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家教指导 >

营造书香家庭 建设家庭文化

发布时间:2014-11-17 18:16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营造书香家庭 建设家庭文化
方宗庭
供市委中心学习组初审
2014.12.15
各位领导: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营造书香家庭,建设家庭文化。
一、关于营造书香家庭
分两个层次讲:为什么要营造书香家庭,书香家庭的标准。
1、为什么要营造书香家庭?通俗地说,一个家庭没有书香,就像森林缺少了阳光。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研究,我们就会感悟到:
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营造书香家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溶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各领域的发展理念。但有个新问题:复兴什么?有位美籍华人教授这样问中国留学生。中国学生的表述各抒已见,但没有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答案。有同学说复兴“汉唐盛世”。教授又问,复兴“汉唐盛世”什么?是地理版图吗?是强大的国力吗?还是东亚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中国学生一时没有答案可寻。
复兴什么呢?现在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如果是复兴版图,复兴东亚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那么,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强大不一定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福音,那就有可能要去征服别的国家,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格局有可能打破,而中国共产党一再重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称霸”。那复兴什么呢?我的理解,复兴的只有一个答案:在精神领域,物质领域为世界作出贡献,从而为国家赢得尊敬,为国人赢得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说,复兴,一是回复到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尊严地位。就像“北京奥运”,一雪一百多年来“东亚病夫”之耻,重塑中华民族形象。但还不够,还要复出崭新的内容。比如今天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孔子学院475所,建立孔子课堂851个,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在孔子学院带动下已有欧盟和61个国家将汉语教学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达1亿人(2014.12.11人民日报)。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即是有一天经济总量超美国、超欧洲、全球第一,但没有文艺的“高峰”、文化的“高峰”,只有通俗和娱乐,也很难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敬,在世界上还是站不住脚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向世界传播的是中国民族文化。文物市场上有一件瑰宝叫“清明上河图”,展示的就是中华民族鼎盛历史时期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文化。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仕所以喊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声音,高举“振兴中华”的伟大旗帜,是因为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日本等一切侵略者,用枪炮占领了中国领地,掠夺中国资源,欺辱中国人民,毁弃中华文明。即使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卑躬屈膝、割地求和、忍辱赔款,但外国列强始终征服不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华民族文化力量之伟大。
