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安定民生 欢迎支持老方
主页 > 读书理想 >

走文化强校之路

发布时间:2023-11-02 18:1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杨彩霞:

方老师,我的老师现在当上了校长,很有责任心,事业心。但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强,您能给予指导吗?

方宗廷:

好的。指导谈不上,我建议:走文化强校之路。 

走文化强校之路

 

        今天,我们来探索“走文化强校之路。”分六个问题,十二个层次讲,意在抛砖引玉,为农村基础教育走出“应试”,走进“素质”,谈点学习与实践体会。

 

        六个问题:1、什么叫文化?2、什么是教育文化?3、什么是学校文化?4、为什么要走文化强校之路?5、文化能不能强校?6、文化怎样强校?

 

        一、什么叫文化?

 

        文化是有着历史跨度的概念,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积淀和传承下来的,留在纸上的是文化,留在地上的、山里的更是文化。但文化又不仅仅是概念。文化又是活动,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民族、家庭、行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活动。所以,一个民族有民族文化,一个地方有地方文化,企业有企业文化,旅游有旅游文化,军队有军营文化……各行各业、各个国家和民族为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都十分重视挖掘历史文化和培养新的文化。当然,我们教育也有自己的教育文化。

 

        二、什么是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就是教育对人的个体发展、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活动和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中国教育文化的主体是通过儒家思想表现出来的。为什么呢?主要是儒家有“忠孝”思想。一些外国大学都设了“孔子学院”,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我国的教育文化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考试”。13亿人民不一定都知道孔子,但“考试”应该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考试”起始于隋朝,沿袭了1300多年,是中国独有的教育文化,是我们学校和老师最熟悉的文化活动。

 

        三、什么是学校文化?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学校。学校是什么呢?

 

        学校就是一个教育机构,是一种有意识有选择地组织起来的发展环境,能对个人的社会化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机构。这个机构作为传播文化的场所,不但要传承文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创造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办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所形成的无所不在的、无时不有的氛围,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产生着持久的、渗透性的影响和教育,这就是学校文化。

 

        比如,一个拥有上千人的校园,没有发现一张纸片,几十万平方米的墙面洁白透亮,没有痰迹和脚印鞋印,学生公寓就像温馨的家一样,又像管理一流的宾馆;学生或下课或放学,三两成群,前后有序,一律沿着楼道或道路习惯性地靠右行走,没有追逐嘈杂的声音;教室内,学生都在自觉地学习;办公室里,老师们或看书、或备课改作业,各忙各的工作;功能室里,时时干净整齐整洁;食堂里,老师和学生都在有序的排队领取饭菜,看不到有谁在指挥;到了晚上,值日的老师在学生公寓里不断地巡视着,而这一切都不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也不是为了评比拿奖,而是成了习惯,习惯成了经典,这就是学校文化。

 

        再通俗一点说,常规就是文化。目前农村中小学经费不宽裕,墙面上贴不了“红红绿绿”的瓷砖壁画,校园内买不起上万元的雕塑,建不了喷泉和九曲廊桥……是有情可原的。但把常规落到实处,三年五年,八年十年,一位校长接着一位校长坚持下去,总是可以做的吧?

 

        学校文化有什么特征呢?

 

        学校文化的特征是以校园内的生活成员为主体,以各种文化现象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有什么区别呢?

 

        走文化强校之路,我指的是学校文化。而我们目前所进行的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这项工作我们从2000年开始抓,比教育部2006年6月出台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文件超前了6年。而现在与先进学校比较,又落后10年。问题出在哪里?先进学校已把校园文化例入常规工作,成为教学活动不可缺的习惯行为。而我们却还是当作中心工作来抓,而中心工作总是需要发文件,开动员会,检查督促,评比奖励才能推动的强制性工作。中心工作,总是一抓就见效,一放松就效果大跌。所以说,立竿见影的教育不是真教育,教育需要慢慢体检和感受过程,需要思考身边一些细微之事,在教育中艰难努力潜入到学校的常态生活中。那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校园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一种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一种场所。我们都知道,校园只是学校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全部。校园文化注重物质的表面,而且比较容易移植和复制。比如墙面、花坛、雕塑、绿地、亭台、楼阁、九曲桥、制度等,通常我们到一个学校看校园文化,就看这些,而这些能复制和转移的文化很难凸现个性和特色。

