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教育法规 >

走自己的路 让教育成为铜都名片

发布时间:2023-11-04 18:28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杨彩霞:

方老师,今年7月1日建党九十周年纪念日,您以“中共党员”的身份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言,并引起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能不能让《德兴在线》的网民分享?

 

方宗廷:

好的。我是一个普通党员,没有职务,不具备调度公共资源的能力。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教育、为教育的改革呐 喊,为教育的发展建言。现在就和大家交流:  

走自己的路  让教育成为铜都名片


为市委中心学习组提供

方宗廷

(2011.7.1)


      今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发一周年之际,结合“坚持惟德乃兴、致力转型升级”学习活动,谈一点学习体会:走自己的路  让教育成为铜都名片。

       分两层意思表述:一、走自己的路;二、把教育做成名片。

一、关于走自己的路

       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我在思考:芬兰的教育好不好?好。但中国学不到。英国剑桥、美国哈佛的教育好不好?好。但我们的大学学不到。上海的教育好不好?好。但江西学不到。临川的教育好不好?好。但上饶没学到。北京四中、江西师大附中好不好?好。但一中不可能学到。所以我们要结合实际走自己的路。

       如何走自己的路?一是照“镜子”,二是选路子。

       先讲照“镜”子,其实就是反思。有两面“镜子”能帮助我们选择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子:

       第一面“镜子”是《教育规划纲要》。《纲要》发布一周年了,与之配套的还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中心学习组正科以上的领导同志有多少人通读过一遍?如果没有,教育改革和发展依据什么定位?一年来教育有哪些变化?如果不知道,我们如何做出走进先进序例的规划?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果不知道,改革改什么?往哪个方向发展?(有些领导讲到《教育规划纲要》学习总说“教育是部门的事”,所以难以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合力,很难形成引导和指导的领导力。

        我用数字简明地介绍一下《纲要》:

       数字一,《教育规划纲要》的形成:

       钱学森六次询问总理: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总书记、总理在当年“两会”上分别做了批示,要搞一个“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2008年8月29日开始至2009年2月为起草“教育规划”进行专题调研,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开始起草“教育规划”,2010年2月28日至3月28日面向全国征求意见,2010年9月15日至6月21日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审议。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10—2020)》。

       有3.5万人参与“教育规划”的调研会、座谈会1800多次,由14个部门50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11个专题组先后召开了300多次会议。

       征求意见过程中收到建议460多万条,形成调研报告500多万字。

       20个字“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讨论和修改了二十多次。

       2010年7月8日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共22章20条,约27000字。

       数字二,《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我归纳为“11128三个十”:一句话的成绩、一个战略主题、一个战略目标、两个具体目标、八个具体问题、八项教育任务、十项改革措施、十项重大项目建设、十个改革试点。

       数字三,《纲要》发布后的形势:

       第一个表态的书记。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落实新世纪第一次全教会精神时表态:我要做教育书记。媒体称:教育由“被动语态”转变为“主动语态”。

       第一个提出“一票否决”措施。山东省把教育投入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政绩“一票否决”的措施。

        第一个提出创建“全省教育强县”活动。青海省委、省政府每年将表彰十名兴教尊师的州、县委书长、十名州、县长、十名社会各界人士。

        第一个提出要建设西部教育强省。陕西省第一个提出要建设教育强省并于2010年在“全国第一个免费教育县”召开现场会;

       第一个提出“教育投入是省财政预算第一大项支出”。广东省2011年全省支出预算8000亿元,教育投入1072亿元;

       第一个提出教育“六优先”。深圳市落实“六优先”: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

       第一个从新学期开始调整生均公用经费。上海市从2011年春季开始,小学生均经费由1400元上调至1600元,初中生均经费由1600元上调至1800元。

       第一个超编招聘教师。湖北恩施州政府在小学现有教师超编的前提下,招聘1800名小学教师,切实解决小学教师老龄化、结构不合理、偏科缺科问题。

       第一个改革学校传统课程计划管理。温州市实验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比如有个学生,两岁会背乘法口诀表,三年级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四年级通过计算机三级上机考试,数学和英语超出了实际教科书水平,学校为这样“有天赋、有个性、学习欲望十分强烈”的学生制订专门的“课程计划”,开设专业课程。