二是社会“双转型”需要与时俱进营造书香家庭。中国传统家庭的理念是:传宗接代。一个家庭的生活、生产、发展的目标就是传宗接代。1990年春晚有个“小品”,叫《超生游击队》(黄宏、宋丹丹演),为了生个男孩,两个人背上背一个,手上抱一个都是女孩,常年累月在外面以弹棉花谋生,行无目标、居无定所、食无定餐,但不怕若,不生男孩不回家。很有代表性地体现了这种理念。所以男尊女卑,在祠堂里、家谱上,墓碑上,女性(特别是没有生育男孩的女性)为家庭无论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和牺牲,都没有名字,在整个家族里都是没有地位的。至于房产、地产、财产、教育、医药秘决、武功秘决都是传男不传女,宁可抱养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男孩,也不会让有血缘关系的女儿继承。民间流传的《花木兰》有意要替代多病的父亲上战场保家卫国,还要女扮男装。这样的家庭理念至今天仍然在影响家庭生活和发展,有些仅有女儿的家庭(包括领导干部)宁可罚款\宁可受处分也千方百计要生一个男孩,我认为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当然,在生活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生产以体力劳动手工作业为主,信息传递以语言为主,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机会缺失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的中国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国已经由建国初始的文盲大国成为基本上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大众化教育目标前进的教育强国。因此营造书香家庭、传承伦理道德、普及科学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培养“杰出人才” 需要营造书香家庭。“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传遍世界。我想,“钱学森之问”是指尖端科学人才,当下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是接受中国式教育并毕业于国内的大学,已经成为政治精英,这是无容置疑的。
“钱学森之问”当然是指教育体制束缚了“杰出人才”的成长,但与我们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陈旧是有关系的。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学而优则仕”。这个“仕”就是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呢?明确告诉孩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寒窗不怕苦,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儒林外史》有个“范进中举”,一辈子读书考试,就是为了中个举人,而不是为了接受教育。凡是读书人,目的只有一个:考秀才、进士、举人、状元。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祖祖辈辈的家长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龙”和“凤”的标准也是“官”,很少有人说要把孩子培养成发明家、科学家。这种教育观念一直在现代家庭产生影响:建国后至1996年的教育体制是国家包读书包分配的单轨制,老百姓孩子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当干部,无论考上中专还是大学,都是干部编制。即是在今天,公务员考试依然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哈尔滨招环卫工、苏州招公厕管理员,报名的都是大学毕业生,还有研究生。记者问一位孩子的母亲,你孩子都在读研究生,为什么还要报名?这位母亲不假思索地说:只要有编制,扫厕所也是公家的人。因而家庭教育的方法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就是帮助孩子从幼儿教育开始一直到大学,都在尽心尽力尽责帮助孩子找一所优质学校,只要家里经济略有宽余的家庭父母都会这样做,甚至愿意辞去工作,夫妻分居、背井离乡去为孩子陪读。比如,毛坦厂镇中学远在一个早年地图上找不到的偏远山区,镇上常住人口四千,到镇中学求学和陪读的家长却有上万,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6000-8000之间。小孩子还在读小学,就要考虑把读大学的钱给准备充足。所以,外国教育家说,中国老百姓送孩子上学,不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而是为了让孩子拿高分考一所优质中学和名牌大学。至于孩子没有考好,家庭父母是不承担责任的,责任全推给学校和老师。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如何能出“杰出人才”?
