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家教指导 >

做研究型的老师

发布时间:2012-11-29 18:24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杨彩霞:方老师,新学期又过去了快一个月,您和老师说些什么呢?
方宗廷:好的。就讲“怎样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吧:
 
今天,我们来讨论如何“做研究型的老师”,我先发言。一、什么是研究;二、为什么要做研究型的老师;三、研究什么;四、怎样研究。
一、关于什么是研究
什么是研究?比如说,我手上拿的是一本什么书?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研究吗?不需要,这一本书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一年级的学生读懂、读好、会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呢?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分析和思考,这本书的内容有多深,知识量有多少,适应哪个年龄阶段的小孩子学习,我们老师每天讲多少知识比较合适,用什么方法讲才能让小孩子有学习兴趣……等一些问题,然后做出决定。这个分析和思考并做决定的过程就是研究。通俗地说,研究就是深入地探求。
二、关于为什么要做研究型的老师
为什么要做研究型的老师呢?我认为:一是教师这个职业的需要,二是学生求知的需要。
先讲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这个职业与其它职业的根本区别就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是有思想、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的工作不是教“人”变成“机器”或“产品”,然后任由人来拆卸、组装、标价、销售,而是教“人”变得比老师本身的“思想更丰富、理想更远大、追求更卓越”,超越老师,超越历史,超越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成为研究型的老师。
再讲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毕竟是孩子,正是身心都需要得到健康发展的阶段。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身体也比较稚嫩,就像一颗小苗,变化很快很大。面对复杂的社会,无穷尽的知识他们需要从中吸取生存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老师给他们阳光和水份,什么时候给,哪个阶段给多少,都需要因人而异,这就需要分析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成为研究型的老师。
三、关于研究什么
老师要研究什么?
第一研究自己,第二研究学生,第三研究教育,第四研究教材,第五研究教法。
(一)关于研究自己。为什么要研究自己呢?我们每一个老师至少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教育:启蒙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高等教育。年纪稍大一点的还经历了学校毕业后的社会教育。我们来回忆一下,哪一个阶段的教育让我们受益更大?为什么?家庭和学校哪一个教育环境让我们受益更大?为什么?哪个学段哪些学科的老师让我们受益更大?为什么?我们和班上的同学相比较,哪个发展更快,更接近自己学生时代的理想?为什么?我们在自己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哪些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更适合自己?为什么?面对考试我们曾经怕过吗?为什么?我们只有深层次的研究自己,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教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关于研究学生。为什么要研究学生?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共同规律:十四或十五个月开口说话,约三岁左右具备最基本的运用母语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到了6—12岁、12—18岁时期,心理结构、语言基础、认知能力的差异就十分明显。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教育专家顾泠沅研究十年,外国专家布卢姆研究了四十年,结论相同:主要不是遗传差异,而是受教育环境(幼儿园、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差异。启蒙期的教育真正重要的不是语文、数学、英语等知识教育,而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交往能力。成长的第一个关键时期是小学3—5年级,自我意识开始成长时期。第二个关键期是初中1—2年级,思维发展快,可塑性特别大。从另一意义上说,学生是老师生存的基础,如果学生什么都会了,就不叫学生,没有学生这个载体,就没有老师这个职业,与“没有夜晚就没有白天”同一道理。所以,崔其升校长会把学生当作恩人,尊重学生,敬重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厌学”“辍学”。学生又是老师的竞争对手,如果所教的学生不能达到“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境界,老师就失败了,至少不能算是好老师,就要被这个职业“淘汰”。再说一个班五十个学生,相似的外型也许有,但很难找到(即是双胞胎)两个性格、心态、承受能力、天赋一模一样的人。如果我们都用一把尺子(60分、80分、100分)衡量五十个学生,一种方法组织教学,势必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下”,很难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所以,研究学生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研究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和学一致。只有研究学生,才知道学生喜欢和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比如,我调查和研究的20个学生给好老师定的标准是:1、不应偏向女孩子。2、下课铃一响,就让我们出去玩。3、春游上哪儿去,先问问学生。4、学生犯了错请家长,我们干了好事也应该跟家长说一说。5、能跟学生聊天。6、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7、注意自己的外表(头发、衣服)。8、应当控制自己的情绪。9、学生参加各种比赛,老师应当在场鼓励加油。10、课间十分钟,老师应当看看学生们爱玩什么。
(三)关于研究教育。我们的职业是教师,我们的工作是做教育。很多老师做了一辈子教师,还不知道什么是教育,只做了一件事:教孩子读书→做题→考试→拿分。所以教师一定要研究教育,做不出高深的学问不要紧,但一定要弄懂教育常识问题。
1、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引导和指导。《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好人或坏人,聪明或愚钝之区分,都是先会哭后会笑。只是“人”在慢慢地成长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变大了,这就是教育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善良的教育引导和指导人们从“善”,贪婪和凶暴的教育引导和指导人们从“恶”。当然,这个教育不单指学校教育,是指“人”接受教育的全过程,比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从个人接受教育的经历说,又叫“启蒙教育(含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终身教育”。从学校教育的性质区分还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2、我国教育的伟大成就是什么?