       第一批先进县启动宣传。从2月21日开始,教育部推荐18个省的19个县的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开始在卫视展播。

       第二面“镜子”是十一五期间教育的问题:

       毫无疑问,十一五期间教育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只有找出问题才能与时俱进。

       问题一,上级满意了,老百姓没有满意。十一五时期在市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优势基础上,千方百计拿到了教育工作省级先进。但是,老百姓不认同,优秀学生照样往“外”跑。前任(郑)市长在教师节会上客观地分析说:“从一些统计数据看,教育质量还不错,但今年我们的教育事业又跌入了一个低谷”。

      问题二,

       1、没有亮点。我们的教育最大的特色是“没有特色”。没有哪一个管理的层面十分突出,让群众满意,没有哪一所学校(包括高考)十分突出,能起到“龙头”作用,能引起老百姓、上级教科研部门、社会媒体的关注。

       2、没有重点。教育要做的事很多,总想把每一件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事都做好,跟着上级文件走,跟着老百姓“意见”走,顺着领导批示走,被动应付,没有主动,没有重点。

       3、没有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动力”,05、06、07届高中毕业生有一批优质生源,没有生产出老百姓期望的“冒尖的高考成绩”,08、09、10届又十分担心没有优质生源,不敢“梦想”。高中做不出“冒尖学生”,思想受到束缚,情绪低落,初中、小学又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做出“品牌”。

       因为没有梦想,纵观十一五,义务教育没有“品牌”,普通高中没有“北大清华”冒尖考分,职业高中陷入困境,幼儿教育面貌难改。

       再讲选路子。

       1、抓均衡,争取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进入教育部和国家先进行例;

       2、抓一中,带动全市教育跨越式发展,促进南门新区发展。

       3、抓“中间”(初中),带动学前一年至普(职)高“两头”发展;

       4、抓“重点”,在实验学校和万村学校落实课改,争取管理出亮“点”,质量大提升,成为“市级示范、省级先进、国内知名”。

       5、抓“培训”,争取出名校、出名师、出名生。

       6、抓“规范”,争取校校有章程、事事有规范,每一所学校都能看,每一个时间都可看,每一个“游客”都点头。

       二、关于做铜都名片

        什么叫“名片”?“名片”就是宣传介绍、推销自己。让自己融入大社会,适应新发展,反过来激励自己更上一层楼,坚持本色、发展特色,做好领头羊。

       名片一,“德兴市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全国先进”。

       名片二,“德兴市中小学规范管理先进”。

       名片三,“德兴市课程改革管理先进”。

       名片四,“德兴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

       名片五,“(有1—2所学校)办学特色进入市级示范、省级先进”。

       名片六,“德兴一中教学质量进步先进学校”。

       有两个问题:

       一是能不能做?能。理由:关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全国先进。我想,中国有两个“状元”县,一个是清朝的“状元”县,在安徽休宁。一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甘肃会宁县。会宁在恢复高考初期,学校没有电,学生晚自习点蜡烛,生活用水要分配,更不要说办学条件有多好,师资队伍有多强了。但他们在恢复高考后的十几年里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是全国最多的一个县,所以有“状元县”之美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就是会宁县领导的经验介绍。广西蒙山是有名的贫困县,他们已经是“全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蒙山没有历史文化和天然风光等吸引人的旅游资源,就做教育旅游县。一年接待“旅游”的客人几万人次,每一所学校都能看,每一个时间都可以看。比起他们来,我们条件优越多了,只缺两样东西:一是一流的执行力,二是专家指导。

       关于“一中教学质量进步先进学校”。我想,一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规划应该是有远见的、先进的。但受财力约束,没有能把后面的山规划在校园内而形成“庐山书院式”校园(而今只有一个平面)是件遗憾的事。与21世纪新建的全省农村重点高中相比,已然是有些“落伍”了。唯一只有从“办学风格形成特色,教学质量年年进步”来发展一中。如果只抓高考出一年“显绩”,应该不是很难的事,难的是“形成自己的风格,年年有进步,坚持可持续发展”。请分析一中和临川二中: 