我在想,这“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志向,二是知识。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生都在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家长能担起指导孩子成长志向的责任,老师配合家长担起指导孩子求知的责任,让孩子成为“杰出人才”的概率是不是会更大一些呢?比如郎朗,如果家长一定要逼着孩子去考100分,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可能就成不了世界级钢琴大师,曹颖(初中考职业中专学校)也成不了著名主持人和电视演员,我们铜矿初中李沛林也不可能在第23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中国赛区打破世界纪录。我对老师说过,做一辈子教师也许成不了教育家,但我们不能没有教育家精神。把学生当孩子,把职业当事业,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在上饶电视讲家庭教育时对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家长是第一责任人,老师是配合家长为孩子传授知识的,如果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读书,不想求知,老师无论如何努力都是事倍功半。举例:有个孩子上到初中就不想念书了,成绩总是上不去。父母很着急,问孩子,是不是老师不好?我可以请校长给你换个班。是不是学校不好?我可以为你换一所更好的学校。孩子愣了半天,问爸妈,我为什么要读书?父母说,为了你将来找好工作多赚钱过好生活。孩子想了想,告诉父母,哪我真不用读书了,我们在北京市城里已经有了十四套房子,我们自己在城里住一套,郊区住一套,还有十二套都租出去了,只要学会收房租就行了。一年的租金我也算过了,我的生活哪需要那么多钱,我活三辈子也够用了。一个没有志向的孩子如何能成为“杰出人才”?尤其是今年国务院出台了“高考制度改革方案”,2015年首先在上海、浙江试点,“一分决定命运”、“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时代将会结束,“985”、“211”高校也将与全国高校一样统称为“高等院校”,即使高考综合成绩因考试发挥失误,而在中学学习全过程中保持优秀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英语、发明创造等方面显示出优异天赋的,都有可能被选拔进好大学。更重要的是孕育着第二次教育革命的“慕课”在国外已经实践了好几年,美国排名前十位的大学每年招生约7%的新生是在家里学习的。国内也已开始探索,将来即是不到学校接受教育,通过“慕课”学习和考试,也同样能获得世界上你所追求的任何一所大学的毕业资格。因此有条件的家长已经开始由选择好学校转向选择好老师接受“慕课”教育。如果学校教育的终端是就业,那么今后的毕业证只是学习资历的证明,志向和能力才是就业最重要的。每年六、七百万大学毕业生都要进机关、进事业单位、进国企,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再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青年都想去走一条“当官发财”的捷径,这个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发展前景的。所以,今年国家提出全民创业,草根创业,或许就是今后青年人就业和发展的方向。我的学习体会是:赚钱,对于一个家庭固然重要,但在当今社会,一个家庭不能只有“财气”,更要有书香气。[OT_page]
2、书香家庭有标准吗?我认为,没有必要设统一的考核标准,因为营造一个书香家庭,既是知识时期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幸福家庭的需要,是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考核去拿一个“书香家庭”奖牌。但必备条件还是要有的:一是书香家庭环境,二是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书,三是一家人喜好读书。
书香家庭环境。如何创造书香家庭环境?我想应该结合家庭成员的学习兴趣和孩子的志向各具特色。比如老干部梁宇,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当过农民做过工人又到部队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直干到副团。居住的宅院不太,书房兼卧室。客厅主墙上挂毛泽东艺术像,下方摆有孔雀花瓶;侧壁是毛泽东词《咏梅》裱画;门上只有两个字:一个篆体字“康”,一个隶体字“福”。书房有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餐厅有“花开富贵”,卧室有“鹊梅迎春”,会客室有“柳风和畅”玻璃画,花盆上有“枫桥液泊”、痰盂上有《望庐山瀑布》一类的古诗,阳台上摆有一条桌,常在这里练习毛笔小楷……,家人抬眼四望,满屋皆书。书香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声的、巨大的、永远的。他的孩子考上军医大,实现了从军从医的志向。
