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领导参考 >

一个好局长 就是一方好教育

发布时间:2012-11-28 18:46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杨彩霞:

方老师,您在过年的时间里还在思考教育改革,听说有了新的突破。我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您认为这个“提法”不能适应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并提出了新的理念,是什么呢?
方宗廷:
好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在区域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这不是校长能做的,超出了校长的能力、责任。所以我提出:一个好局长,就是一方好教育。

一个好局长    就是一方好教育
县区级教育局长培训班
方宗廷
2012年3月 日

教育奠基人生,教育安定民生。
教育的功利惠及千家万户,教育的质量事关民族复兴。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是:一个好局长,就是一方好教育。
大家都是教育行家。所以,不学文件、不讲官话、不讲假话。分两个层次,一是“好局长”的意义和标准,二是好教育的标准和运作。
一、好局长的意义和标准
(一)先讲好局长的意义:
1、“好局长”是人民对教育的祈盼和希望。
教育局长,在一个县域举足轻重。在公众的心目中,文化局长可以没有“文化”,但教育局长一定是“有文化、有素养、有水平、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且不说党和国家把复兴中华的大任寄托在青少年一代身上,就是中国家庭的传统文化总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改变父辈的命运,所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就是一代又一代父母勤劳耕织、省吃俭用所追求的目标。
过去,善良的人们总是把教育和学校联在一起,认为教育就是学校、学校就是教育,学校承载着孩子们改变命运的梦想和希望。而一所学校的校长就成了老百姓的希望,所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形成了社会共识,成了研究教育的经典。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甘肃会宁“状元县”的诞生,湖南汩罗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国教师报宣传的)以课程改革带动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安徽铜陵等,让人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对教育的认识。即是洋思中学成为中国农村初中的榜样(媒体称中国第一初中),杜朗口中学颠覆传统课堂成为质量名校那样,一所好学校只能满足一个县域不足百分之一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而且这所好学校能不能可持续发展,涉及到师资、软硬件条件、改革和创新的风险,也不是校长力所能及的。所以,老百姓对教育的关注由校长转向教育局长。从心里希望:一个好局长,能成就一方好教育。
2、好局长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呼唤。
先来提一个问题:《教育法》表述的“教育方针”51个字,六个标点,如同教育的方向盘,哪位领导还能记得?……我在班主任学习班、校长学习班都问这个问题,都没人能记得。所以说中国的教育,如同一列前行的火车,谁都知道方向错了,但是谁都不敢往下跳。因此:
教育改革,解放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从来就没有停过。
素质教育,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正式摆上日程,已有二十年了。如果从上世纪从八十年代的呼吁、讨论、争论开始计算,已近三十年了。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开过多次专题会议,颁发过几十个重要法规(文件)。结果如何呢?
用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倡导者柳斌的话说:我怎么觉得过去没有搞素质教育倒更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究竟怎么搞?刚开始,人们试图利用推进素质教育的契机模仿国外取消考试取消分数。有一个县举行了隆重的“推进素质教育,告别百分制”的仪式。但很快人们就发现,“此路不通”。特别是南京的高考录取率连年下滑,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引起了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质疑。因此,依然回到“考试—分数—升学”的“老屋子”里抓教学质量。从此,出现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教育环境。领导们试图突出“应试教育”重围,寻找教育改革之路,到处找典型、开现场会和研讨会,结果几乎所有的经验介绍都是以“升学率”为素质教育的成果,所有的“会议”都是“老三篇”:鼓号队热烈欢迎、书法美术作品展示,文艺演出让会议达到高潮、领导讲话让会议级别升高。一直以来,素质教育还是一段文字、一种理念。但是,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教育部门对学习成绩好的优秀学生(比如高考状元)也不敢宣传了。只好让“选美大赛的芙蓉小姐、人造美女、八卦艺人、明星广告”占据传媒空间。其实,这些画面与高考状元相比较,高考状元代表的是勤奋努力的形象,揭示的是“天道酬勤”的逻辑。至少,从他们当中产生(各个领域)未来领袖的概率大于任何一个群体。
素质教育到底怎么抓?
2010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新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说过这样一段话: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抓课程改革就是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界最高级别的“官员”对如何抓素质教育的明确表态。实际上,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和朱永新组织的“新教育实验”、叶澜组织的“新基础教育实验”自从2001年试点实验以来,进展也不顺利,时至2011年底,教育部还在组织“课程标准”的修订。朱永新的体会很深,他说:我们是带着镣铐在跳舞。但他作为“新教育实验”改革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又说:即是戴着镣铐也要跳出精彩的舞姿。
基础教育改革为什么这么难?