       再与全省的“明星”学校“临川二中”做一个比较:据(《江西日报》2010.7.8)介绍,创建于1978年的临川二中,集中了省内外10000多一些的优质生源和分别从全国14个省、市招聘来的430名优秀教师,如果用在校学生总数做基数,2010年的高考成果是:上北大、清华线10人,占在校学生数比 ,文理科600分以上31人(文3人,理28人)占在校学生数 ,上一本线740人,占在校学生数 ,上二本线2043人,占在校学生数 。一中与全省一流的强势高中比较,才能看出一中在生源素质、师资力量没有优势、教育投入不足(教师的教学奖都不能在当年兑现)的前提下每年都在进步,所取得的进步来之不易,校长和老师的付出很大,这个“付出”包括承受压力和不理解。同时应该看到,只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加快改革(尤其是班子、师资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把一中做成高考成绩进步最快的学校是完全可能的。但是还不够,还要做成有文化内涵、有一个或两个学科很有特色,有一批学科名师和名生的名校。所以,我想:一是假设“一中是一所新办的高中,我们如何办?”二是融入“北京四中、人大附中、江西师大附中等名牌高中学校其中一所的“盟校圈”,办一个三十人的新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班是否可行?三是政府聘请武候中学李镇西、杜朗口中学崔其升或者教学改革专家朱永新担任市政府教育顾问是否可行?我的感觉是搞“应试”教育真的不难,今年的高考一份资料中“理综、文综”有4道(14分、6分、6分、7分)就抓准了。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十二五”如何为办成有文化内涵,有管理特色,有考试成绩,有名师名生的名校打下基础。

 

 

       二是怎样去做?我的想法:

       总体思路:幼儿教育抓重点,义务教育抓亮点,普通高中抓高考,职业教育抓改革,学校管理抓规范,学习名校创品牌。

       具体思路是:

      1、政府抓《规范》,抓投入;

       2、职能部门抓培训、抓样榜;

       3、学校校长抓管理,抓课改;

       4、领导要做的事: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指导;

       5、老师要做的事:善于学习新的知识,善于反思教学效果和改革教法。

       我建议:

        关于幼儿教育:上策:借国家政策性财政投入,在城区和乡镇所在地新建一座公立幼儿园;如果有困难,中策:借鉴发展工业园区的经验,招商引资(签订确保赢利二十年不变的优惠政策合约)在城区建一所中心幼儿园;如果还有困难,下策:国家要求在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我们在最近1-2年把学前一年纳入小学义务教育范畴,有条件的乡镇可把小学六年级纳入当地初中,解决部份初中校舍、师资有富余的问题。

       关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城乡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均衡)是我们十一五期间的优势,基础工作是抓教师培训、抓教学和评价机制改革,抓教学质量。重点是抓亮点:实验学校、万村学校、长田学校。没有亮点的区域教育。好比一辆“宝马”、“奔驰”,车是好车,可惜没有灯光。

       关于普通高中:从策略上讲,抓一中,带全市。一中做不好,老百姓发牢骚。不仅仅是对一中不满意,而且是对教育不满意,孩子往外跑,父母去陪读,涉及的是“民生”问题。我在《教育 把好事办好》算了一笔帐,一年过千万流出去。同时滞后了南门新区的发展,影响了全市经济,涉及到民间资金外流而出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

       我早在《德兴教育怎么办(1-2)》、《一中 我们怎么办(1-2)》就提出“一中抓上去,铜矿中学逼上去,育才中学跟上去,花桥高中撤掉去”,并且阐述了理由。现在的难题是“一中怎么抓上去”?