藏书的数量和质量。藏书。藏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比如,鲁迅的父亲在他那个小城市就是“藏书状元”,他想做文学家没成,原来学医的鲁迅就是从父亲的藏书中树立志向和成就自己一生的。至于家里要藏多少书,我的理解是:藏书量至少300册,否则书橱空空的。有条件的家庭力争3000册甚至更多。选择书要参照个人兴趣、工作性质、孩子的志向培养等三个方面。兴趣是最重要的,若没有兴趣总觉得现在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而没有时间读书。有了兴趣总会觉到书的吸引力太强大了,车上、办公桌上、床头柜上都会放不同的书,随手拈来,翻他一页十页,睡觉前靠在床头灯下,不看上五分钟十分钟的书就睡不着。我记得一个列宁读书的故事:他鼓动工人推翻俄罗斯帝国政府,被当局关进监狱。他姐姐打通关系到监狱里来接他回家。列宁说:再过两天,我还有几册书没读完,这里很安静,除了每天不到一小时的审问,我把时间都用来读书。这就叫兴趣。我想,我们都在公务员岗位上,一是哲学类书,二是历史类书,三是经济类书,四是文学类书都是必选的。我们年轻一代公务员,要想争取进步,还要阅读一定量的党史党务书籍。因为中办印发《2014-201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对新一代“一把手”的选拔更注重“既懂党务工作又懂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领导人才,注重选拔经过多岗位锻炼、实际工作经验和领导经验比较丰富的干部”。把“党务”摆在第一位,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关键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否则就是讲空话。读书的道理很简单: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使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如果闲暇时间还有钓鱼、养花、书法、美术、种菜、麻将等嗜好,工具书也是必须的(日本和欧洲有中国麻将文化研究机构,定期举办全国比赛和世界锦标赛,电视直播。今年中国队排在三十位以后,日本得了冠军)。
喜好读书。书香家庭,只有丰富的藏书是不够的,还要尽最大可能创造书香氛围,以唤起读书的强烈愿望。记得三十年前,人们见面便问:吃了吗?二十年前,人们见面便问:发了吗?十年前,人们见面便问:房、车买了吗?当有一天,我们相互之间见面便问:你现在读什么书?我们的民族就直接回答了“钱学森之问”。我们知道,全世界“杰出人才”最多的是以色列犹太人。比如马克思就是其中一个,以色列犹太人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目前全国共有250多个人民公社。他们沿袭共产主义生活方式,一切财产和生产资料归全体成员共有。大家一起劳动,重大决定由全体成员共同决定。其根本原因,以色列历来是全世界国民人均读书最多的国家。2014年4月22日(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局出版研究会调查显示:中国国民年人均读书4.77本,除去教科书,人均不到一本。而以色列犹太人是人均64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报告)。[OT_page]以色列犹太人认为,书香家庭,为孩子播种知识,孩子就收获自信,为孩子播种信任,孩子就收获自立,为孩子播种尊敬,孩子就收获自爱,为孩子播种激励,孩子就收获自强。中国教科院通过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山东四省市2万名小学生和2万名家长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阅读型”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列更高。父母喜欢读书看报的家庭,其子女优秀比例为43.11%,高于“看电视、玩电脑、手机”家庭27.43%,高于爱好聚会、打牌娱乐的家庭24.90%(2014.12.7中国妇女报)。作为公务员,也需要读书。大部份科级以上公务员退下来后,一辈子走仕途,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不懂文化,只会做一件事:打麻将。就是书读少了。少数公务员退休后被企业聘用,不是因为XX懂经济、懂市场、懂专业,而是借用XX的人脉关系,这样的公务员在别人眼里是“知识贫困户”。所以我是主张领导干部多读深读经济类书的。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交流。交流的形式很多。比如,做书眉批注、摘抄精典语句,写读书感悟,这是与写书的作者在交流。座谈、讨论、演讲、发表文章,开办讲座,撰写著作,这是与读书人的交流。交流的好处是把“死书”读活,从而在提升自己、改变自己的同时改变他人、改变社会。如果能借力公共资源、教育、妇联、网络、电视、报刊开办家庭教育学校,为大家建设一个“读书与交流”的平台,将是铜都文化的一道风景。
二、关于建设家庭文化。
分三个层次讲: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
什么是文化?过去,我们农村老百姓讲XX同志很有文化,指的是XX同志读了很多书,认识很多字。我们今天讲的“文化”是:文化是有着历史跨度的概念。经过一代又一代积淀和传承下来的,留在纸上留在地上的能开启人类智慧,美化人类心灵的就是文化。但文化又不仅仅是概念,文化又是活动,是一个群体(比如家庭、行业、企业、民族、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群体意识所幅射出来的活动。所以,一个民族有民族文化,一个地方有地方文化,还有军营文化,教育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家庭文化……我们今天讲的重点是家庭文化。