 

        学校文化不同于校园文化。不同之处:一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行为方式、物质形态。主要组成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本土文化”等。二是内涵和外延都比校园文化更深更广,更具长远的生命力,更能影响学生。三是具有整合、积聚、倍增其它资本的作用,尤其是精神文化具有不可复制、不可转移性。再通俗一点,学校文化好比一个人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个性、素养、气质、精神,校园文化好比起点缀作用的发型服饰,互为依托。

 

        四、我们为什么要走文化强校之路?

 

        毛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学校也一样,所以学校要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所名校要成功,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一个没有文化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学校。一所学校没有自己的文化,就没有目标,总跟在别人后面走,用自己的弱势去拼别人的强势,肯定跟不上,即是跟上了,也只能做第二。当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即是付出百倍的努力,都永远走不到它们前面去。从这个意义讲,需要走文化强校之路。

 

        再从新建、海口、李宅、花桥、香屯、长田中学等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分析,尤其是对长田中学,只要用邓小平的“猫论”来理解和解剖,就能体会到先发展再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市场竞争规则适用各个行业。我们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方面的东西,而是学校文化,是精气神。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毫无疑问是校长个人的作用。但一个好校长离开后,学校仍然能发展和进步,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也就是我要推出“走文化强校之路”的用意。[OT_page]

 

        五、文化能不能强校?

 

        学校文化如果不能影响教学,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我认为,一所校园文化建设获先进荣誉的学校,如果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没有进步(指学生巩固率和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反而退步,老百姓急着要把学生转到外面去,那就等于花钱买奖牌,失去了文化的意义。

 

        比如,我考察过的山东青州实验中学,就是文化强校的先例:

 

        2001年,全校考上本科线只有12人。2002年出现“招生难、资金难、师资队伍稳定难”的“三难”状况,在校学生数直线下降到50%。

 

        2006年,全校上本科线1031人,获得“四个第一”:第一个通过IS0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第一个引进外籍教师,第一个成立学生艺术团,第一个成立社会专家督导组。还获得“四项大奖”:全国文化建设金奖学校,全国中小学最佳校报一等奖,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全国中小学班级管理创新先进单位。去学习过的老师都知道,发展过程充分显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力量。

 

        当前,我们还要克服“高中考不好,教育就看不见成绩”的悲观情绪,我们的失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我不这样认为,比如: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教育人士络绛不绝地去考察和学习有轰动效应的东庐中学、洋思中学、后六中学、杜郎口中学、特庸中学……有一个共同的现象,一是这些有特色的学校全是农村乡镇初中,不是高中,二是基础和常规抓得特别牢。就说特庸(江苏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学校)初中吧,论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利”,不靠县城靠乡村;论“人和”,从2000年开始,20位骨干教师流入城市等学校,剩下85名老师,平均年龄40岁,本科学历一个都没有,大专学历也不到50%,其余尽是高中、中师学历,而且缺科严重,化学老师改行教英语,体育专业毕业教数学;论“生源”,四邻八乡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有关系和能力的都转到县城去了;论办学条件,高云飞说:“学校欠下的260万元债务(建了三栋教学用楼房09年化解了)像稀薄的空气,随时让他有窒息的感觉。”校园里的路没钱买水泥,只好用砖块和鹅卵石垫起来。就是这样一所乡镇初中,实现了中考成绩“五连冠”的目标。

 

        特庸中学凸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呢?

 

        一是坚持“十个三分钟”,二是坚持“三思”。如果问有什么秘诀,很简单,那就是“贵在每天坚持。”

 

        哪“十个三分钟”?三分钟记名人名言,三分钟听一段传记,三分钟诵读班训,三分钟深情唱歌,三分钟用心练字,三分钟撰写日记,三分钟安静就餐,三分钟整齐列队,三分钟规范做操,三分钟当日反思。农村的孩子“野”性多,开始的时候比较难,那就先做五个三分钟,再搞六个七个,慢慢地就习惯了十个三分钟。

 

        “三思”是什么?