        为了拓宽思路,又不伤害十一五期间的教育管理层,我介绍一下临川二中:临川二中,1978年9月创办在龙津古镇上顿渡。办学之初的艰难环境现在想起来令人难以置信。正因为艰苦,制订的校风是“苦学、守纪、求实、争光”八个字,人人皆知,日日背诵。“苦”字当先,与甘肃的会宁、江苏的洋思几乎同出一辙。“苦”的效果是“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几乎全部被高等院校录取”。三十二年来,从一所小规模的学校发展成今天(2010)占地330亩,189个教学班,一万多在校学生规模的学校。培养了4万名高中毕业生。向大中专院输送了2万名学生,78人进了北大清华,28人进了大学少年班,学校23次获得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五科奥赛团体总分前三名,学生24人入选国家奥林匹克冬令营特训队。他们靠什么?一靠“激上去、带上去、用上去、促上去、逼上去”的教师培训机制,二靠善于在全国14个省、市公开招聘优秀教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临川二中的经验是“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江西日报》2010.7.8)。我从中悟出的道理是:假如一中是一所新创办的学校我们怎么办?(可以先听一听一中校长和老师的想法)

       关于职业高中。职业教育,从一个民族的发展说,十分重要。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本科学历就业难的今天。但是,就一个人口少、工业企业欠发展的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是困难的。德兴的职业教育学校(形成于1994年)尤其困难,职业高中2003年改制为民办公助的机制,归属教育局管。卫校和技校却是公办职业教育,属于市委党校、卫生局、人劳局双重管理。三十年来没有形成规模办学的校园和师资队伍,只能勉强维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每届领导都调研,学生少、规模小、专业师资缺的旧面貌一直没有改变。我的建议:改变职业教育“少、小、缺”的现状,首先要解决职业教育办学的“校园”问题。古人说“安居乐业”,没有一个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校园”,如何谈发展?上策:南门新区的“詹潜学校”建成后,铜都中学改做“职业学校校园(二中没有学生宿舍)”;中策:争取国家投入在工业园区新建一所“职业学校校园”,走出一条“园校合一”的新路来;下策:政府把育才中学买下来,用作职业学校校园。有了校园,才能规划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否则,永远是纸上谈兵做《决定》。

       关于民办教育。民办教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倡“教育产业化”时期是兴旺时期,一旦教育秩序进入规范阶段,尤其是义务教育实施免费,民办教育没有质量保障就难以为继。我市的民办教育重点在“学前教育”层面,公办幼儿园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所以家庭型民办学前教育遍地开花,普遍不符合办学“规范”。撤又撤不掉,管又管不好,利弊各半。民办教育能解决一部份中青年人就业问题是主要贡献。德兴只有“育才中学”属于完全民间投资、经营的学校,长田学校是民办公助的学校,享用了一部份教育公共资源。民办教育有四大优势:管理平面化、投入讲成本、经营讲效益、制度讲灵活。作为教育体制的一个组成部份,政府应当予以扶持(主要是提供文化学科和专业学科的老师),扶持民办教育,政府投入少,办学效益好。公办学校的“绩效管理”没有必要到全国各地去考察,可以就地取材借鉴民办学校的方法。

