能拿到一个更高级别的“奥数证书”,以提高进“名”校(园、所)的竞争实力。
所以会出现“60多名学生齐声轰赶检查组,家长含泪呼吁公平合理进名校”的场景,这实际上是当今所有家长的呼吁。[Yao_page]
我建议:基础教育取消奥数班的前提是:一是坚决取消优质学校跨学区招收“优质”生源。二是政府允许优质学校可以代管(含校长、师生、财力)一所或几所处于发展中的薄弱学校。三是加大对薄弱学校“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方面“投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更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区域内公平、均衡、和谐发展。
三说课堂改革如何让学生和家长感到痛苦。教育必须改革才能发展,管理必须创新才能提高质量。但是怎么改,怎么创新,是个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比如:
2011年秋季开学后,国家广播电台发起讨论一封学生家长投诉信。信的内容是投诉上小学的孩子就读的学校为什么把“课间十分钟变成室内十分钟”。说具体一些就是学校规定“课间十分钟不允许学生到操场活动,不允许在教室外的走廊跑跳打闹,不允许大声喧哗,只能在教室里安静地呆着。”孩子回家后抱怨这个课间“十分钟”十分“憋屈”。
凡是经历过小学、中学学习的人都认为有些荒谬,因为几十年来课间十分钟,一直是国家教学计划中的一部份。其意义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四十分”钟后放松一下,这个安排是十分科学的,怎么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呢?
当听了学校的解释后,才知道该学生家长投诉情况属实。学校说,全校上千名学生,如果在课间十分钟这段时间内活动,学生稠密度非常大,存在踩踏、搡挤等重大安全隐患。所以,要求不上厕所的学生只能在教室内静静地呆着。反正十分钟时间很短,马上又要上课。
原本应该让孩子放松心情、嬉笑玩闹的课间十分钟,变成了在教室内发呆、写作业的十分钟。
原本应该充满笑声、喊声、歌声的校园,变得寂寥无声;
五十几个学生(大班级还更多)被束缚在几十平方米的小小教室中,无聊地打发着“课间十分钟”。这种日子一天可以、两天可以,熬一个星期也能坚持下去,如果月月年年都这样,正值活泼好动年龄段的小学生,如何受得了?这与“笼子里的鸟”有多少区别?
人们在“笼子里养鸟”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满足养鸟人的欣赏需求,为了个人的需求而扼杀了鸟儿飞翔的天性和能力。
小孩子的心灵本来和鸟一样也有十分强烈的飞翔愿望,他们在40分钟的学习之后,不仅仅是上厕所排泄的需要,更需要走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活动全身筋骨,需要亲近自然,释放跑、跳、玩、闹的天性。
学校是以安全为理由,课间十分钟把孩子集中在教室里,管理可能更方便些,磕磕碰碰的安全事故可能会少些,学生又需要课间十分钟能自由呼吸新鲜空气、活动筋骨,这矛盾怎么解决呢?
我认为,学校要做的不是以安全为借口把学生一“关”了之。我建议:
1、学校要通过创新安全教育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安全事故防范意识和措施,安全事故自我救助意识和技能、意外安全事故紧急处理意识和知识。比如,国家安监总局、中国教育卫视用唱《安全歌》的方式创新安全教育,让师生把安全唱在嘴里,记在心里,带进家里,传入社会,警钟长鸣,就值得推广。
2、家长和社会要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学校明知违背教育教学的管理原则,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就是因为有的家长为了孩子的一点磕磕碰碰与老师和学校吵闹不休,就是因为一旦学校发生了一点安全事故,社会媒体不问原因,不帮助解释,不指导家长和相关部门妥善处理,而是立即“炒作”。只要我们给教师、学校、教育足够的勇气,学校肯定有办法把安全教育做好,肯定会把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们。
四说会读书考试成绩好的孩子为什么会带给家长痛苦。什么是好教育?通常总认为考分高升学率高就是好教育。什么是好学生?通常总认为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好大学,甚至能考出国留学就是好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一看2011年大学生偶发现象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Yao_page]
2011年4月22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又被处决。为什么?罪名是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倒人后,下车发现被撞的人还没死,只怕被撞的人认出自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于是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听到法庭上对药家鑫的宣判,仿佛又看到了2004年6月24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杀害4名同学被处以死刑的场景。
2011年4月1日晚上8:30时,又一名留学日本的留学生汪(晶晶)从日本乘飞机回到上海浦东机场,把在机场迎接儿子的母亲顾大姐用水果刀捅了八九刀,胃和肝都被捅破,使母亲一度出现生命危险。为什么?理由是儿子责怪母亲没有及时寄钱给他。
2011年10月24日,北大硕士生廖某100来天(4—8月)时间里七次殴打母亲,骂母亲是猪。又把从农村来为母亲讨说法的59岁的义亲打成多处致伤。
2011年10月26日央视《看见》栏目请中国年龄最小的(16岁)被视为神童、天才的张(炘炀)博士做客。这位小博士面对央视采访说的一段话轰动社会:“……我博士出来,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又有用吗?……”并要求以工薪为生活基础的父母全额为他在北京买房。父母惊呆了。
我们应该反思教育,这些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都是优秀的,都是人们心中的“好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尽管这是偶发现象,但事故的背后是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深层次问题。
最后,告诉大家,为了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清华大学2011年10月8日公布的“新百年计划”有新的内容: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所有中学可以推荐一名考生,资格确认后可降低30—60分予以录取。
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自主招生中面向江浙沪三地推出“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凡是在高中阶段获得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或以上)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向上海交大申请、报名。从制度上突破了大学以高考分为唯一标准的录取方式。
2012年1月8日已从300多名申请学生中确定82名学生参加答辩、面试、特色测试。如果通过测试,只要高考成绩上了一本线就能录取。
教育奠基人生,教育安定民生。改革教育是国家的事,教育改革是大家的事,希望大家都来关注教育改革,参与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就一定能充满阳光。
欢迎大家参加下一期《教育百言堂》。
再见!
  

上一篇:做研究型的老师
下一篇:听美国教育部长给我们上课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