什么是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指:一个家庭良好风气形成和传承的活动过程。家庭文化的表现形式,一是精神、二是物质。
表现在精神方面的有:爱家、爱国、勤劳、节俭、勇敢、正直、敬畏、好学、谦让、慈善……
表现在物质方面的有:宅基屋舍(俗称“风水”),家书家训、家规家教、家谱家风、遗嘱……
如何建设家庭文化?我的学习体会:一是营造书香家庭;二是培育良好家风。重点讲“传承和培育良好家风”。
家风,是指家庭内部长期积淀而形成的思想和对待事物的态度。从理论上讲,就是价值观的取向。比如,1964年7月毛泽东对毛远新的批评:“你就喜欢舒服,怕艰苦。”“你就知道为自己着想,考虑的都是自己的问题。你父亲在敌人面前坚毅不屈、丝毫不动摇……要是你还不是双膝下跪乞求饶命了”。“你就喜欢人家捧你,嘴里多吃点蜜糖,耳朵听的赞歌,这是最危险的,你就喜欢这个。”(《毛泽东思想万岁》1967年)[OT_page]
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力是任何物质无法取代的。比如,2014年,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付浩怡669份(裸分),妹妹付浩悦678分(裸分))同时被清华大学录取。新闻媒体去采访,就问家长用了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她爸说,我是国营老厂一工人,开厢式货车,她妈妈是小学老师,没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姐妹俩说,我们小时候也顽皮,小学成绩也没有特别好,而且身体不是很好,中考、高考前都碰上生病。我们学习很努力刻苦,主要是受“家风”影响。“家风”是什么呢?就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爷爷早年得了白血病,我们家里没有钱,何况就是有钱也不见得能治好。但是,爸爸妈妈一直“不放弃不抛弃”,爸爸为了给爷爷治病,已经献血5000毫升,相当于全身血液换了一遍,至今爷爷还在。所以我们追求每一个学习目标,无论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都曾经遇到困难,但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
如何培育良好家风?我的学习体会:一是传承、二是创新。
传承。家风的形成包括家规、家训、家教。具体些说包括:勤劳与懒惰、节俭与奢侈、诚信与诈骗、正直与阴谋、勇敢与儒弱、勤奋与投机、敬畏与狂妄、文明与野蛮……好家风能培育出优秀儿女,给孩子、给家庭带来幸福。不好的家风给孩子伤害很大,给社会造成危害很大。比如浙江临海法院同一天同一批判处44名青少年,全是开宝马等名贵车、住五星宾馆、穿名牌衣鞋、吃山珍海味的纨绔子弟。
我们要传承的是传统优秀家风。比如周恩来的家规:周恩来父母健在的家庭是个分支众多,人丁兴旺的大家庭。他的六伯周贻良曾在中南海为袁世凯做过秘书。在周总理出生以后,两家生活都在下降、破落。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家即形成了周氏家庭联系、聚会的中心,周恩来成了周氏家庭的核心人物。虽然周恩来和邓颖超无儿无女,但当年健在的叔伯兄弟10余人,侄子女辈有30人,还有许多亲戚也有交往。在交往中,周恩来把对家庭成员的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制定了《家规》:
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无工作者由总理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允许请客送礼;不允许动用公家汽车;凡个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艰苦朴素;不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总理坚持规矩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所以,周恩来的侄子周荣庆,从北京到河南下基层劳动锻炼,就留在河南工作,一辈子默默无闻。30位侄子女都做到了周恩来寄于他们的期望:做普通劳动者(2014.10下党史文苑)
