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教师培训 >

什么时候对“素质教育”说 我能做

发布时间:2015-11-08 18:40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杨彩霞:

方老师,您对素质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并做了一些研究,有文字性的内容可供老师学习吗?

方宗廷:

好的。我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不抱怨、不做秀、老师、校长、家长、乡长、县长,做自己能做的事。现在把我认识与大家分享。

 

什么时候对“素质教育”说  我能做

2008年9月30日

 

各位老师:关于素质教育,如今是大街小巷都在谈论的话题,也是教育界使用频率最多的名词。现在,我问几个问题:1、什么是素质教育?2、为什么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3、什么是素质教育的误区?4、什么是学校能做的素质教育?

我想,我们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素质教育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就这4个问题谈一谈学习体会。

什么叫素质教育?

1998年,原国家教委改教育部,陈至立任教育部长。陈至立找到柳斌,问:“听说素质教育这个提法是你提出来的,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柳斌说,思考这个问题起源于一个14岁女生喝农药自杀的事件。

1985年,柳斌刚调到国家教委后,就被这个女孩的自杀事件震惊:14岁女孩,高中没有考上,就喝了农药自杀。自杀前对着录音机一边哭一边向父母讲了一段话,说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辜负了父母的培养,希望弟弟能完成父母的愿望将来考上大学。柳斌了解到,像这样的事,全国知道的不知道的很多,都是教育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我在国家教委分管基础教育,这件事触发我去思考基础教育怎样去进行改革。

如果不去片面追求升学率,那教育应该怎么办呢?

 

当时,高层领导也在思考,针对世界上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问题。所以,就有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尽管设有提素质教育,但是教育要改革是必然的了。说到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江西有两个人不能不提。一个是原来萍乡二中的老师——柳斌,一个是原来九江市的全国政协委员——王翔。柳斌是中国“素质教育”的第一个权威提出者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见证者。王翔在1999年运用全国“两会”做提案的平台,硬是做了没有一个人说“可以做”的事,把高考时间从7月7、8、9前移至6月7、8、9。王翔对高考时间前移的思考源于1998年保卫九江决堤的抗洪抢险工作。当时,九江大堤的险情万分危急,发现我们武警部队一方面要保卫九江大堤、一方面还要保卫参加高考的学生。于是就查了近十年每年6月、7月、8月的气象和气候资料,发现7月的天气闷热的时间长,风、雨、雹等出现的灾害事件也最多,有“黑色七月”的称谓,8月比7月好一些,但距离9月1日开学的时间又太短。而6月的气温和天气比7月、8月都好。于是在1999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提出了高考的时间由7月7、8、9日前移至6月7、8、9日的提案,由于没有人支持,就一个人签了名交上去了。2000年教育部给了答复,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从2003年开始,高考时间前移至6月7、8、9日。今天,我们主要讲素质教育,不讲高考,还是从柳斌与素质教育讲起。

先说素质教育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

在1987年4月一次义务教育教材大纲编写汇报会上,针对讨论基础教育是“为升学服务做准备还是为就业做准备”的问题时,柳斌提出“基础教育的性质应该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打 

基础的教育。”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教育部领导提出来的素质教育。

1987年7月,中国教育学会第三次会议召开,柳斌代表国家教委到会上讲话,在阐释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时,再次提出:基础教育的性质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打基础的教育。由于这次是全国的会议,影响就更大了,素质和教育就这样联系到一起了,变成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的讨论开始了。

其实,在邓小平分别提出“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开始叫守纪律,后面改为有纪律)”后,北京市第八中学在1983年就提出“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素质”,而且还制定了一个学校内部的素质教育大纲。学术界也讨论过素质教育,只因为是局部的,没有权威,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如果说柳斌是以讲话的形式表达素质教育的,那么,党中央、国务院在1985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及1986年颁发《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第一份正式提出“素质教育”的文件。从这份文件开始,素质教育从此成了教育改革的主题。应该说,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实际上,素质教育从提出来到今天,可分为三个阶段:

1985—1993,酝酿讨论素质教育阶段。

1993—1998,素质教育的实验和探索阶段。教育部在湖南汩罗、山东烟台开的两个研讨会,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使素质教育走向了 

全面推广阶段。

再说什么是“素质教育”?