我国教育的伟大成就是:已经从一个文盲充斥的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3、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4、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的主要工作:一是普及。就是延长受教育的年限,比如义务教育由九年延伸为十三年(学前一年,高中三年),建立和完善终身学习的教育机制,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二是提高。就是培养一批杰出人才。
5、我们中小学教师承担的工作任务是什么?
我们的任务是:把基础教育抓好。
6、什么是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就是为人的一生发展打基础的,带有基础性、全面性的教育。
7、什么是学校教育?从老师的职业需要,主要是研究学校教育。什么是学校?学校是“第一次教育革命”的成果。
欧洲18世纪后半页出现了由校园、课程、教材、职业教师、课堂教学、考试等主要元素组成的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称为“第一次教育革命”。从此,就出现了“学校教育”的概念。学校教育的活动就是把旧有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儿童、少年和青年。
8、教育的本意是什么?本意是让人发展。教育即生长、成长。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孩子学会担当责任(自身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
9、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学校教育环境?实际上,我们的学校教育是一个技能培训班。培训的过程是让学生听课、做题。培训的目标是鼓励学生考试,拿分。培训的方式是“淘汰赛”,分数高就是成绩好,可以进好班、快班,可以坐在教室前面几排,可以是“三好学生”,可以升级升学,分数低就是成绩不好,就只能到差班、慢班,就必须往教室后面几排坐,就得不到表扬和奖励,而要接受批评,升级升学行为过程中就要被“淘汰”。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能健康地发展。(举例:14岁的任继勇是宁夏泾源县一所普通中学初三的学生,听说教育局有一个文件,要从初三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中保送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市重点中学去上学。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任继勇,为了能上重点中学,在另外两名“竞争对手”的同学饭里下了老鼠药毒死他们。当然,不仅没有争取到保送名额,还受到法律制裁<2009.3.12大都市报>)。应试教育环境的存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穷人太多。穷人家的孩子拼命读书从来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改变命运。
10、什么是教育质量?到2010年底,国家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内涵没有清晰的界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或指标体系尚未构建。所以,素质教育推行了二十多年,如同中国经济崇拜GDP,中国教育崇拜升学率。尽管国家至今还没有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正式标准,但我体会到:从培养孩子学会担当责任的教育目标说,西南农学院培养出袁隆平这样能担当社会责任的(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学生,即是考试成绩分数在班上排中下游(英文93、国文64、植物学65、地质学80、气象学84、普通化学60、农业概论88),也是最好的质量。还有浙江嘉兴学院的学生完全自发自愿而秘密地以“班级”“寝室”的名义为湘西凤凰县大门山村、好友村等十几所学校上百名贫困儿童进行募捐的“爱心接力棒”一届一届往下传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质量。南开中学从来不加班加点,按常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不给学生加重负担,先后培养出两任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温家宝),两位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朱光亚),三十三位院士,五十七位中外著名科学家……应该是最好的质量。沈阳市皇姑区宁山路小学冯凝老师班上已有75名学生,她接受了第76名因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成绩不太好、厌学情绪很强烈而转学过来的朗朗。为了让朗朗学好钢琴,冯老师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为他专门设计了一套允许迟到、早退,允许不做家庭作业、落下的课程加强课外辅导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尽管当时受到学校、班上的同学、搭班的同事、学校门卫的强烈反对),鼓励朗朗实现“钢琴家”的梦想,应该是最好的质量。(她的另一个学生赵雨会,2007年4月在美国参加初升高的中考,满分是1000分,她考了997分,成了美国的中考状元,总统给她授奖)。