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二是中国受教育的穷人(贫困家庭子女)多,而穷人(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改变命运;三是没有比考试更科学的办法能做到“教育公平竞争”,就是部份高中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上北大清华,以及“北约”十三校、“华约”七校、理工九校联盟、京城五校联盟等三十多所学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学习成绩仍然是第一位的标准,特长生、品德兼顾。所以,二十几年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要推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最具可操作性的只有“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考试命题方式,改变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升学形式。但是,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说明,课程改革并不顺利。[Yao_page]
课程改革为什么这么难呢?比如,学生的书包没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没有减轻,教学质量提高仍然十分困难,补课、考级、考证现象日益严重。
瓶颈在哪里?
瓶颈在县(区市)教育局,关键在县(区市)教育局长。
我是这样认识的:
教育,是搞素质教育还是搞“应试教育”,行动比争论更重要。
改革,是继承传统“微创新”还是颠覆传统伟创新,行动比争论更重要。
质量,是培养尖子生好还是均衡发展好,行动比争论更重要。
当今的县(区市)教育局长有占当地政府不低于1/3的人脉、人力、财力、空间等可支配的公共社会资源,比及当年的孔夫子和武训办教育的条件好了百倍。如果真心实意想把教育办好,还是具有很强大的优势和实力的。
所以,“好局长”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呼唤。
3、“好局长”是构建文化强县(市区)的需要。
关于文化建设,69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理论上突破了“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2011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建党九十年、建国六十年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文化发展“该走什么路”的问题。今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同步发展,并指明了“经济、政治、社会”三大建设“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的战略方向。《决定》颁布后,很快就出现了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市)的新潮。毫无疑问,文化强县(区、市)将是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在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肯定会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在文化强县的建设和发展中,教育必将成为“排头兵”。
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属于世界遗产的物质文化,还是属于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无论是文字语言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还是新生活创造的现代文化,归根结蒂,文化的功能就是引领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密度最大的学校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个村坊、一个乡镇、一个县域,学校文化就象一块磁石,吸引着每一个家庭。又像一盏灯,让每一个孩子看到光明,让每一个家庭看到希望。所以,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的事实说明,不注重文化建设的学校,教学质量靠捕捉标准答案信息准与不准的运气,如海潮,涨得快,退得也快,一年好,一年差。一任老师好,一任老师差。只有走“文化强校”之路,教学质量才能可持续发展,即是一所薄弱学校也能改造成为优质学校。一所优质学校也能安定一方百姓和带动一方经济。能改变一代人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好局长,是建设文化强县(市、区)的需要。
(二)好局长的标准。
“好局长”的标准是什么呢?通常考核标准是四个字:“德、能、勤、绩”。这个标准是组织部门定的,当一个国家公务员走进“教育局长”的岗位时,就已经通过了“德、能、勤、绩”的考核考查,并达到优秀。
一个家长,一个教师,一个校长心目中的“好局长”标准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十个一”。
1、每天坚持挤一个小时用于读书(三十分钟也好);
2、每天坚持反思一个问题并做笔记;
3、每个学段每个学科发现并培养一名课堂教学名师;
4、每个学期坚持给校长制订一份必须的读书目录并组织考试。
5、每个星期坚持听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一节课;
6、每学期请十名以上一线的学科任课教师谈一次心、吃一餐饭;
7、每学期给班主任或骨干教师做一次“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的学术讲座;
8、每学期坚持把教师培训和落实培训经费当作第一位的工作,并指导每个骨干教师联系一名普通教师,每所先进学校联系一所薄弱学校;
9、每学期坚持到90%以上的学校(含农村教学点)走一次,有一本记录100个不同学段和学科教师以及长期带病教师的笔记本;
10、坚持抓好一所自己挂点的(校园文化或德育或课改或教学质量或教师队伍建设等创特色的)示范学校。
二、好教育的标准和运作
(一)好教育的标准(建议)
好教育定个什么标准呢?我们来讨论什么是“好教育”的三个问题:
1、什么是教育?……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答案。比如:
①教育理论研究者说:教育,引导与指导。
②新华字典如是表述:教育,教导与培养。
③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④古拉丁文中的解释是“耕种”,是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耕耘。
⑤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并把教育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
A、经院式教育。仅限于“传播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相当于中国的“填鸭式”教学或“银行储蓄式教学”。
B、师徒式教育。教育的中心是老师,教师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学生只能被动地依从于教师。
C、苏格拉底式教育。是指通过反讽、质疑和讨论等方式,师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什么是教育》。
当然,这位德国哲学家不知道中国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才是世界上最早的素质教育,《论语》这部书实际不是孔子一个人写的,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主要由学生完成。
毫无疑问,这种教育方式最可取,因为只有他才能赋予学生以自由,以创新。
2、什么是教育事业?……
(词典)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事业就是“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事业,主要指各级各类学校工作”。
如果说前面一个问题没有找到感觉,现在我们可以对号入座。
3、什么叫好教育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统一使用的标准。
①陶行知这样说: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
②教育方针的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③学生家长的普遍表述是:孩子考试成绩好就是好教育。能考上北大清华更是好教育。
④地方政府认为:能给地方带来效益的就是好教育:比如号称中国第一初中的洋思中学,有1300多所结盟学校的杜郎口中学等,尽管是初中,但能吸引全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学校就读,能给当地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社会上概念模糊但普遍认同的好教育:高考考上北大清华港大的学生多,比如南昌、抚州,号称“状元县”的甘肃会宁等。
应该还有很多答案……。
⑤我理想中(现阶段)的好教育,标准就两条:一是普及程度;二是考试成绩。在当下的中国教育环境里,不讲考试成绩的教育是“盲人教育”,没有活力。不讲普及程度的教育是“商业教育”,让大部份孩子望而却步。比如,X县一年级新生100人,到初中参加中考的60人,到高中参加高考的30人,30人中1/2考上北大清华,是不是好教育?我认为不是。就象2011年12月29日媒体报道的那样:我们某县一个村里有150多名学龄儿童少年,实际在学校就读的只有70多人,能算好教育吗?