中国的学者商业意识很强,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还在征求意见和修改过程中,就发现了“商机”,就开始写关于素质教育的书,都是数十万上百万字的大书。《纲要》一发布,几乎相差一至两个月时间,关于素质教育的书就大批量涌向市场。各种各类的培训、学习、辅导、会议也接踵而至,把校长和老师都弄晕糊了。

其实,什么是素质教育,用素质教育的提出者柳斌的话说,就是“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种办学模式。”请注意,这里讲的素质是国民素质,没有特指学生。这里对学生讲的是全面发展,而不只是考试拿高分。

如果说素质教育的表述柳斌是在国家教委领导岗位上的个人言论,那末请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素质教育的一段话:“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请注意,党中央国务院没有限定什么模式是素质教育、什么模式不是素质教育,总的要求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给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指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

还有,《纲要》为什么用“转轨”呢?因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出口面临着升学考试,追求升学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也是学校必 

须完成的重要任务。社会以文凭为本,必然导致教育以考试为本,评价以分数为本,学生以应试为本。

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探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改革评价制度,如果社会以能力和贡献为本,就能带动教育以育人为本,学生以全面发展为本。这样的素质教育评价制度需要人事干部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市场准入制度跟进改革。反之,如果劳动人事制度以文凭为本,那么就很难一下子改革教育以考试为本、评价以分数为本、学生以应试为本的状况。所以,只能一步一步地实行“转轨”。比如现任的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就是66年安徽银行学校信贷专业毕业的中专学历,我们能不能产生一点思考呢?

为什么叫素质教育?

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回忆一下我们的传统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源远流长,“学而优则仕”影响很深,整个封建主义时期,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一个“官”,战国苏秦“头悬梁、锥刺股”和范进中举、陈仕美不认妻等一些经典故事就是实例。相传,“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宋真宗赵恒的“座佑铭”。解放以后至1956年,虽然拟定过教育方针,比如,49年提出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卖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为主要任务。”但是对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不大。至1957年,毛主席说:“我们的教育方 

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7.2.27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1958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又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段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在那个年代,读书的人少,国家急需人才,只要考上中专以上学校,都能成为国家干部(当年没有行政编、事业编、大集体工人、小集体工人这种编制的称谓)。实际上没有能摆脱“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所以,读书基本上还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当干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很流行,就很能体现“应试教育”的时代特点。

改革开放了,市场经济又没有规范,一段时间里,温州的钮扣经济成了“市场经济”的典范,于是出现了包括机关和军队的全民经商热潮。由于缺少规范的市场发展过快,人们发现问题了,人的道德素质、商品和经济素质、劳动素质、科技素质等都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发展。人们忽然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现,需要尽快提高素质。中央领导也十分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个时候,人们注意到了教育,劳动者素质不高是因为教育没有抓好。开始,指责我们的教育是“升学教育”,后来又觉得“升学”应该是教育的目标之一,没有什么不好,如果读书不“升学”,孩子怎么长大?于是把传统教育指责为“应试教育”,指责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其实应试教育也不是完全没有优点,“应试”从隋朝开始算起,至今有1000多年了,封建社会“三皇五帝”到如今,那么多旧的制度都改革了,废除了,只有“考试”这项制度还是一直沿袭下来了。再说,当时国家还 

没有能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到今天也还难以普及高中教育。国家对初中、高中、大学教育还是有计划指标限制的,如果不通过考试,又叫谁去读更高一级的学校呢?“文化大革命”中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做法,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了。只是“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尖子生和分数,有时候,相差“一分”就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特别忽视不能升学的学生和学生个体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再加上“应试”教育又是全国通用一套教材和一份统一标准的“考试卷”,体现不了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关于考试,本来是检验教学质量、衡量教学工作利弊得失的一种手段。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教育的发展,那个年代小学升初中,现在的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都受“升学指标”的限制,就把考试异化为千家万户、千军万马奋斗追求的目的。把教与学的目的变成最终是高难度考试和以分数选拔为主。在这个背景下,人们把劳动者的素质与学校教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要改革“应试教育”,就必须有新的教育模式来替代,素质教育就是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培养少数尖子学生这个弊端提出来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所以叫“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呢?