 

        这是指老师的一种教学模式: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

 

        学生不论路途远近,一律实行全住宿制。日反思主要是利用晚上的时间。把教学目标按学生接受能力分成一级和二级,不要求全班学生定一个统一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定了也达不到。主要是反思“今天的作业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第二天上课由完成一级目标的同学纠正错题,再由老师点评和解答普遍性的难题,学生都有专用的“错题”作业本。这叫“日反思”。

 

        周反思,指一周后,学科老师梳理出一周来学生普遍性做错的作业题进行筛选,变型出题,设计3—5个训练题,组织学生再练习,引导学生在做好练习题后做反思笔记。

 

        月反思,是在周反思的基础上,再把容易做错,或者确定很难掌握的问题汇总一下,由教师变型出题,进行集中训练,以达到提高的目的。

 

       “三思”的目的,一是纠错、二是巩固、三是提高。

 

       看老师的课程表,也很平常:上午4节课,中午12:40校园里就看不见学生了,100%在寝室睡觉,校园静悄悄。下午2:40时上课(午睡2:00时起床),安排3节课,晚上4节自习课,老师不讲。每课40分,每课中间休息10分钟。学生每天8小时休息,一小时课外体育活动是绝对保证的。

 

        如果还想问有什么经验,一个老师说:“学校里也没什么钱,图书馆也没有,每个新老师来,只会拿到一套所教学科近三年的期中、期末试卷,老师先把这套试卷做完,也就熟悉教材的知识点了。另外,学校每年还给每个老师准备了近两年各地的中考试卷,并要求在一学年的前三个月完成。一般老师做完这些试卷,基本上都能对一学年的教学体系有所了解。这样,就能做到“聚焦优等生的薄弱学科,聚焦中等生的波动学科,聚焦学困生的兴趣学科。”没有优质生源和经济的优势,只有靠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进取精神,靠建设学校文化。

 

       中国的基础教育,小学是快乐的,初中是自由的,高中是痛苦的。天津市有所上海道小学凸现出来的“先”字文化,就是挑战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学生在课前先动脑、先动手、先动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收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功效,在各种大赛中屡获殊荣,并命名为全国“GLOBE”学校。其实,依靠“抢、挖、买”优质生源做强学校,能强一阵,难强长久。我们临县有所学校,08年十分辉煌,9个北大清华,09年只有2个,就值得我们思考。所以文化强校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OT_page]

        六、文化怎样强校呢?

 

        我的思考是:精拟校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删繁就简,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学习先进,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凝炼特色,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实施文化强校战略。

 

        第一,关于精拟校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什么是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就是学校的发展理想和目标。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对师生员工的一种期望和训诫。主要表现形式是校训,比如中共中央党校的校训“实事求是”;2001年4月16日朱镕基为上海新成立的国家会计学院题写的校训是“不做假帐”;始建于1991年的清华大学由于是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渗透着西方文化教育,不很光彩。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后,立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它的功能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和意识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是影响最持久、最长远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就象一面旗帜,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校训,凝聚着一个学校的精神。一个没有校训文化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学校。我刚才为什么没有用我们学校的校训举例子呢?现在,我冒昧问一下各位,什么是校训?你们的校训是什么?

 

        校训,是学校精神的浓缩,是一个学校教育理想、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高度概括,是学校优良校风及教风、学风的高度概括,是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精神宣言。毛泽东1941年为中共中央党校书写“实事求是”作为校训,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实事求是”的内涵已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冰心老人90多岁高龄还记得50多年前为云南呈贡中学题写的校训“谨信弘毅”,可见校训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有多大。

 

        而我们的校训呢?你们谁能记得自己学校的校训?……一是我们校长记不住,二是老师和学生不知道,那能产生什么学校精神呢?能成为学校精神文化影响学生吗?主要原因是什么?就是没有自己的特色,要么八个字,要么十六或二十四个字,随便拿来就是,通俗化、庸俗化、雷同化。我收集了一个县的十所学校的校训:勤奋好学,文明守纪;勤奋上进,稳定发展;勤奋创新,求实健体;勤奋忠实,进取创新;勤奋文明,求实创新,这五所学校的校训,就象在喊口号。文明进取,求实创新;团结向上,求实创新;文明活泼,求实创新;文明勤学,进取创新;爱德求真,务实创新;这五所学校的校训,如此雷同,毫无个性和学术性可言,让人感到我们的词汇没有想象力。所以,校训的选用和确定,要符合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两个导向,最重要的是要有学校的特色。