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家庭文化需要大力弘扬,比如“四母”教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培养了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岳母刺字培养了永世流芳的“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陶母“封坛退鲊 ”培养了出污泥而不染的勤政廉政为民的好官、欧阳修母亲“勉励为正义而免职的儿子:为官为人都要正直正义”的良好家风,古今中外四海传颂,已成为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虽然历经100多年的列强侵略和反侵略战争,中国老百姓还是在坚持传承。比如,吴(健萍)老师以自己的家风举例:孝敬父母、疼爱儿女、善待亲友,就是好家风。她和两个兄长,自成家以来,一直和父母同住一个大院,十一口人同吃一锅饭菜,退休后的父母每天操持着这样一个小食堂,母亲话多,这是老人的自然规律,儿女们约定,不顶撞、不嫌烦、不许用很高很重的声音去刺激老人。父亲病了,住院期间以各自的工作情况和实际往返路程安排陪护,吴老师和丈夫也是住在一起的,工作单位也近,照顾父亲时间最多,十几年来大家从不计较。夫妻多的是宽容理解,时间久了免不了磕磕碰碰,一旦发生争执,从不河东狮吼,更没有操舞拳脚。一般情况下,只要争取有一方保持缄口无语,退避三舍,就能在忍让中化解矛盾,在宽容中再造和谐。然后在高兴的时候才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吴老师丈夫博学多才、睿智能干、说话富有哲理,总能给人启迪,成了女儿、侄儿、侄女成长的良师益友,营造了一个以读书为休闲生活的书香家庭。
还有书信,也是传统家庭文化——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老一辈革命家在当年那个时代,用书信教育孩子树立志向、坚守信仰是一种很重要的形式。比如叶剑英的长女叶楚梅,在谈到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时,总要说到“家信”。例举二三:1946年,叶剑英在北平任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给在东北民主联军当战士的女儿叶楚梅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梅儿,爸爸有你而感觉骄傲。鼓起你的劲儿,踏上你的长路。这不是日暮途远呀!红日恰在东升。……人民要翻身了,许多人已经翻了身。敌人着慌了……前进吧……欢迎你们能够赶上这场翻天覆地的斗争。我想你们没有一个是“坐享其成”的人。你们是铁骨铮铮。[OT_page]
“你们是幸福的一代,我们年轻时看《共产党宣言》都是要掉脑袋的。你们在革命队伍里有追求光明、学习革命理论的自由,有广阔的天地任你们驰骋,要珍惜这个环境,努力锻炼自己。”
1928年广州起义失败,叶剑英就把刚出生的女儿秘密送到香港安置下来,直到1937年(叶楚梅9岁)才见了一面。后来到东北联军当战士,在零下三四十度气温下练兵,非常艰苦。叶剑英希望女儿能尽快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写了这封信。
1948年,叶楚梅在苏联学习,却得了肺结核住进了医院,感到有些失望。叶剑英又给女儿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梅儿:
收到你最近的信,是1949年4月21日。知道你已恢复了健康,增加了体重一公斤,也增高了血色素,又在继续着你们的学习,我很高兴!女儿,爸爸很对不起你,你来过很多信,都没有答复,我知道你在遥远的国家,由于言语、习惯等等,自然要增加一些对祖国的怀念……你们的心情爸爸是很知道的。女儿,让爸爸们,把新民主的地基铲得平平的,让你们后一代,能够在我们的国土建筑起一座自由、快乐、文明、进步、庄严、华丽的世界。你们不能逃避这一责任,你们必须完成你们这一代的责任。因此,当着你们还在学习时期,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建设我们完全新的中国而努力!仍而,紧张的学习使她女儿的病反复多次发作,叶剑英却没有对患病的女儿放松要求,于1950年9月在写给叶楚梅的信中这样说:
梅儿:
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人民所需要的人,不是多一个少一个没有什么关系的人,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确有一点本领,拿出来为人民做点事,尽点小螺丝钉的作用。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做人的目的,不要好高骛远,幻想多而实干少,这一点可要注意。许多人都说你学得不坏,爸爸是高兴的。但应该懂得还不够得很。望继续努力,日进不已地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她说:“父亲对我讲的,我一直铭记在心,我知道父亲那颗要我们世世代代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在时时跳动、燃烧,他要我少说多干,要有做一颗小螺丝钉的精神,成为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父亲临终前什么财产也没有留给我们,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身正气,一副铁骨,留下了父女之间的深情厚谊,留下了我们对父亲的永远怀念(《中国高干子女沉浮录》)。正是因为父亲对女儿的良好教育,1969年4月,叶剑英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而儿女们仍然关在监狱直至1970年却没有怨言。叶楚梅说,能体谅父亲不去为儿女求情说理的心情,父亲要保护的干部、群众千千万万,哪能用权力去顾念自己的骨肉?