我理想中的教育质量是:就老师而言,把孩子培养成能担当责任的合格公民。即:能够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主动地设计人生;能够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习惯、方法、意志、理想;能够独立思考、追求真理;能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对国家、对民族负责。就地方政府而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均衡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11、什么是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对由“老师、学生、课堂、教材”等组成的教学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质量”呈现的方式通常是考试成绩(分数)。过去教育资源匮乏,教育不能普及,小升初、初升高、高中考大学都注重利用考试分数进行“选拔”,考试成绩(分数)的功能无限扩大,导致以分数为标准、以考试为手段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更高一级学校的“应试教育”产生。
12、什么叫“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就是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学的目标就是应对考试。很多不考的知识学科和课程就成了“副科、副课”,不受重视甚至不给学生配教科书、不开设课程。
13、什么叫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表述: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素质教育提出来二十年了,它是一个思想,实施素质教育却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全党全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用人用工制度和办学机制的改革以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营造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等。但是,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变成行动,学校教育要率先改革。
14、学校教育改什么?
学校教育改课程、改教材、改课堂、改管理、改班级、改老师。
课程和教材改革是教育部的责任。副部长陈小娅说:“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人民教育》2010.5)。”二十年来,素质教育还是一种思想、一段文字,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素质教育具体怎么抓、抓什么。所以,从2001年开始的新课改实验,教育部已三次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大家一定要学好和吃透新的课程标准。
改课堂、改管理、改班级、改老师就是我们的责任了。我把浅显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交流。
A. 关于改课堂。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一般使用三种教学方式:一是照本宣科,二是有问有答,三是师生对话。究竟用哪一种方式好?
照本宣科以老师讲为基础,优势是运用恰当,可以向学生直接传送大量的信息。劣势是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形成“满堂灌”,老师讲得多,讲得辛苦,学生接受少。实际上学生容易模仿的是老师的行为,而不是说教。
一问一答以老师主动提问为主,优势是适合刚学过的知识以及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劣势是运用得不好,会有咄咄逼人之势,让学生噤若寒蝉,使课堂变得严肃。
师生对话以平等学习为主,优势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能鼓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课堂互动多,兴趣就多;交流多,人的思路就宽。劣势是如果控制不好,有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对话的授课方式,要学习央视主持人,始终掌握主动。
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育更直观。优势是学生由听老师用语言授课转入耳、眼并用接受图文并茂的知识和信息,更直观更易启发思维。劣势是如果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滥用动画,滥用声响,文字图片满眼,学生看不完、听不好、记不全,学生对知识点的注意力减弱,思维扩散弱化,丰富的图像视频使想像力和分析能力降低。新课程需要的不是学生适应老师的课堂,而是老师适应学生发展的课堂。
B. 关于改管理。我这个管理是指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传统的好课是:课前把一切都设计好,课堂上每一个提问都能得到学生正确的答案,上课的程序全部完成正好下课铃声响,中间不会出现也不能出现老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就像舞台上表演一样,几乎每一堂“公开课”、“示范课”都是这样。但问题是上“公开课”的老师在“平常课”也不能这样做,听课的老师听了以后回到自己的课堂上也不能这样做。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反复训练学生参加表演式的“公开课”。现在要改变传统的课堂管理,不以一节课为评价标准,要以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为评价标准。不以课堂上学生整齐划一的标准式回答问题为评价标准,要以课堂上有没有创新的提问和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意见的争论为评价标准。比如杜朗口语文老师徐立峰,尝试采用“单元教学”模式,一册教材20天至一个月就全部上完,剩下的时间就是组织学生“大阅读”和“大写作”。数学老师徐利的数学单元教学模式,就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他和学校的几位数学老师到香港去上“公开课”,引起香港教育界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和改革热潮。现在,杜朗口的课堂改革已形成“全国加盟、搂抱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黄埔军校”。
