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教育法规 >

为教育提的第100个建议

发布时间:2023-11-03 09:35   来源:宗廷笔记    作者:方宗廷

杨彩霞:

方老师,我在《中国铜都报》读了您写的《点亮教育这盏灯》一文,原市委陈书记还做了“写得非常好、有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和实用性”的点评,您能不能和《德兴在线》的广大网友做一个交流?
   

 方宗廷:

好的。从2 O 08年教育质量出现严重滑坡的现象开始,我就一直思考德兴教育如何改革和加快发展。三年来,先后向教育局、市政府、市委提了1 O 0个建议,今天就用“第1 O 0个建议”与大家交流:

 

实现三个转型   促进教育升级

——第100个建议——

方宗廷于2011年教师节

 

今天是教师节,享受着教师节的快乐,踩着《教师之歌》的韵律,畅想着教育的未来,一口气啍成《实现三个转型  促进教育升级》。分别是“教育管理、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的转型。

第一个是教育管理转型。

教育管理为什么要转型呢?

因为我们的管理理念需要与时俱进,必须实现转型。传统管理是“唯上、唯稳、唯全”,在计划经济时期是必须的。唯上,按领导指示和文件做事,不容易出现“左”或“右”的错误,在“运动中”能避免“换整”。唯稳,工作不求上进,也不掉队,处于中游,以不变应万变,个人“发展”的胜算比较大。唯全,一百件事,件件都要做“周全”,既能顾及“上面”和“部门”,又给自己留下回旋的空间。

现在,进入了逐渐规范的市场经济,明显的特点是——竞争。面对平等的机会,竞争规律取代了“三唯”规律:两军相遇勇者胜,勇者相遇智者胜,智者相遇仁者胜。而且,我们要做“排头兵”,而“排头兵”只能给一个人,就必须要更新管理观念:服务取代管理、竞争取代等待、创新取代经验、入木三分找差距取代捧着奖牌讲成绩、突出工作重点取代“眉毛胡子一把抓”。

教育管理如何转型呢?

1、咬定目标:如果说刚刚谢幕的市党代会、“两会”对2011—2015教育目标已经设定,而且这个目标是经过科学论证一定能达到的,在这段时间内,就要坚定信心,沿着这个目标一天一天,一周一周,一个月一个月,一个季度一个季度,一年一年,一件事一件事地用“倒计时”的办法抓落实。传统管理最致命的弱点就是:重开头、重结果、轻过程。十一五的事实说明当“目标”不能实现时,百姓怪市委、政府,大领导怪小领导,一级怪一级,最后怪老师,老师怨孩子不争气,孩子就跑到外面去。由此而产生恶性循环的怪圈。

2、步调一致。如果说“目标”已设定,认识达到统一,市委与政府,人大与政协,主管领导与分管领导,部门与单位都要步调一致,主次分明,在“目标”与“中心工作”、“部门工作”发生矛盾时,要尽可能为教育“目标”创设优良的外部发展环境。比如教育以质量为主,校长以学校为主,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以课堂为主,应该是不能动摇的。“中心工作”、“部门工作”也很重要,但对于老师和校长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要鼓励教师和校长坚守课堂与学校。“十一五”事实说明,每一项工作都有自己的特性,如果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好,人力、财力、智力、精力和时间都不够。如果力不能及又一定要做,只有做“假”。教育一旦做“假”,平时看学生的作业本上都是100,考试时可能就是50或60,设定的教育“目标”就很难达到。还有,如果步调一致,每个领导都利用能调度的社会公共资源,为教育和老师做一件小事,教育和教师的困难就会日益减少。比如一中大部份老师的办公条件二十年没变,能不能改善一下?每个人都为教育和教师讲一句鼓励的话,教育和教师就会确立信心,发展肯定快。反之,打击越多越大,问题和困难也就越积越严重。

3、改革评价。9月1日开学,有两所市直学校,有两位优质教师分别拒收一名某一学科成绩偏差的学生插入本班学习。

我们不能责怪老师。老师的成绩观念很强。一是这学生为什么要插到我班上,学校里有好几个平行班。二是按期终考试成绩评价老师,这个“评价”与评先进、评职称、职称聘任的“打分”直接挂钩,成绩上不去谁来帮老师讲话?怎么讲?

但我们能责怪谁呢?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本来就不幸福,如果再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没有书读,还要责怪孩子吗?如果孩子们个个都学习成绩很好,还要老师干什么呢?如果孩子们要走进社会、独立生活、又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遭到拒绝,还要教育干什么呢?