2014年11月15日,中纪委王歧山书记低调访问“六尺巷”(安徽桐城),引出清朝礼部尚书张英一封家信: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为争宅基地发生争执,因为宅基地传下来时间久远和两家都是桐城名门旺族很有势力的人家,县令也不好判决。于是张家就写信给当朝为相的张英,请他出面把宅基地弄回来。张英看了信后回了一封信给家人: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后,明白道理,让出三尺。吴家知道后也让出三天。宽六尺、长180米的小巷历代传为佳话。这就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良好家风。
孝敬,也是需要传承的中国优秀家庭文化。比如,央视一位名主持,2002年母亲去世,父亲突患脑血栓、半身不遂,瘫痪在床。2003年女儿患肺炎住院,因该主持人在外地录节目,不能照顾女儿,爱人是知名摄影人也很忙,一气之下,和该主持人离了婚就带着女儿迁移到加拿大去了。该主持人为了瘫痪在床的父亲一直单身,一个大男人几年来一边坚持主持央视的一档节目,一边取消一切社交活动,承担着照顾病床上父亲的责任。一下班就匆忙赶回家给父亲喂药,三四种药一粒一粒数好碾成粉末放到父亲舌头上。过后,再给父亲喂果汁,还要帮父亲换衣服、擦身子。这种孝就是优秀的家庭文化。
创新。家庭文化为什么要创新?比如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如果按照这种家文化理论,只要父母在,都不宜去登长城、游布达拉宫了,更不用说出境出国周游世界了。如果你真要去了,那就不是一个孝子。还有家庭伦理文化: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正是这种等级观念让每个人的言语行为与自己的地位相对称达到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保障。而今天是一个开放性、兼容性、知识化、信息化、竞争激烈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已出现“暴富”和等待救济的“新贫困”群体,并起到了阻碍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作用。举例,当一个企业工人要下岗了或精减裁员时,组织或实施这项活动的头头,总是多方周旋,千方百计想保住自己的亲戚或朋友不被辞退不被下岗,这就是旧家庭文化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不利于建设法制国家法制社会。所以,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有利于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家庭文化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
如何创新?首先要弄清楚“创新”的概念。“创新”是当下社会使用概率很高的热词。许多人还没真正理解创新的概念,总以为把原有内容换一个不同表述或展示形式就叫创新,结果把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也抛弃了。这是误读创新。什么叫创新?[OT_page]
创新,是要把已知的方法尽量推广拓展到未知的领域。创新不是胡思乱想,创新必须先有知识的积累。创新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好奇好问是创新的开端。创新除了勤奋,还要有一定的灵感。
创新有四种模式供参考:
①伪创新,就是把别人的创新和成功模式简单复制,应用 “先驱者”覆盖不到或覆盖不全的领域(比如“百事可乐”挑战“可口可乐”)。
②微创新,是基于原有模式和技术基础上进一步革新的小步骤创新(比如日本汽车挑战美国汽车)。新版家庭“五讲四美三热爱”,就是家庭文化的微创新:讲文明、讲礼貌、讲道理、讲情感、讲大局;容颜美、语言美、姿态美、心灵美;热爱老公、热爱家庭、热爱自己。
③伟创新。是没有模式可借鉴的,人们传统意识公认的“伟大创举”{比如电脑、互联网技术}。
④危创新。就是违反道德底线,甚至违反法律约束的所谓创新(“山寨”手机,盗版碟、书)。如果表现在家庭文化方面,也是十分有害的。比如“代哭”,医院门口医闹和殡仪馆请人代哭一天付费300元,间隔一小时哭一次,就像戏台上演戏一样,哭起来有词有韵,悲悲切切,眼泪鼻涕似真,休息时嘻嘻哈哈。“哭”本来是情感的自然外泄,现在成了商业,是对传统家庭文明的一种亵渎。
家庭文化建设如何创新?我的学习体会:
一是与营造书香家庭相结合。甲午战争后100多年来,由于战争不断,人们居无定所,食不饱腹、衣不御寒,“书香家庭”对于普通中国家庭是渴望而不可及。即是这样也没有忘记弘扬传统的家庭文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华人每到中秋月圆、新年佳节思念亲人的意识十分强烈,每到生活安定时,无论多么荣华富贵,“寻根寻祖”的家庭文化表现力十分强烈。如今中国已经六十多年没有战争,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人们的欲望由求生存、求温饱上升为生理、教育、安全、社交、自我实现、发展、文化的需求。借这个契机营造书香家庭才能满足新人类欲望的需求,道理大家都懂,因为书能治俗、书能治愚、书能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有人提出现今是网络文化时代,书就要淘汰了。我不敢苟同。网络读书与纸上读书是有根本区别的。网络文化是不负责任的,只要不超越法律底线的文字语言都可以传上网络并随时被删除。书的出版是要经过求证、论证、反复修改,形成共识、世代相传的,作者和出版发行人都是要承担责任的。