       关于政府抓《规范》。我在《点亮教育这盏灯》里面结合《纲要》精神制订“六个管理办法(试行)”,把他编成精致的小册子,教师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手一册,既便于监督管理又使它成为“管理经典”,领导和兄弟县市区客人来了,看完了我们的学校,如有人索取就送上一册。各学校也要制定“学习、教学、学生、老师、文化、文明”的《规范》,既方便自觉行为管理,又为出外交流教学管理活动提供一份“礼品”,就像递上一张名片。关于讲投入,经费投入是主要的,情感投入也不可忽视,我在《成功 需要一流的执行力》一文中就讲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玉山县委书记和上饶地委书记尊师重教的故事,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于职能部门抓培训。当今教育环境里,谁抓住了教师培训,谁就抓住了教学质量。我指的是“实践”培训。当前培训很多(国家的、省、市、县级的),学校负担很重(逢训都要到省内外考察一圈),效率很低(培训的东西派不上“实践”用场)。根本原因:把培训当作任务。临时到天南海北各请一个专家,每个专家用半天时间讲了一生的做教育感悟,口吐万言,离题千里,好听不好用。我的意见是:结合教材、结合课堂、结合岗位,找一所先进学校、拜一位教学改革优秀老师,实行有计划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递进式系列培训”。同时尝试“福利型”培训,对于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很快的,善于研究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师可以享受出省出国去接受名师名校培训。要把培训计划和培训经费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教师,真正实现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于学校抓课改。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今天的中考、高考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比较,变化太大了,我在中国教育卫视讲了25分钟的考试问题。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除了有个多媒体,几乎没有变化。一篇课文分成2—4个课时,45分钟一堂课: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学习教材→举例说明→提出问题→布置作业,紧张得很,生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考试填不上“标准答案”。再看看何克抗教授研究和推广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二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水平,小学、初中、高中不强调考试,但考试成绩普遍都好。新加坡政府请他到新加坡去讲学,并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他的教学法;湖北的李建国是高中教学名师,深圳一所薄弱高中每年只能考本科二十几个,请他去当校长。他自己带一个实验班,兼班主任,教一门主课,三年后全班48个学生47个考上本科,一个考上专科;程汉杰从1984年高考第一次出现“现代文阅读”试题开始研究 “高效阅读”教学法,专门针对高考研究创造了“不增加课时、不增加作业量、不加重学生负担,让学生考试成绩更好,综合素质更高”的奇迹;还有华应龙的数学教学研究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研究老师,有的老师把一个学期的课本一个月就教完了,剩下的时间引领学生学习更新的知识,在中考、高考中都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绩。教师培训就要有这样的名师做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就要找这样的学校去交流、去跟班学习。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所以课堂教学改革很难开展。一定要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像洋思、杜朗口、昌乐二中等,没有高效的课堂,学生厌学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素质教育不知道怎么搞,“应试”教育又出不了高质量。什么叫群众满意的教育?“群众”是一个大概念,都说群众对教育期望太高,“众口难调”,唯有考试成绩才是群众一致认同的,因为他们总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改变命运”。由此类推,“成绩好”就能“改变命运”。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教法势在必行。要由研究教师是否能控制课堂向研究学生是否掌握要领和提高学习效果转型,要由研究如何教向研究如何学转型。

       关于领导与管理。要想《走自己的路  把教育做成铜都名片》,就要研究领导与管理。什么叫领导?就是利用职务岗位优势“发现、引导、扶持、推广”。什么叫管理?管理就是“自己出主意,叫别人把事做好。”

       现实告诉我们,领导和普通人一样,专业知识是有局限的,在人事、投入的重大问题有了《规范》和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在加大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上,要做到:少指示多扶持。小岗村的改革,傻子瓜子成品牌、温州小纽扣形成大市场,曾一度占领半壁江山的乡镇企业……这些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都不是哪个领导“指示”出来的,都是人民群众在特殊的生存环境里“逼”出来的。领导的伟大就是发现→引导→扶持→推广。教育也一样,洋思、杜朗口、昌乐二中……等一批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学校,何克抗、魏书生、李镇西、华应龙、程汉杰、李建国……等一批课堂教学改革的名师也不是领导“指示”出来的,但都是领导“发现、扶持、引导、推广”的成果。比如程汉杰“高效阅读”研究26年,2009年温总理和记者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感觉到学生在“高效阅读”的方法指导下简直“不可思议”,于是这项一直没有得到教育行政部门支持、没有教育经费支撑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由《光明日报》、《人民教育》给予宣传和推荐,魏书生听了课后,主动担任这个课题研究的顾问。

       各位领导,以前德兴有“三难”(行路难、看病难、读书难),现在铜都人出行的路“通”了,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建成了、“三保”落实到位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必定是教育。我想,我们如果把《教育规划纲要》当镜子,把十一五的成绩当起点,把十一五的差距当动力,就一定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让教育成为铜都的名片。

       能不能把教育做上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什么时候把教育做上去?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上一篇:孩子成绩差,老师不愿接收怎么办
下一篇:“三个面向”的内容是什么?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