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家教指导 >

听美国教育部长给我们上课

发布时间:2014-11-21 18:26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杨彩霞:方老师,好长时间没有跟家长交流了,有新的家教知识与家长交流吗?
方宗廷:好的。我请家长听一听美国教育部长给我们上的课:



听美国教育部长给我们上课

教育奠基人生、教育安定民生。
今天,我们来听一听美国教育部副部长埃德华多·奥乔亚给我们上的一堂课:
2011年,有一个美国华裔女人(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在美国蹿红,她的风头超过了美国总统奥巴马。这位女人是谁?……(蔡美儿!)
对!就是她,蔡美儿。她既不在政界竞选,也不在商界打拼,凭什么蹿红呢?……(她是“虎妈”!)
对!她是“虎妈”!。她写了一本书,叫《虎妈战歌》,美国《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都对她进行报道。她不仅在美国蹿红,而且成了世界有争议的人物。这本《虎妈战歌》写了什么内容呢?……(家庭教育)。
对!就是家庭教育。就是介绍自己如何以中国传统式(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严厉严酷高压手段)的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简单一些说,就是给女儿立下了“十个不准”的规矩,并把女儿送进了美国名牌大学——耶鲁大学。
哪十个不准呢?
1、不准在外过夜;
2、不准参加玩伴聚会;
3、不准参加校园演出;
4、不准抱怨不能参加校园演出;
5、不准玩电脑游戏或看电视;
6、不准擅自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7、不准任何一门功课低于“A”(就是最好成绩);
8、不准除体育与话剧以外的科目拿不到第一;
9、不准练习钢琴和手提琴以外的乐器;
10、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并坚决执行“十不准”的家规。
当女儿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骂女儿是垃圾,强行要求女儿每科成绩都拿A。虎妈自己说,通过这种严厉的方式,她把女儿送进了耶鲁大学。
虎妈说的“中国式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挑战了让孩子自由学习的美国式的传统教育方法。到底是哪种教育方法更适应孩子成长?一时间,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在美国兴起。
奥乔亚,作为美国教育部副部长,同时也是一个普通孩子的父亲,给我们上了这样一堂课。他说:
尽管我本人从小也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但还是认为“虎妈”式的教育有可能会物极必反,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并以儿子的同学(印度移民)举例说明,这位同学因不堪忍受家庭施加给她的压力,让父母活活逼得自杀了。
同时,奥乔亚副部长认为,中国人一向推崇的纯美式教育,并非中国人想象的那么美好,也有他的问题。部长说,我们给孩子太多的鼓励,不论孩子做得好或不好都能受到赞扬。等孩子进了大学就发现,孩子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自我感觉非常好。而实际上大都是眼高手低、做的不如想的多。部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先了解孩子与生俱来的兴趣和长处,循循善诱地灌输给孩子努力奋斗的观念,要让孩子知道,想赢得别人的赞扬,就要做出值得别人赞扬的事。
奥乔亚副部长把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做了一个比较:
一是从学生个体比较。奥乔亚部长说:中国的孩子进大学需要考,美国的孩子进大学不用高考。
在中国,每年一次的高考成为决定孩子一生的“独木桥”,中国孩子寒窗苦读十二年的目的就是为了两天的高考。以2011年为例,中国有933万人报考,招生计划是675万,有27.7%的学生肯定不能被大学录取。这些学生有的会选择复读至少一年,有的永远和大学校园失之交臂。
相比之下,在美国,高校录取学生并非通过一次性考试。而是由大学对高中学生递交的一整套入学申请材料进行综合审核。申请材料包括:学术成绩(含平时成绩、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成绩和班级名次等)、课外活动(含科研、文艺、社区服务、竞赛得奖等)、个性展示(含个人陈述、老师推荐信、面试等)。而且一个学生可以向多所高校递交申请材料,达到双向选择的目的,避免“复读”的命运。
奥乔亚副部长说,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通过一次性考试进行高校录取,优势是:高效率,低成本。问题是有些很有潜力的孩子就这一次考试只差一分,一辈子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这是不公平的,也许因为考试这天身体不舒服,就改变了自己上大学的命运。这些孩子如果换一个环境可能会表现得很出色。美国的录取方式优势是灵活,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的机会。从国家利益来说,充分地利用了人才资源。问题是投入大,效率偏低,每年从3月开始一直持续半年都在审核学生的申请材料,有些学生把申请材料投给几所大学,就有可能被多所大学录取。而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所大学报到,大学的招生计划没有保障。学生转学,换专业的机会多,也给大学的管理浪费很多的人力资源。
二是从国家办大学的目的来比较。奥乔亚副部长说:
目前中国服务于不同宗旨的学校还是太少。比如,中国目前的2200多所普通高校,基本上都把课程开齐了,一个本科生学的知识都差不多,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什么个性,学生没有个性,学校也就没有个性了。只有清华、北大等十几所大学有一定影响力。所以,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家长也分不清哪所大学好。高等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千人一面,学校千校一律。还有目前中国的民办大学,从数量上看只有658所,仅占全国普通学校的28.2%,还包括扩招建起来的三本独立学院,在校学生数446.14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学生数的20.8%。而且教育质量总体偏低,由于运营资金除了投资者的资金外,主要依赖于学生缴纳的学费及住宿费,增加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原因,社会形像欠佳、社会认可度较低。
与美国相比较,美国有2600多所私立高校(据美国《高等教育编写》统计是2386个),占全美国高校的60.8%,而且都是服务宗旨不同的学校。也举了两个例子,一种是非营利性质的私立学校,是为了宗教信仰而创立的学校,学校经费来源一是依靠学费,二是依靠校友捐款。另一种是营利性的私立学校,他的发展依靠拥有独立的董事会,一是宏观上把握学校的运行,二是为学校筹集资金,包括争取国家和政府对私立学校的拨款、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帮助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也能够去私立学校就读。这样,对孩子们接受高等教育就比较公平。
前面说到服务宗旨不同的学校,奥乔亚副部长还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社区大学。社区大学与哈佛、麻省理工等综合大学是有明显区别的: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学十分强调科研,侧重研究和解决国家、社会、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社区大学办学宗旨则十分强调工作能力,总是在美国新的职业产生的第一时间设计新的课程和专业,从而保证该领域人才的供给。他们向学习成绩不理想的高中毕业生敞开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门,给了美国学生“第二次机会”,成了美国教育的支柱。所以社区大学所接纳的生源比任何高等院校都要多。
奥乔亚副部长还就两个国家的教育投入做了比较:
2011年中国在教育方面的中央财政支出为720亿元,仅占40万亿元GDP的不到0.02%。而美国联邦政府2011年为教育拨款1500亿美元,预计占GDP的1%。两国的教育投入相差五倍以上。
在讲到2003年北京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和2011年复旦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艰难时,奥乔亚讲了一个美国著名的8所常春藤联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学院”的故事:
美国建国之初也面临同样的问题。1816年6月27日,新罕布什尔州通过法律将达特茅斯学院转为公立大学,由州长威廉·普卢默和州政府选派的监事会管理。这条法律引起了达特茅斯学院董事会强烈不满,董事会立刻向法院起诉新罕布什尔州议会擅自订立法律,未经正当程序就剥夺了达特茅斯学院财产的权利。经过漫长时间的诉讼,最终在联邦最高法院获得了支持。达特茅斯学院的胜诉成为美国大学自治发展的坚强法律后盾,自此至今,美国的高校和政府都是完全互相独立的。那政府对教育还有作用吗?有!联邦政府对高校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奖学金和助学贷款。2011年联邦政府就提供给各大院校包括奖学金、助学贷款在内1500亿美元。政府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保证教学质量。政府不直接介入学校管理,但必须在全国多家评定机构中挑选和雇用专门的评定机构对学校进行审核。评定机构与学校没有利益关系,只对政府负责、评估工作独立、评估结果真实,并在相应媒体公布评估结果和大学的排名,政府根据评估结果拨款而不是学生数。一所学校如果想从政府获得资金,就必须通过评定机构的审核。美国大学自身也把质量摆在第一位。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雪莉·蒂尔曼就说:我们坚持10-15人的小班导修制度、坚持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和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坚持不搞扩招、坚持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地位。中国政府对教育质量的评估是委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去组织,因为评估结果直接关系到教育管理部门自身的政绩和“面子”,评估的结果尽挑好的说事,说到不足一是淡化、圆滑,二是强调客观原因。给人一种“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都是一个人”的感觉。评估结果对学校不会形成压力。中国的学校只要有点名气,就盖大楼,就搞扩招。钱是多了一些,学校的地位就下降了。
教育奠基人生、教育安定民生。听了奥乔亚副部长的课,我们有什么感想呢?
(2011.中国经济周刊)
  

上一篇:2011年教育偶发现象拷问什么是人民满意教育
下一篇:向雷锋同志学习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