 

        校训是精神,是理想的体现。尽管理想要实现,困难会很多,甚至靠一位校长也许实现不了。但教育一定要有理想,我们的学生一定要有理想。这就是教育。

 

       精神文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校风建设。校风尽管是非物质的,但最能反映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我们知道什么是校风吗?校风能不能建设?

 

       什么是校风?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它是学校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具有的、比较突出的、富有该校特色的、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倾向;是在全体成员认识统一的基础上,在共同目标指引下,经过长期努力形成的;是全校成员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行为和共同舆论的综合体现。

 

        校风主要是由领导的作风、教风、学风、校园文化氛围几个方面构成,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到了学校,不论校风优劣,人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它。

 

        校风能不能建设呢?能。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大家已经引起重视了,现在要抓教风和学风的建设。教风是指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作风。只要加强和坚持教育法规的学习、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技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就能引导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钻研和精通业务,就能形成良好教书育人的教风。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作风,道德行为的作风。只要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学习、虚心求教、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索、改进学法、提高学习效率等一些工作,学风肯定会好。至于领导作风,那就是校长自身素质的问题了,全国很多优秀校长已经为我们树立典范。市一中新任校长危文上任以来,坚持每天(出差除外)早上6点到校门口迎接师生入校,这就是领导作风的体现。

 

        第二,删繁就简,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什么是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以文字形态表述的学校规章制度及由规章制度规定的体制所体现的文化,以及学校的风气、习惯、传统所体现的文化。通俗地说,就是用制定的条例或要求来规范和约束主体的行为。

 

        制度文化能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能规范师生的行为。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如何提高教师的素养,然后通过教师的努力去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合理高效的制度予以保障。比如“严防考试作弊”这一规定,就告诉老师和学生,提高质量只能依靠勤奋,刻苦地学习,而不能依靠投机取巧,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那为什么要删繁就简呢?我的体会是,我们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过多过细。我们的老师对每一次改革发出过感叹:为什么每一次改革就是修改和完善制度?而修改和完善制度都是针对我们老师?为什么把教育教学没有完全实现目标的责任都推给我们老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管理层的领导深思啊!为什么要改革?因为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为什么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要么期望值超出历史环境,不合理,要么,员工不努力。员工为什么不努力?因为改革没有带给他们所期盼的利益。这样的改革即是十次百次,成功的概率都很低。97年碰到一件事,会考由学校负责布置考场(那个时候的会考不被重视,领导都不管,不开会,科室几个人搞搞)。学校制度规定:搬一套桌凳1.00元钱。第二天考试,有一个考场少了一条凳子,我们找学校领导,领导说按制度追究责任,扣0.5元钱。这是个礼拜天、休息日,按制度规定大家都不来,其它教室门又打不开。打电话给布置考场的老师,老师说,我没空,按制度我同意扣0.5元钱。学生只能站着考。制度过于细化,不是教育。比如早上几点几分吹哨起床,然后几点几分吹一吹哨干什么、干什么,到晚上9:50分吹哨熄灯睡觉,密密麻麻一大张纸,学生根本不去记吹哨的时间,只用耳朵听哨声。一天老师自己睡过了头,学生没有听到吹哨,一直在床上等到吃早饭。

 

        我们有的老师办公室,一面墙都挂满了作息、考勤、备课、听课、学习、职业道德的、奖惩的、家访的、批改作业的等制度,如果问一问老师其中的一项制度的内容是什么,老师都不知道,因为他们不需要知道,反正有一个负责考评的老师记得就行了。如果不考评,那就没有一个老师知道。我们想一想,老师都不知道制度的内容,如何去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有的老师调侃说:那是应对上级检查的,少一项制度要扣分的。而那些制度对检查组成员来说,看一眼加1分,就与他们毫不相干了。这样的制度就要精简。管理部门不能把没有完成预期教育目标的责任都推给学校,校长也不能把责任都推给老师。问题出在下面,责任多半应该是上面,是在管理方面出了问题。这样,我们就要指导学校搞一个好的管理制度。那什么是好制度呢?