C. 关于改老师。课程改了,教材改了,课堂改了,老师要不要改?肯定要改。怎么改?
1、老师要由职业型改事业型。老师作为职业,是以挣钱谋生养家糊口成家立业为目的,钱的“量”与老师的工作“量”联系密切。所以“跳槽”的老师多半都是“奔钱”而去。在目前国家能确保教师有稳定的待遇前提下,如果教师能由职业型转为事业型,学校教育将会出现一个重大转折。马克思一生十分贫穷,但为了完成《资本论》和他的事业,不遗余力地工作;毛泽东上井岗山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来就没有要求国民政府给他多少钱;方志敏、杨靖宇即使啃树皮、嚼草根充饥也要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从来就不会想别人会给他多少钱;年轻的骨干教师雷小华(江西罗湖中学)2009年12月30日上午第三节英语课倒在讲台上(抢救无效)并不为了钱,中途醒过来一次说了一句话“我下午还有课”。这就是追求事业的力量。
2、老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型。“教书匠”的工作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教育家”的工作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会学习超越老师、学会生活超越自我、学会创新超越时代”的人。
3、关于改老师,实际上是让老师回到“原生态”,老师的责任是什么?老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孩子编织梦想。像冯凝老师(小学校长)那样,能使学生都做梦的老师是神圣的,能使老师做梦的校长是智慧的。当生活没有梦想,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
如果一个老师在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的时候,一定要用“奖金”才能调动教学积极性,那样的老师是“商业型”的,那样的教学是被动的,那样的教学质量是“临时现象”,那样的学校是走不远的,那样的教育教学管理者是低智慧的。“奖励”是必要的,但“奖励”≠“功利”,“奖励”不是竞争和追求的目标,“奖励”是社会和组织对老师在自然状态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所做工作的认定,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引导力”,也是弘扬高尚的精神、优秀的文化、先进的生产力的“引导力”。像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放弃在中心小学工作主动到“天梯小学”当老师十九年,把一个文盲村建设成文化村、文明村,就没有也不是“奖金”的作用,是教师这个职业的良知和责任心的作用,虽然他们的学生没有考上北大、清华,但是对教育所作的贡献不会小。
如果老师是有教育家的梦想的,教学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比如,高中一堂化学实验课上,由于课前有一名学生把老师准备好了的氨气瓶塞子打开,氨气跑光了,在实验过程中本应该出现的实验现象——红色“喷泉”并没有出现,课堂上的学生由聚精会神转为“叽叽喳喳”。教了十几年的化学课,化学教学实验的成功率是100%。这次却没有成功,在课堂上就显得十分尴尬,十分紧张,额头冒汗。怎么办?有两个选择:一是把那个打开氨气瓶塞子的学生“揪”出来“臭骂”一顿,这样就浪费了一节课的时间,对全班同学就不公平。二是放弃原来的备课计划,马上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新问题:今天的实验为什么没有成功?实验不成功还有其它可能吗?实验要出现红色“喷泉”原理是什么?装置和仪器要注意哪些问题?这项实验体现氨气哪些方面的问题?实验过程对气体和试剂有什么样的要求?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又使课堂上学生由“叽叽喳喳”转入思考和关注。老师在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又一次搜集氨气做好实验准备,重新再实验,美丽的红色“喷泉”出现了。第一次实验没有成功→课堂十分被动老师十分尴尬→及时因势利导→课堂由被动变主动。
谷莉莉也是有教育家梦想的体育老师。学校场地小,没有运动场,大型体操也没法练,没有篮球架,没有乒乓球活动室,小型体育课也没法上,应该是学校的问题。谷莉莉可不这样想,学生没有体育课,教育就“不健康”。于是发动学生拣三根鸡尾巴毛每人做一个毽子,每人用废材料搓一根绳子,自己根据《健康》书上的原理,研究出一套以点、按、揉、搓、捏手法为主的健身放松操(人们的手指活动相似于脑部训练,对各器官系统均有调整作用,手指持续屈伸,手运动区血液量可增30%,手感区血液量可增17%,手指的运动可强身益智),因地制宜认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香港教育总署官员(2002年)到谷莉莉工作的学校参观学习,把“手指操”向全香港学校推广。谷莉莉编的“踢毽子”舞、“跳绳”操也上了卫视予以宣传推广。谷莉莉说,体育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副课”,它有传承体育文化的功能,也是艺术和德育相结合教学创新的平台,还能在教学中实现“练体与练心相结合、育体与育智相结合、兴趣习惯与知识技能相结合、学习成绩与学科能力相结合”的目标。