(二)“好教育”如何运作?
一是唱好“三步曲”,二是落实“四句话”。
1、“三步曲”:思考一个问题——选择一种模式——抓好一批实验。
(1)思考一个问题:深层次反思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十大矛盾”。
①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矛盾。
什么是教育理想?首先请问:什么是理想?……理想就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教育理想,就是老师或校长或教育局长想要在教育的平台上做的事。
教育局长上任伊始,人人都有教育理想,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于是,怀揣着美好的理想,一年调查摸底订规划,两年落实规划打基础,三年改革初见成效。从基础抓起,力争六年把本县的教育做成“市级示范、省级先进、全国知名”。[Yao_page]
现实的教育环境是:
A、教育局长很难坚持六年。从县级教育局长以教育成就为业绩,晋升为副县的几乎是1/100的概率。B、领导和老百姓急得很,要求是:六年太长,三年也慢,最好一年有变化,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C、教育的成就只关注高考结果,而不会关注其它方面的变化。D、尊师重教只体现在教师节这一天,而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生在每一天,一个安全问题、一个校车问题讲了十几年,文件几百份,依然危机重重。E、重点工作忙于“听会和开会,接待和被接待,阅读文件和迎检汇报”。别说写“书”,能静下心来读点书,思考一点问题,写一点教育笔记的时间都很难。
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教育局长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可什么是素质教育呢?……谁能回答?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素质教育如何实施呢?……谁能回答?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二十几年来,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始终是“一段文字,一种理论”。只要宣传先进学校、优秀教师,第一条还是考试成绩在一个乡镇、县(区)、市、省的排名位次。(时值2011年11月30日,九江市高垅小学和另外两所村小,组织200名2—6年级的学生,每人交费150元,男生再收泳衣费10元、女生收20元去泡温泉,也是告诉家长属于“素质教育”活动,部份贫困生没有能力交费,只好不参加“素质教育”活动(江西日报2011.12.2)。这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目标实在相差太远,象这种“素质教育”商业化的现象经常见于媒体。)眼下,一些学校课程仍不能按国家教学计划开齐,一些学校在课程表上开齐了,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组织教学,何谈“素质教育”?其实,2007年上饶市教育局按照课程标准组织对全市小学毕业生的学科成绩综合测评,就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是实施素质教育。非常遗憾由于教育内部环境的问题,没有能坚持下去。
实施素质教育二十几年来,尽管人们埋怨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才,但是实际上“应试教育”比没有提 “素质教育”以前更加激烈。没有考试成绩的学校就不能算优质学校,没有考试成绩的学校老百姓就不认同,就招不到学生。
③教育投入与教学质量的矛盾。
教育需要投入,无庸置疑。虽然教育也是民生,但是投入教育与投入工业、城市建设、公路建设、医疗保障建设是有区别的。其它投入能立竿见影当年见效,而教育不能。比如为了农村中小学的现代化建设,据《人民教育》信息,国家和各级政府仅校园信息网络建设和电化教学这一项就投入了1100个亿,投入不能说少。但是在一个县1—3年时间里教学质量能迅速提高多少,实在很难做到。(据2011年12月29日媒体报道,有一个县的一个有1000多人的村庄,有适龄儿童少年150名左右,实际在学校就读的只有70多学生)。
④教育目标与人民满意教育的矛盾。
教育目标是什么?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人说,这是教育的大目标。那么: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就是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德、好学的习惯打基础。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指导学生掌握以“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主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以教研为助力,以高考成果为坐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中生。
但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什么呢?比如召集100名农村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家长进行调查,每一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希望和要求,一个班主任老师面对50个学生家长的需求,也知道要改进教学管理,实施个性化教学,可如何具体实施呢?比如艺术教育,学校没有这个条件和能力,家长就送到各类艺术辅导培训班,一年要交1—2千元钱,家长对学校教育,就不会满意。反过来,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办法把100种意见集中归纳: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就是考试成绩。一个班50个学生只有10个学生考100分,另外40个家长就不一定满意。一个乡镇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60%或更多,一个乡镇只有30%或更少,少的乡镇的老百姓就不满意。一个县的高中一年能考上3—10个北大清华甚至更多,一个县的高中一年只能考上一个甚至更少,少的县人民群众就不满意。是不是高考成绩好的学生将来就能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成绩差的学生就不能成为“建设者和接班人”呢?不一定。2000年央视一套节目推出的三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一个学习成绩不及格的学习,同台做节目,目的是鼓励我们的学生向“三好”学生学习,不做“不及格”的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那三个“三好”学生都在美国落户成家为美国的繁荣做贡献。只有当年用来做“陪衬”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在国内成为作家,代表中国人为人民生产精神食粮。但老百姓需要的是今天,不是将来。