 

        总结学校管理成功的经验,好的制度有“六大”特性:一是参与性。校长不能把个人的意志用制度的形式强加给老师,在制订或修改制度过程中要想办法引导教师参与其中,制度才能够外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二是公平性,所谓公平性,就是要求老师做到的,校长应该以身作则,制度才有约束力,否则,就变得苍白无力,如同废纸。比如校门口有块牌子“出入请下车”,校长没有做到,老师也就不执行了。三是科学性,科学就是按照实际情况制订规矩,做不到就先不要写进去,别人的制度再好,也不要照抄。比如学校总共只有三五辆车,就不能抄车子多不好管理学校的“车停在自己座位上,车头统一往右朝外”这样的制度。四是人文性,规章制度用词用语选比较温馨的,首先让人不反感,就容易理解和自觉执行。选用如“不准”、“严禁”、“罚款”这样生硬冰冷的词语,首先让人感到不象充满生气的学校,更象“监狱”和“禁地”。还会让人不明不白,“不准和严禁这样做,那应该怎样做呢?”举个例子,学校规定,老师不能迟到早退,发现一次,扣掉当月出勤奖。“规定”是对的、是好的。但是,老师发现,只要发生一次就没有改正错误的动力和希望。在这个月的工作中就失去了热情。反正奖金已经没有了,那就再迟到几次也达不到开除的处分,只要心里不舒服,就早退或迟到吧。如果我们把“规定”修正一下,迟到一次扣当月全部出勤奖,但是在这次迟到以后剩余的时间里不再发生迟到早退现象,补发一半奖金。为什么呢?一是给教师的失误行为有了调整的机会,二是扣发奖金不是“制度”的目的,教育教师行为转化才是“制度”的目的。所以说“制度”要体现“人文性”。温馨的词语是“疏”,冰凉生硬的词语是“堵”,疏比堵好。五是简明性,我们不能把规章制度当作措施,我们要把规章制度理解成是一种教育,一个老师办公室最好只有一个制度,用词用语尽量简明扼要,能教育老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行。六是持久性。规章制度是文化,就要经得起时间考验。校长不要把教师看成是“被管理者”,要让老师感觉到我就是管理者,是自己要这样做。

 [OT_page]

        第三,学习先进,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什么是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主要是指按学校主体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方式。

 

        老师和学生在学校里,有多种需要,比如求知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现在能受到重视的其实只有“求知的需要”,而且还是打了折扣的,实际只重视考试拿分的需要,所以开足了课程,有些课都不上,订齐了教材,有些书却不读。有一位学生家长说,我陪儿子读了十二年书,就指望看6月7—8日这两天。人民日报曾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教学只剩下“做题和考试”?因为我们的教育缺失行为文化,不知道老师和学生除了“求知的需要”,同时也还有别的需要。所以,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尤为迫切,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活动中联想,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领悟”,从而实现健康的全面发展。因为,行为文化包括了科技活动、娱乐活动、实践活动、学习活动。

 

         第四、凝炼特色,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什么是物质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是指人们所创造或使用的,能体现出创造者的自身价值、信仰,为人们感官所直接触及的客观存在物。物质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校园内的各种建筑物、教学科研设备、图书资料、校园道路、花草树木、雕塑壁画等。比如说象我看到过的白鹭中学“风月楼,云章阁,文山院,中山院的学校建筑红墙碧瓦,势拔江渚,使现代艺术与古朴典雅风格”浑然一体并与古樟翠柏,绿篱修竹,半月荷池这样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校园建筑,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让墙壁会说话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满足教学和生活的需要,还能满足价值追求和生活的需要。有一所学校大门形成大“八”字,左边写:“同学们,这里的老师都是我们的父母,勤奋学习!”右边写:“老师们,这里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孩子,用心呵护!”就像张开的双臂把学生迎入自己的怀抱,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便会从学生心底油然而生。这些都是物质文化的功能。