素质教育的提出者柳斌说:应试教育就是以分数为标准,以考试为手段,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素质教育不赞成把分数作为唯一标准,也不赞成频繁的统考统测,更不赞成只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不能升学的学生。

什么是素质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一种办学模式,要改变的是“应试教育”只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办学形式。《纲要》提出“转轨”是正确的,因为要建成一个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但是,社会上不这样看,他们认为“素质教育”能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把素质教育当作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高考没有北大清华,没有文理科“状元”,中考没有出高分,上不了名牌重点中学,学生出现意外事故(比如不会感恩的道德问题、谈恋爱问题、安全问题、厌学逃学自杀问题、网络上瘾问题、社会上出现“补课热”问题等),都认为是素质教育没有抓好。这就是素质教育的误区。

教育内部也有误区,把素质教育理解为活动。有的领导在会上曾经说,“没有活动肯定不是素质教育”。我们回忆一下,在没有出现“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前的传统教育中,学校里的团队活动、学雷锋等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科学实验活动、文艺活动、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竞赛活动等也是经常开展的,如果说把这些活动都归纳到素质教育中去,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还有多少区别?如果说为了素质教育,在原来各类活动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些活动内容或活动量,那还能不能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任务有效地完成?

在这个误区里,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现场会,千校一面齐唱“老三篇”:

形式上,鼓号队引路——热热闹闹,书法美术展示——整整齐齐,文艺演出压台——轻轻松松;

 

内容上,领导重要讲话——掌声热烈散会就忘,重点经验介绍——听着舒服要做困难,参观“七室八室”——看起来舒服做起来经费困难师资紧张。

在这个阶段,另一方面,重点学校重点班、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状元乡状元县愈演愈烈。这种现象又助长了学校内外辅导、培训、家教、挖抢优质生源之风,都是为了孩子能进重点学校。所以,当年的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就说,过去不讲素质教育,倒更象素质教育,现在搞素质教育,反而不知道什么叫素质教育了。于是,他就先从江苏昆山市玉峰实验小学启动“新教育实验”。2003年12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后,吸引了全国21个省238所学校参加实验。从玉峰学校看实验结果,不管是考试成绩还是综合素质,一直排在全昆山市第一。

什么是学校能做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确是一项社会工程,但是社会总是有分工的,不可能各行各业、各级各部门都来做素质教育的具体事。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确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必须从眼前做起,一步一步向前延伸,才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

如何使素质教育少走些弯路呢?首先要思考四个问题: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就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

素质教育具体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

 

素质教育对学校的要求是什么?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求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主要工作是什么?

一是改革课程和教材,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改革考试升学制度,四是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

在这个前提下,学校应该做好的工作:

一是树立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认真学习和落实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只要把它时刻记在心里,讲在嘴里,才能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有些校长和老师到退休,还讲不清或者不知道教育方针的内容,就好比会打麻将、但不知道目标就是要“和”,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二是开齐开足国家规定中小学各不同年级的课程。不管有多少困难,那怕是一人一校或者是学科教师还不能配套的学校,也必须这样做,还要做到不随意删减和调整。这样做,一是让老师确立勤奋学习的意识,不懂就学,把老师逼上“梁山”,让他们成为学习型的老师。二是让学生领悟现代学校教育与私塾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巨大差别,即是因客观原因不能让学生把自然、科学、信息、综合实践、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学深学透学精,也不能让学生长大以后说“我小时候就是读了语文数学两本书”,让学生心里留下知识的缺憾,留下对学校对老师的遣憾。