⑤学校管理行政化与课程管理学术化的矛盾。
什么叫学校管理行政化呢?县里的学校是参照“股级、副科级、正科级”的行政级别设立的。有了这个行政级,对于校长的任免就由相应级别的组织考察和履行任免程序。学校就要归入相应级别的管理“圈”中参与相应级别活动。活动的形式主要是“阅读并落实相应级别的文件,出席相应级别的会议并落实会议精神,应对相应级别的检查和考核。校长除了对老师需要尊重以外,还需要对相应级别的领导格外尊重,因为他们手上有社会公共资源,能扶持校长也能让校长提前换(下)岗”。但做这些事需要时间、人力、财力。
而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管理。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一个学期满打满算,一个健康的老师只有十九周的时间,按常规必须完成课程计划,如果身体不够健康、要出外学习、交流等,要完成课程计划,时间是不够用的。而课程管理需要学术化,针对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变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一次教学效果的测评即考试结果,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教学以及近三年的考试结果,乃至周边学校或外地学校的课程管理先进经验等都需要反思、需要讨论、需要研究,需要调整。“行政”事务多了,老师备课、改作业的时间都要挤掉,只有匆匆忙忙完成教学任务。
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与基础教育选拨性的矛盾。
什么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就是为人一生的发展打基础的教育。人一生的发展需要哪些必须具备的基础?……一是有善于思考问题的思想;二是有健康的身体;三是有一定的书本知识和学习方法。但是,由于“读书能改变命运”的文化传统,加上教育资源匮乏,上世纪“两基”教育未普级以前,初中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升学的愿望,就是今天,优质小学、优质初中、重点高中、重点高等教育,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升学的愿望,就需要用考试和分数进行选拨,使基础教育的选拔功能更加突出,而且短时期内很难弱化。
⑦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职业教育艰难发展的矛盾。
什么是职业教育?……就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技术和能力的教育。从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快速发展分析研究,以及对我国普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职业教育不仅对个人的发展、就是对国家的发展都十分重要。所以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但是,从一个县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县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困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能用的办法都用了,比如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办、“职普”合一的综合高中,学生免交书本费和补助生活经费、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实习期间发生活津贴、办职教中心、公办民助等,但老百姓认可度还是不高,职业学校招生还是十分困难。
⑧培养名师与名师流失的矛盾。
一个县教育要发展,需要“名生、名师、名校”做支撑。关键是名师。培养名师是一件艰难的工作,第一需要教师有成“名”的欲望;第二需要有较好天赋的学生;第三需要把握好如“奥赛”、“高考”的机遇。通过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培养的老师成“名”了,由于政治环境(难以提拨)、经济环境(待遇偏低又不能收费带学生)等原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容易流失。很多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以不看档案,不看调令,只看老师的教学成果和获取的荣誉。这给我, 们农村教育欠发展的县出了一道难题。
⑨教师队伍年轻化与“教师35岁现象”的矛盾。
新课程改革实验开始,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观念陈旧,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创新精神都很难适应课程改革。于是县政府逐年增加了一批年轻的新教师。但是,年轻的教师经过十年的磨炼,到了35岁,成家了,中级职称聘上了,工资待遇稳定了,就没有了追求新发展的欲望。因为能当校长的可能性很小,想调进机关只是千分之一的老师有希望,学校又没有福利,晋升副教授级职称需要象校长那样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才能搞到“荣誉”,论文也不容易发表,愿交几百、上千的费还要门路,太难。所以就不再努力了。没有追求欲望的老师很难出好的教学质量,但是这批教师到退休至少还有二十年。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平安中国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