 

        校园内的雕塑也是物质文化的主体,但要运用恰当,要有特色。我们的大学非常注重,比如中央音乐学院的聂耳塑像,北京印刷学院的毕昇塑像,上海海事大学的铁锚,我们一中的张潜塑像等,既有象征意义、纪念意义,又是寓教于物、寓情于物的人文景观,对陶冶学生心情,净化心灵,激励学生刻苦求知、奋发向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一直在想,龙头山的学校,如果有一尊方志敏的塑像,塑像的底座是方志敏写的《可爱的中国》,被风吹起那一页有几行这样的文字:“我心中理想的中国: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健康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凄凉的荒地……”那就是自己的特色。再进一步,坚持“六心”教育活动,营造新生活校园文化,教学质量往上提一提,在全市、全上饶市往前靠一靠,3年5年就是社会聚焦的品牌学校。

 

        物质文化实质上是在营造一个环境,而环境是造就人才的主要外部因素。比如,我们的孩子如果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爱别人;如果生活在赞美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遣责;如果生活在放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们;如果生活在相互帮助中,他便学会关心他人;如果生活在亲情友爱的环境中,他便会觉得世界是美好的。同时,建设物质文化又要本着因地制宜、节俭适用、与时俱进的原则,如果把校园所有的空间和墙面都占用了,那学校就成了“艺术展览馆”,整个视觉没有一点“休闲”的空间,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功能就会失去。

 

        第五,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实施文化强校战略。

 

        什么叫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来的(上个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曾立为校训),就是指思想、理念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把握时代特征,紧紧跟上时代步伐。在此之前,引导改革开放使用频率比较多的是“解放思想”。

 

        我们思考教育的方式方法,管理教育的理念也要与时俱进,那就是落实“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改革落后的学校文化,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抵制庸俗的学校文化,倡导健康的学校文化,创新思维,突出与众不同之处,树立学校文化品牌。

 

        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要把已知的方法尽量推广拓展到未知的领域。创新不是胡思乱想,创新必须先有知识的积累。创新的第一步是什么?就是“提出问题”。好奇而又好问往往是创新的开端,好奇心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科学家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创新除了勤奋外,还要有一定的“灵感”。

 

        我们为什么要创新思维呢?因为,人的思维被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一些名人或专家的意见,一些媒体的调查结果等框住了,不敢稍越雷池,所以需要创新。比如:

 

         什么叫管理?传统的思维是“以身作则,带头作用,吃苦在前,鞠躬尽瘁。”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思维呢?我想:如果有10件事要做,一个人都做了,那不叫管理,叫勤劳;如果有100件事要做,一个人都做了,那也不叫管理,叫“找死”。比如孔子有个学生叫巫马期,做了鲁国单父县县长,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单父县治理的井井有条,结果是自己一病不起。这100件事,管事的人自己一件不做,手下人都能做好,还要感谢管事的人提供这样的机会,这就叫管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就是通过别人完成任务。比如,这个巫马期不能当县长了,孔子另一名宓子贱的学生接替县长的位子,他在县府后院建了一个琴台,日日鸣琴,身不下堂,日子过得很滋润。又一年下来,单父县经济发展更快,社会更加稳定。他的管理经验是:“用贤不用力”。

 

        什么叫“用贤不用力”呢?刘邦做了很好的解释,他说:“要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子良),要讲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军队筹钱筹粮,我不如萧何;要讲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堪称人中之杰,我都能用他们,所以我能得天下。”

 

        如何评价一个领导呢?我认为不是看他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而是看他通过什么人干事。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当了校长还坚持当班主任,坚持进课堂教学,不是他们不忙,而是有一班人在帮他做校长要管的事,还感谢校长信任他们。

 

        我们通常都讲这个领导有管理水平,那个领导没有管理水平。水平有标准吗?我认为,低水平的领导不知道谁是小人。中水平的领导知道谁是小人,并将他清除出队伍。高水平的领导知道谁是小人,并给其一个合适的位置,叫他跳不起来,蹲不下去,事情还做得比别人好。而对有智慧的人,只要能给他们合适的岗位,提出奋斗目标,建立激励机制就行了。