网络阅读就像看电影和小品一样,图的是快感,过后不会去思考、不方便做眉批 、做笔记与作者展开对话。(更危险的是,据哈佛医学院研究发现,阅读电子图书,身体中褪黑激素的分泌会减少,体内的生物钟会变化,对读者产生的伤害作用非常大)。而书能做到。在飞机上等国际公共场合,外国人嘲讽说,只要看到低头在玩手机网络的一定是中国人。这是与西方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的情况相似。进入21世纪西方还是回到对书的敬畏。比如:法国巴黎繁华的圣奥诺雷大街有一家最古老(1700年)的德拉曼书店,因为这条街被财大气粗的卡塔尔星座酒店集团拥有,打算书店租金翻一翻。书店微薄的利润不能接受而面临搬迁或关门。法国政府马上宣布注资500万欧元给予扶持,法国文化部长佩勒林亲自访问书店并与酒店集团商谈确保书店利益。在丹麦还新建了“真人图书馆”,其特点是与一个活生生的作者在交流人生经验、生活经历等。2011年12月北京星辰海真人图书馆正式开始运营。开始只有80平方米店铺,5-6人到图书馆参加活动。三年后一次活动能达到200多人,发展了500位会员,现在已搬到25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营业。我想,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设书香家庭必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是与普及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法制观念淡薄。1954年新中国就颁布了第一部《宪法》,中国共产党迈出了实践依法治国的第一步。但是,时隔60年了,若问及《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力、义务、责任是什么,除了专业法制研究工作者,99%的人会说不知道。毛主席在延安就对外国记者说过,中国共产党要跳出间隔30—50年人民就要造一次反、就要把皇帝拉下马的历史怪圈,最好办法就是民主与法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并做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抓住这个契机把普法教育与家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法与家规的完善统一,比如创新家训(附后)、改进家教等,培育敬畏、文明、友善、和谐的新时代家风,必将有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是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相结合。教育是家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教育,经历了皇宫教育(只有皇太子才能接受教育)—私塾教育(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校教育(十七世纪欧洲的第一次教育革命产生学校、班级、年级、学科和教科书、学科考试。学校教育又由选拔教育精英教育发展到今的义务教育大众教育)。而新兴的“慕课”教育,将有可能产生人类第二次教育革命。今年9月,我们国家又发布了“高考制度改革方案”,打破了教育改革“难”的瓶颈,在这个时期家庭文化建设与深化教育改革相结合,必将有利于新一代“杰出人才”诞生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各位领导,《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就明确了营造书香家庭、建设家庭文化的战略地位。在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每一个领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它落到处,形成铜都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必将有利于建设全国百强(县)市,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谢谢!
 

附件1:
家   训
 
日月如梭,寒暑循环;时光如水,逝而无返;
人至花甲,日夜思家;儿女婚嫁,时时心焦。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莫嫌穷贫,富贵勿贪;
自主择友,独立成家;志趣相投,相互包容。
父母财富,暂可借用;兄弟妯娌,不可硬争;
努力创业,苦在福中;勤俭兴家,毒赌败业。
父母贫穷,不弃不嫌;敬孝当先,做人样榜;
男儿娶媳,贤慧第一;女子择郎,厚德薄财。
尊重生命,立世之本;偶有病疾,切莫弃医;
人生之路,总有困难;借力亲友,坚持抗争。
尊重财富,生活之源;身无分文,事难办成;
勤脑勤劳,财源滚滚;买车买房,不可比攀。
尊重婚姻,敬爱对方;偶有矛盾,内部消化;
可争可吵,回避离婚;和睦相处,外人难欺。
善待儿女,劝其好思;教其做人,先要读书;
教其立业,先交朋友;赏罚有度,切勿伤体。
善待亲友,困难无忧;借人钱物,牢记诚信;
助人之时,尽心尽意;低调做人,量力施善。
奋斗目标,切合实际;目标过低,玩物丧志;
目标过高,力不能及;步步稳住,平安即福。
为人立世,审时度势;偶有机遇,牢牢抓住;
不与天争,不为财死;活得自在,家和寿延。
 

上一篇:家长学校如何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初探)
下一篇:德兴市家长中心学校(教案1)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