三是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任何一个有人的群体,总有高矮胖瘦和天赋、智力、能力上的差距,有英雄出少年和大器晚成的区别。所以,面对即是考不上高一级学校去升学的学生,也要让他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和自身的优点,要让他在学校里感到快乐,要帮助他完成所有的学业,不要因老师的歧视让他自暴自弃,让他厌学辍学,甚至轻视自己最珍贵的生命。评价一所学校是不是素质教育有两个硬指标,一个是在校学生的巩固率、毕业率。留不住学生的学校不可能是好好学校,留不住学生的校长和老师也不可能是好老师。另一个就是考试成绩。在目前的教育环境里,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不能离开考试成绩,没有考试成绩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很困难的。问题是,这个成绩是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成绩,不能只看5%或10%的少数尖子生的成绩。要与自己原来的基础相比较,进步了多少,再与同类学校相比较,看谁进步更快,还要与上级提出的目标相比较,是达到目标还是没有达到目标,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老师要把这个成绩当作调整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依据,校长要把这个成绩当作调整和改革学校内部管理的依据,教育部门要把这个成绩当作改造薄弱学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依据。这就是素质教育的“质量观”。素质教育坚决反对单纯用考试分数惩罚或奖励老师和学生。

三是要“因地制宜”地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把自己的学校办出特色。讲到特色,农村中小学就有畏难情绪,就觉得自己的学校没有任何资源的优势。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农村教育》推荐的特色学校。这所有千人学生的农村学校,因为管理不善,教育部门调整了校长。新校长上任,发现这几年学生数一路下降。校 

长只好做自己能做的事,每天早上6点40分钟准时和值日老师站在离校门100米外的地方,欢迎学生入校,直到最后一个学生进校门。一个月下来,有的值班老师觉得太辛苦了。校长就让每一位老师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家庭,发现有的学生步行上学,有的学生骑车上学,有的学生要在路边等汽车上学。最远的学生有5公里多,一般都有5—6华里或7—8华里路程。学校没有条件让学生住宿,一年365天,学生每天都在6点前后起床、赶路,上学读书,学生最怕迟到。老师受到感动。调查回来,班主任老师和搭档的任课老师自觉地排好班,每天轮流陪校长整整齐齐地,真心实意地站在校门外一百米的地方迎接学生上学,直到最后一个学生进校门。三年下来,这一站,站出了学校的责任感,家长放心了;这一站,站出了一道风景线,就象看升国旗一样,附近好多人每天都要来看;这一站,农民日报、农民画报等媒体就推出了“一所特色学校”,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资助,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彻底改变、彻底提升。卫视做节目,就叫“站出来的品牌学校”。

四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每个学期至少读5本以上课外书,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不限,多多益善。这一点非常重要,学校要做好推荐介绍书目和指导学生阅读的工作。因为学生自己读书得到的知识不会忘记。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如果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十二年只会读一本教科书,显然不是素质教育。我在这读一本《与北大才子谈读书》的书,凡是成大器的学生,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喜欢自己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我们的学 

生由于信息面知识面仅限于教科书,也就不具备让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应对考试的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比如2008年高考,广东省有700多名考生作文考“零”分,这就不是知识问题,而是应考能力问题。清华大学化学研究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在福建跳楼自杀,也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适应社会参与竞争的能力问题。

各位老师,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发展前途。素质教育经历了二十几年的讨论和争论、探索和实践,已经深入人心。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起草“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目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案,在劳动人事和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和中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同时,素质教育就如顺风扬帆的巨轮,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各位老师,我对素质教育的学习体会是:思考比金牌更重要,理想比知识更重要,行动比争论更重要,教训比经验更重要。我们只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面向全体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就一定能把教学质量抓上去!

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教师法重点学什么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