我们评出那么多“星”级学校、优秀学校。哪所学校能创新“评价”机制、保持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

所以说,评价制度要改革。

评价制度包括:(1)市委、政府对教育发展的评价;(2)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的评价;(3)学校对教师的评价;(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这项改革,如能创新,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实现“排头兵”的远大目标。

4、改革宣传。教育需要宣传,教师需要宣传。在信息时代宣传尤其是重要。有人说,我不需要宣传,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其实这就是在宣传自己,告诉别人如何分析、判断、认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教师的成长本身就是在展示自我、宣传科学。我说“改革宣传”是指:宣传目标要确定,宣传重点要突出,宣传方式要改进,宣传成果要明显。

我们的《铜都报》天天都在宣传,但是没有“重点”追踪一个目标、突出一个栏目、指导一个项目“工程”、引导一个方向。如果问:你喜爱《铜都报》哪个版块?回答是:一般不看或者说不知道,没事时随便翻翻。就说明报纸难办,没有重点,宣传效果不明显,所以要改革。

我们的“电视”天天都在宣传,但是没有“亮点”。除了全国统一面孔的“新闻”,还有哪个栏目让人关注呢?开辟了一个“影视频道”,等于没开,没有收视率可言。新增了“城市生活”,总算略有突破。但与百姓十分关注的学校教育宣传无关。

原市委书记在《点亮教育这盏灯》里采纳了我的建议,为学校教育开设了“铜都课堂”。偶尔去学校做个调查,问老师收看“铜都课堂”吗?老师说“没注意、不知道”。为什么?不敢创新,“杂乱无章”。“杂”是指学科的、家教的、课堂的、班级管理的,左一鎯头,右一棒槌,没有重点和实用价值。“乱”是讲课的人没有培训、没有电视讲课经验、没有充分的准备、一个“笔记本”电脑挡住了视线,没有学生互动、对着墙壁讲、讲课又没有激情、纯理论式授课。讲考试,没有教科书,考试说明,考试样卷,老师不如看书上网更方便。反之,同样讲考试,第一节课30分钟讲审题,讲答题要领;第二节课拿出某年度的试卷,讲答题失误;第三节课用试卷对照课文讲教学的失误;第四节课用课文讲学生做作业的失误,一个学科一个学科讲下去,总会有收获的。和电视台领导进行了交流,又在《教育把好事办好》一文曾提出过建议:

1、借力我讲课的国教卫视《空中课堂》资源,把《铜都课堂》办成“课堂教学的110,老师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园地、家长了解教育的窗口。”

2、借力“名师”以研究高考为目的,培训高中学科教师;激励本土“学科带头人”,以研究课改为目的,培训义务教育阶段年轻学科老师。

3、借力“优质课”,让每一所学校至少有30%的老师能创新、模仿、学习和打造“优质课”,以利于培养学科教学名师。

4、一个阶段一个重点,专攻薄弱学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宣传目标。校园文化、班主任管理、家庭教育当然很重要,但可以放在教学质量提升以后再做。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因电视台没有人理会,又没有公共资源调度,今年教师节只好租用民间的《德兴在线》开“教育·百言堂”频道,主讲“校长培训”、“教师培训”、“家教指导”、“教育热点”,带头尝试教育宣传改革。

第二个是教师培训转型。

教师培训为什么要转型呢?

“十一五”教师培训很多,投入也不算少,但管理没有亮点,学校没有特色,教师素质没有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太多变化。所以需要转型。

一是教师培训观念要转型。当今时代,抓教育先要抓质量,抓质量先要抓教师,抓教师先要抓培训。谁抓住了教师培训,就等于抓住了教育质量,抓住了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总是说好钢要放在刀刃上,我看这个“刃”就是教师培训。

二是教师培训机制要转型。

1、教师培训经费要依法足额提供,并专项使用。

2、教师培训组织要健全,制订并落实培训计划、跟踪培训结果。

3、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要现代化、常规化。

三是教师培训形式要转型。

“十一五”期间,培训的量(人次)不少,东南西北请来的“专家”也不少,但效果不明显:一是老师和课堂变化不大,二是城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教学质量不均衡,三是“猎奇”性强,实用性和研究性弱。

建议:

1、校级培训和高级培训相结合。校级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组织的教师培训。培训的形式是:(1)公开课。(2)评课。(3)每学科每单元轮流安排一人主备课供大家讨论。(4)每月安排教师读一本与学科教学相关的书或杂志。(5)每上完一个单元的课程组织一次以学科教师为单位的集体反思。(6)每周通过批作业针对学生的学习写一篇100字(校长写300字)以上的反思。(7)逢双月召开一次教学质量分析会。(8)每学期读完一本自己喜欢的教育家写的书。高级培训是:县、市、省、国家安排的培训。

2、实用培训和理论培训相结合。培训经费应该90%用于教材、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考试说明等实用性的系列培训。每所学校联系一所比自己强的学校作为培训和交流基地,坚持“带课名校行”的培训形式。理论培训原则上有县(市)每学期安排1—2次,不宜多。专家多了,信息采集面广,对信息的分析和认知又不统一,很好听、不实用,容易把人搞糊涂,难辩谁正确谁错误。

3、提高培训和福利培训相结合。提高培训是指: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驾驭能力,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对考试命题的把握能力,以自学自研和校级培训、县(市)级培训为主。福利培训是指: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出了成果,在本校、本县(市)、本地区、本省,在中国引起反响的老师,要组织他们到名城、名山、名水、名校去学习,要让历史老师走进故宫和布达拉宫等,要让地理老师去领略长江、黄河、黄山、九寨沟及三山五岳等。高中的老师教学质量如有重大突破,不惜重金,可以到香港、芬兰、新加坡、日本等基础教育很先进的国家去培训。结识名师做朋友,和名师共同出版教学研究著作。

4、调整教师进修学校的归属。离开了学生、课堂、教材、教师、考试、考试成绩分析的教师进修学校不可能有效地承担教师培训的任务。

第三个是教学研究转型。

教学研究是十一五的薄弱环节。举例:(1)教育界的解释是把没有高中尖子生源做挡箭牌,其实不全部是。1997—2003年全市每年都有1—2人走上北大清华。2005年、2006、2007、2008届高中毕业生中也有一个或几个“尖子生”,当时也曾树雄心要在高考中出亮点,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结果却事与愿违,让教育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滑坡。当年却没有去认真分析和研究高考试卷命题的变化和我们教学和复习模式的僵化。学生考完了,学科老师才发现“今年怎么这样命题呢?”而别人却对这套命题十分赞赏,认为科学、合理、符合(原)教学大纲。其实“磨尖生”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老师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能力,校长调动老师积极性的能力。如果老师认为“我弄两个高分出来,让你校长拿去当政治资本?”在这样的环境下,“尖子生”再聪明也枉然。这些情况明摆着,就是没有人去研究。(2)以铜都三中为例分析初中,三中的老师一是年轻,二是通过招聘考试组织起来的,应该有创新和吃苦精神,实质是创办以来一直以生源“差”而甘居落后。难道比乡镇初中的生源还差?就是没有人一个学科一个学科、一个老师一个老师、一批一批的学生去比照研究,到底“差”在哪里?于是乎就这样年复一年继续“差”下去?哪还叫什么城区学校?又如何去帮助农村初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3)小学以一小为例,一所百年老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特色打造、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升等,有哪几项能形成“老”字号品牌而向全市乡镇小学辐射?十一五教学研究的现状是:高中不敢研究,初中不好研究,小学不需要研究。所以教学研究需要转型。

思考如下:

1、研究目标要转型。传统的研究对象是老师,研究形式是分析“一堂课”。现在研究的对象是“课改与提高效益的问题、考试中平均分上不去、尖子生又出不了的问题”,“问题”就是研究课题,解决问题就是研究过程,提升质量就是研究结果。

2、教研员队伍建设要转型。优秀教师不一定能当教研员,但教研员一定是优秀教师。教研员一定要练好两项基本功:拿起笔能写,张开嘴能讲。还要具有必备素质,就是针对一个问题,有自己的独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让教师佩服。

3、教研方式要转型。教研员不仅仅是能听课、评课,还要能上课。不仅仅是自己会写论文,还要带动至少一个老师坚持写反思,一年发表一篇论文。不仅仅在办公室里研究,还要联系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学科、一位教师作为研究基地,让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质量。

今天是2011年9月10日,距离2015年12月还有1580天,坚持每天思考一个问题,做一件小事的习惯,如能“实现三个转型”,必能“促进教育升级”:(1)有几个学生“分”压群芳、枝头报春;(2)有几个老师“技”压群芳、登台名师;(3)有一所学校“市级示范、省内先进、国内知名”;有一项事业(教育均衡)人民满意、省部嘉奖!

祝节日快乐!

上一篇:什么是好工作?
下一篇:未成年人保护法重点学什么呢?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