 

        这就叫管理文化。这种文化能让混乱迷茫的团队变成和谐有明确目标的团队,能让一盘散沙的团队凝结成坚固的实体。

 

        最后讲“文化强校战略”。什么叫“战略”?“略”就是“稍微”的意思。“战略”指“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这里意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文化强校计划(参考)。

 

        适应形势,着力宣传均衡教育。理由:从“十二五”开始,国家提出了新目标:教育均衡发展。分两步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适应形势,就比较容易争取到政策上的扶助。同时,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教育齐步走,先进的学校不可能坐等薄弱学校条件好了,质量好了再向前走。我们要立足现状,先从一个班均衡发展做起,就象深圳福田中学实验班那样,全班48个同学,巩固率100%,两个考上专科,其余全部考上本科,这时讲“教育均衡”才有力度。一个班均衡了,再抓一所学校,就象青州实验学校那样,2001年考上本科12人,通过建设学校文化,两年后上本科线152、522、811、1028、1030……逐年递进,学校内部就初步均衡了。

 

        与时俱进,两年完成规范管理。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的家长择校,仔细想一想,不是择学校,而是择教师。即是有一所花园式的学校,漂亮的建筑,现代化的教学实施,没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质量,老百姓会不会把孩子送去?媒体报道,三峡迁移,有一所外籍华人赞助的按日本最先进学校标准建设的农村学校都招不到学生,因为老师的素质跟不上,传统和西洋乐器没人会用,跳水、足球没有人会教,变幻无穷的错位升降黑板没有老师会备课。所以还是毛主席说得好,决定因素是人。教育能不能均衡,决定因素是老师。规范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培养、试用使用、晋级晋职、表彰奖励行为,应该是两年内的主要工作任务。[OT_page]

 

        创新思维,做强一所优质学校。我思考的优质学校有两个概念,一是学校文化建设很有特色很有品位,二是得到社会的认同,能引起学术界的争鸣,不能我们自己说自己是优质。最好是三所,相互之间有个竞争和互补,人家来调研了也有个比较。上世纪九十年代,教育界到山东烟台等处考察学习的络绎不绝。其实他们也就是做强了一批优质学校,论条件,山东全省农村中小学“露天厕所”的改造也在09年才完成的。去年我和中国中西部十八个省教育厅的领导到哈尔滨去学习参观的优质学校,也还有三面没有墙,上面没有顶的“露天厕所”,条件并不比我们好。

 

        研究课堂,高中质量年年提高。高中教学质量肯定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又是回避不了必须要去做的事,我们不提高,别人就提高。如何提高?我想起《人民教育》的一篇文章:“5·12”大地震还记得吧?北川县是重震区,所有的房屋都倒了,一片瓦砾。但有一件事,你们肯定不知道,就是距离县城8公里有一所希望小学,“坚持”不倒,只有两条细细的裂缝。全校483名学生、28名老师死里逃生。这所学校教学楼因此而闻名全国。

 

        各路媒体记者找到这栋楼的工程监理,要他介绍是“怎样建成的”,工程监理说:“质量并不复杂。一根柱子里有十根钢筋,我坚持一根不少,型号不变。砂子、水泥和碎石的比例以及水泥的标号、用量,我坚持必须符合规定。就这样。”由此,联想到杭州市二中叶翠微校长介绍抓质量的“秘诀”:我只是选择平静地对待学生,老老实实钻进课堂抓好常规,没有别的。我想,只要我们可爱的老师和校长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平静,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研究,少一些宏大多一些平凡和真实,少一些埋怨叹气多一些课堂常规,并持之以恒,再树立“给我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学生;给我一个班,这个班就是一个充满创新意识的班;给我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就是示范校”这样一种职业精神,无论高中、初中、小学,质量总是会上去的。

 

        毛主席说,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别人能做的我们一定也能做。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抓住课堂常规这个重点,细细地抓,持之以恒地抓,文化强校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德兴市教育局:方宗廷

上一篇:考试歌
下一篇:您自己就是一位好老师

分享到:
0
最新资讯
阅读排行