D. 关于改班级。我知道杜朗口学校的教室四面都有黑板,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我到黑龙江农村学校去学习,他们的课桌是“棱”形的,六个面,一个面一个学生,一个学生一台电脑,如果要讨论问题,中间还可以转动,学生不用站起来,就把问题或答案传过去传过来了。我想这还是改课堂。班级怎么改?我们有自己的教育环境,必须结合实际。就像素质教育,芬兰搞得好,但我们学不到。因为芬兰的人均GDP、社会高度发达程度、教师水平至少要超过我们二十年。而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社会又处在转型期,人们现实的、近乎功利的甚至非理性的要求还很多,尽管教育的发展可以适度超前,但不可能逾越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制约。所以我想,在现阶段的班级应该:一是不再以考试成绩安排重点班和普通班,而以学生发展的兴趣安排文化学习班或艺术学习班,或技能训练班,能考大学的就考大学,不能考大学的就多学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至少学生在学校里不会感觉到痛苦,不会厌学。这样做,所有的课都是主课,所有的老师都是主课老师,每一节课都必须认认真真上好,都应有评价标准、有成果。二是班干部的安排不再以老师安排为主,而要告诉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自荐,只要学生有勇气想当,都应该鼓励;不再限于班长组长,还可以拓展安排学科代表;不再搞一学期的“终身制”,要灵活安排,当不好也不要紧,锻炼一个月也是好的;不再让班干部默默无闻,要持证挂牌上“岗”。不再以书面作业为主,要像美国小学的家庭作业那样:“组织一次家庭旅游,由你当导游当领队,请写出周末一家人的旅游计划”,让家长参与到“作业”中来。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比如把茅台酒、啤酒、韶兴老酒、葡萄酒、糯米酒放在一起,论价格谁高“茅台摆第一”,论低酒精度“糯米酒摆第一”,让不会喝酒的女士选“葡萄酒摆第一”,让不会喝烈性酒的人选“啤酒摆第一”,让绍兴人做家乡酒广告“绍兴老酒摆第一”,从不同角度看学生,人人都有“第一”的可能。),不要吝惜表扬和鼓励。
(四)关于研究教材。教材是国家统一编写的,我们研究的目的是弄懂它、熟悉它。中国有句俗话,熟能生巧。把教材研究透了,做到一册书“心中有数”,就能“统领全局”,就不需要一个课时一个课时地去抄写(参考书上的)教案。再说教材也有错误,比如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就发现了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教学研究部合编的地理教科书、填充图册、教学参考书、电教教材都“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的错误,而且错了十四年,试卷的“标准答案”也是错的。开学前的教师培训班,最好是学习教材,做一遍教科书上的作业题,交流一下对教科书内容编排和应对考试知识点的认识,比请一些所谓的“专家”讲课更有实际意义。
(五)关于研究教法。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应该说“教无定法”,同样一个课堂内容即是优秀老师的优秀教案,也不能适应所有的学生和课堂。有人以老师讲解为主能达到教学目的,有人以师生对话为主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主要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方法、思想的了解。我主张以年级为单位,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单元由一个老师为主要“备课员”,备好课大家讨论,资源共享。下一个单元又由另一个老师负责,以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反思和辅导有个性的学生。
四、怎样研究
我的思考是:勤于反思,反思就是研究。勤于交流、交流就是最好的研究。
(一)关于勤于反思
1、什么叫反思?我指的是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教学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什么叫教学经验?就是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3、为什么要反思?一个教师一辈子写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4、教学反思反思什么?
(1)反思自己的成功做法
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例如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独到而有特色的小实验、有益的启示、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如其分的多媒体应用,等等。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把握教材内容,并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设计教学环节,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2)反思失败、失误之处
任何人的教学总会有不足之处,即便教师再熟悉教材、学生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也会在课堂上出现许多课前估计不到的情况,如表达不清、处理欠当、方法陈旧、演示失败等。如果教师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反思中,然后进行认真分析、思考,这样做一定能促进今后的教学,为以后的科学研究积累资料。
(3)反思课堂灵感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而在课堂实施教学中,随着教学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深入,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在特定环境下产生,若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时有突发事件发生,教师机智灵活地应对,恰当地处理,也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借鉴。
(4)反思对新理论新经验的认识
在运用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改革时,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如何,是否适合本年级、本班级、本章节内容对某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优点有哪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有利于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等,写下这些反思,有助于对新理论、新思想的消化、吸收、应用,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策略不断更新,始终处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促使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5)反思同行之共识
借鉴其他教师独到的教学方法,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可以记下听、评课中值得商榷、批驳或质疑的观点和做法,并引以为戒。或者请听课教师如实指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哪些符合学生实际,哪些不受学生欢迎,哪些学法指导到位,哪些学法指导还是空中楼阁,并做好记录,作为今后发展和改进方向的依据。只有时常听、记同行的意见,才能做到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6)反思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是初学者,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易”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却是难点。教师要详细记录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日积月累,既丰富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这些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利用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7)反思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有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奇的问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对教师来说,这是教学相长的机会(也就是说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学生的“问题回答”,教师对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的独特见解,应给予鼓励,并及时记录下来,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
(8)反思再教设想
教完一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回顾总结。教师要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反馈信息,反思自己在教学上摸索出了哪些规律,在教法上有哪些创新,在组织教学上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这样可以做到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二)关于勤于交流
1、什么叫交流?就是把自己的教学思想、感悟、经验、教训、快乐、迷惑通过口头语言或文字语言与别人分享。
2、怎样交流?找一个有共同兴趣的同事,或者直接找领导把问题提出来,双方自由地谈对问题的认识、观点,就是交流。参加教学研讨会,或把自己写的文章发到网络上、报刊上都是交流。我举一个大家都能做到的例子:
一个新任校长,发现学校教师人心焕散,背后喜欢议论是是非非。他就开始研究,如何才能凝聚人心。“开会”与教师交流沟通的效果已经很差,“重奖”又苦于学校没有钱。他就想,用“每周寄语”方式和老师交流试试。校长每周坚持给教师写一篇寄语,不说大话、空话、假话,有的是一事一议,有的是述情叙理,有的是哲理故事,有的是教育事故,有的是共同思悟,还有教师保健六操等等,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试举二例:1、“五·四”青年节学校里表彰了一批青年教师,这一周的“寄语”是《你不能只为别人鼓掌》:……表彰会上,听着大家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我忽然想到:我们难道仅仅为了祝贺别人而鼓掌?我们为什么不去思考鼓掌与本人的关系?在为别人鼓掌时是否该想想自己何时也能赢得掌声?假如我们能够在鼓掌时这样进行反思,我们举办这个会的意义就非同凡响了。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愿与这句话与大家共勉。2、“三八”妇女节这一周的寄语是:各位女教师,在过去的岁月里,你们一方面用勤劳和善良支撑家庭,侍奉公婆,教育孩子,是家人的港湾;另一方面,又用爱心与责任躬身工作、哺育学生,不断提升自我,是学校的脊梁。事实再一次印证了冰心老人说过的那句话——世界上若没有女性,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女教师把这份让女性自豪的“寄语”带回家,与丈夫分享。校长的每一份“寄语”都推心置腹,如话家常,坚持了八年,积累了四十万字,成了研究校长人生的宝贵财富。
各位校长,苏霍姆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么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各位老师,做研究型的老师其实并不难。如果你是研究型的老师,你的课堂将更加精彩,你的学生将更加个性化,你的人生将更加绚丽——成为一代名师。

上一篇:做研究型的老师
下一篇:2011年教育偶发现象拷问什么是人民满意教育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